《活著》:詮釋了一種向死而生的姿態

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而是忍受忍受現實給予的無聊和平庸,忍受幸福和苦難。


最初看餘華的小說,寫得真實和艱苦,總出現暴力和死亡這兩個詞。而《活著》這部作品反而回歸於傳統。餘華是中國先鋒派的代表人物,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同樣出自於《活著》,“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的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這部作品刻畫了徐福貴風風雨雨的一生,告訴觀眾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為了活著而活著。

《活著》:詮釋了一種向死而生的姿態


後來,看張藝謀的電影,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具有民族的特色。色彩運用紅色,象徵革命,象徵民族,象徵戰爭,象徵悲哀的時代。天寒地凍的雪景,屍體上的血跡和火堆都是色調的撞擊。鮮豔的紅色也代表著死亡,從爹和老全的死,有慶的死,再到鳳霞的死,這都在告訴我們,有革命就有死亡。而我覺得這樣濃烈的死亡,恰恰是革命所能代表的壯烈。

《活著》:詮釋了一種向死而生的姿態


皮影戲貫穿全劇,本來是吃飯的手藝,是龍二借給徐福貴的,在影片中時常出現。皮影戲是中國的傳統手藝,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也很好地諷刺了十年文革是非不分、個人崇拜,出現了樣板戲和紅衛兵,同時也抨擊了社會。燒皮影戲是鎮長強調,“越舊的東西越反動”,可想而知,時代的改變導致著觀念的改變。徐福貴從死人堆中爬出來,帶著皮影箱,獻鐵時也要保住它,忍痛燒掉皮影。因為這是這個年代中最真實的東西,也是他的精神寄託。他會在妻兒面前炫耀自己唱得好,這是陪伴他一路成熟的標誌,在他的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東西活著,所以才會燒掉皮影。

《活著》:詮釋了一種向死而生的姿態


其實該怪的,是這個社會。福貴對想不開的春生說,“不想活也得活著,咱倆可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活下來不容易,不管怎樣也得熬著也得受著。”活著就是希望。
“雞長大了變成鵝,鵝長大了變成羊,羊長大了變成牛,牛長大了,饅頭就長大了。”片尾這一席話,諷刺這個扭曲到極致的社會,人們又是多麼的悲哀。

《活著》:詮釋了一種向死而生的姿態


我們活在這個世上,要忍受一切的苦難和幸福,要忍受這個社會的悲慘和淒涼,忍受不幸或者幸運的我們,過著或平庸或璀璨的生活。因為我們的目的都是活著。

福貴的一生是舊社會中國許多勞動人民的縮影,從大地主階級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人民公社、大鍊鋼鐵、包產到戶,一生都在勞動,《活著》中福貴的兒子有慶為了他人活著抽血而死,女兒鳳霞為了自己的孩子活著而死,妻子家珍勞累而死,女婿二喜死於搬運活,外孫苦根被豆子活活撐死。福貴作為所有苦難的承受者,仍在絕望中堅強地活著。

《活著》:詮釋了一種向死而生的姿態

在別人的苦難面前,再煽情的語言也顯得蒼白無力。憐憫、同情,這些都很虛,真的。在那個年代,哪怕是活下去都如此艱難,沒吃過苦的人,有什麼資格傷春悲秋呢。

這片土地,不止有美麗的風光,黃土之下,浸透了無數辛酸的血淚,埋藏著傷痕累累的過往。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本書,生命值得尊敬,活著就是一件偉大的事情。

《活著》:詮釋了一種向死而生的姿態

生活不針對任何人。你說它苛待某人,這個話題與我而言就像雞和蛋一樣難以辯解。苦難的同時它也為人埋下一些能讓人能夠活著的什麼,或者精神,或者物質。於這本書裡的角色,每一個都是這樣的。家珍、鳳霞、二喜、苦根這些角色也是飽經苦難的,但他們也有被生活善待的時候。
覺得最慘的其實是有慶,他有快樂,但是是最少的,他常年光著的腳,悉心照料卻被宰的羊,翻來覆去分的三堆糖果,初進醫院獻血時的興奮與回來時沒有心跳,青白的臉。

《活著》:詮釋了一種向死而生的姿態

"我能承受多少磨難,就可向上天要多少人生",這句話好像是元月中旬筆者在什麼地方抄來的,挺有些撞擊力。有磨難倒是好事,可以長壽些?當然前提是你要想方設法邁過這個坎。"人生"這兒可以理解人在生活吧?也可理解活著即是一切。估計不少人讀過餘華的"活著",想想也是,活著本身難道不是一奇蹟嗎?"存在決定意識",得先存在著,再談我們的其他意義、認識?

《活著》:詮釋了一種向死而生的姿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