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陶器初探

主要分布在长江三峡和江汉平原一带,因1958年在四川巫山大溪附近首次发现而得名。湖北宜昌、宜都和江陵等地也发现有类似的遗存。目前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主要有巫山大溪、宜昌中堡岛、宜都红花套、京山油子岭,澧县三元宫等。

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陶器初探

大溪文化筒形彩陶瓶

关于它的年代,从宜都红花套遗址的地层关系来看,其相对年代比屈家岭文化早。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大溪文化虽然与屈家岭文化彼此在主要分布地区有所不同,但在三峡以东的秭归、宜昌、宜都、江陵、松滋等地都有交错分布现象。由此推断,可能后者是继承前者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当时的经济生活从出土的石斧、石锄、石镞和骨矛等生产工具以及鱼骨、兽骨的堆积情况来看,人们除了经营原始衣业之外,也进行渔猎生产活动。陶器为手制。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其次是灰陶与黑陶,在个别遗址内还出现过少量的白陶。陶土中掺加石英末或碎稻売,烧成后变为黑炭或出现大量孔隙。黑陶烧成温度一般较高,有的器壁很薄,表里一色,有的表面黑色而胎体却是灰色。红陶有的表面红色,而口沿和器里却是黑色,器物上部或表面往往施加红色陶衣,而胎质有的呈灰色或黑色或红黄色。采用手制,口沿部分有的经过慢轮修整。有的陶罐的口,腹,底三部分是接合而成,少数器物里面还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这个时期陶器多为素面或磨光,少数饰有划纹、弦纹,篦纹,截印纹附加堆纹或镂孔等。此外还有少量的彩陶和朱绘陶。彩陶多为细泥红陶,主要用黑色彩绘,间有少量加以红彩,多绘于器外,只有个别器物里外加彩。纹饰比较简单,有波浪纹、弦线纹、横带纹,齿形纹、人字纹,菱形纹,竖线纹、几何纹以及变形旋纹等。朱绘只见于部分黑陶。

大溪文化陶器已大量应用圈足,以筒形彩陶瓶、双腹杯、簋形器及深腹豆等最具有代表性。(图版2-이常见器形有杯、碗、钵、盆、罐、壶、瓶、豆、釜、鼎、簋、盘、器盖、器座等。其他还有制作精美、刻加花纹的陶球等小型器物。

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陶器初探

大溪文化镂空几何纹彩陶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