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商丘的鼻祖现象,正是厚重商丘的体现!!

人们喜欢把创始人称为“鼻祖”。要解释“鼻祖”,首先得从“鼻”字说起。 “鼻”的本义为第一、初始的意思。 所以,最早的祖先、创始的祖师就称“鼻祖”。中华古时的行业既称业,也称类。

“业,职也,事也,产也。”这是《辞海》里的注释。有人的地方就有业,无业不成社会。华夏大地,沧海桑田,沉积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行业文化,保留着许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商丘独特的民间老行业、老行当,以及这些行业行当衍生的老行规、老行话,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行业文化绚丽多姿,灿烂多彩,令人如痴如醉。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中华古老的十类行业鼻祖之所以产生于商丘,源于商丘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商丘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王油坊文明是商丘文明的曙光。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王油坊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原始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已经在商丘的土地上生活了,该地区较为发达的农业、渔猎和手工业,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燧人造火与华夏文明的肇始。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据史料记载,“三皇五帝”都曾在商丘及周边地区留下过足迹,其中“三皇”中的燧人氏和“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长期生活在商丘。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开启了人类的熟食生活,引起了人类生理上的变革,从而使人类告别了野蛮,最终从动物中分离出来,迈进了文明的门槛;火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了火,还可以御寒以及抵御野兽的侵袭,增强了人类的自卫能力。很多文献清楚地把古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演进,归功于火的发明,认为是人类进化史上一个巨大的飞跃。燧人氏生活的年代,虽然学术界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其年代距今在7000年至10000年前。以此看来,商丘的历史就更加悠久与厚重了。

商丘是商族的发源地(契以玄鸟为图腾缔造商部落)、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王亥经商)、是商朝的第一个都城(成汤都商),即“三商之源”。“玄鸟生商”说的是先商时期的历史,即商先公先王的历史,也就是从帝喾到商汤之间十四代的历史,这一段历史与夏朝相对应,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王亥是商族的重要领袖之一,是商先公先王的著名代表,他所开始的贸易活动,被称为“商业”(商族人所从事的行业),从而使商丘成为中国商业的发源地。商汤灭掉夏朝建立商朝,“从先王居”,定都于亳,即南亳,在今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集西南35里处,说明商丘是商朝的第一个都城。此后,商丘又成为春秋宋国的都城、西汉梁国的都城和南宋初年的都城,这些朝代和建都的历史使商丘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儒、道、墨等“诸子百家”和中国的“元典文化”,中华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鼎盛局面。以商丘为中心的宋国区域及方圆100多公里的地方,是老子、庄子和墨子的故里,是孔子的祖居之地,从而形成了以商丘为中心的“中华圣人文化圈”,商丘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华圣人文化的发祥地。儒家、道家、墨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水有源,木有本,社会行业都有根。中华一些古老的行业扎根于商丘这片沃地,兴盛于商丘这片热土。只有源远才能流长,固本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今天就以《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为题与大家探讨一下商丘的“鼻祖现象”。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一、火祖:燧人氏

燧人氏(生卒年不详),风姓,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 几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位列三皇之一,尊称“燧皇”。

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燧人氏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的燧皇陵。华夏火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尸子》云:“燧人上观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为火也。”这里所说的燧人上观的辰星,所对应的是什么地方呢?《左传·昭公十七年》说:“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墟也;陈,太皞之墟也;郑,祝融之墟也。皆火房也。”意思很明白,大辰即大火,宋国国都商丘是大辰星的分野,可见燧人氏观辰星的位置理应在宋国商丘(今商丘睢阳)境内。

据专家考证,睢阳是燧人氏作为天皇时,在瞿水、睢水流域的中心都邑,所辖区域涉及今河南东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西北部地区。另有专家考证,燧人氏活动的区域很大,从西北到中原广大地区,都有燧人氏的足迹。雷泽就是其主要活动区域之一。皇甫谧在《帝王世纪》载:“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周礼》注:“雷泽在成阳”。《史记·五帝本纪》曰:“舜耕历山,渔雷泽。”《汉书·地理志》载:“济阳郡成阳县,雷泽在西北。”属于古雷泽地区的今山东鄄城、荷泽一带,与当时燧人氏作为天皇时的中心都邑商丘睢阳比邻相近。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被尊为燧皇,奉为“火祖”。火的发明使人类有了可以创造的温暖,对远古人类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条件,是人类群居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根源。火的发明创造了中国家文化的妊娠期。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二、农祖:朱襄氏

朱襄氏为炎帝别号 ,又号称飞龙氏,朱襄氏为上古时期重要的部族首领,被文献命之为上古“古帝”、三皇之一。袭伏羲、炎帝之号,为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炎帝朱襄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发明五弦元瑟,开礼乐文明之先河;调节阴阳,促进百物生长,是中原农业文明的开拓者。首创六书,奠定中国文字之基石。

据史料记载,炎帝登上王位,以古陈之朱野为都 (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 炎帝在位70年,死后葬于朱野(今柘城县县城东十里大仵乡朱崮寺村),名曰炎帝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朱囊氏即炎帝也,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给以充分认可”。《辞源》又解:“《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从此句之意也说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禅位而有天下,故记载“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在据《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史之邑”,给以明确提出,朱襄都于邑地陈(指陈州)。又据《寰宇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给以指明了地点,在当时的陈州的柘城。就是今天的商丘市柘城县,在县城东十里朱崮寺,上有朱襄陵。当时属陈州辖区,而现属商丘,故曰:“炎帝神农氏都于商丘。”

关于朱襄氏的地点,《后汉书.郡国志》去:“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从该志中可知,东汉时的“陈国”有陈、阳夏、宁平、苦、柘、新平、扶沟、武平、长平等县,包括今河南的周口、商丘的部分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西汉的“淮阳国”也有陈、苦、阳夏、宁平、柘等县。二者范围大致接近,其中心为今河南淮阳,淮阳为伏羲故地,朱襄氏在这一带活动有一定的道理。《元和郡县图志》卷7,“柘城县,本陈之株邑,《诗.陈风.株林》刺灵公是也,至秦为柘(城)县,《续汉志》属陈郡,至晋太康中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贞观初废入谷熟、宁陵二县。后县人徭赋路远,陈诉积年,至高宗朝复置,属宋州,其罗城即古株邑故城是也。”在宋代的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记》卷12中,也记载:“柘城县,即古朱襄氏邑,春秋时陈之株野之地。”与其同时的《路史.前纪》有“朱或作株,刘昭云:陈留株邑,朱襄氏之地也。”在该书中的《国名纪》中,也有“朱襄,《九城志》云:南京柘城古朱襄氏之邑”。宋代的南京,即今之河南商丘,柘城即在其西不远,下至现仍归商丘归辖。明代顾祖舆在他的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卷50,“柘城县”条下对柘城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详尽的考述:“在州东南90里,东北至宁陵县87里,古朱襄氏邑,春秋为陈株野地,战国时为楚柘邑.汉轩柘县,属淮阳国,以邑有柘沟而名。“根据以上的考述,今河南柘城县沿革演变的序列为:朱——株(野)——柘邑——柘县——柘城县。其根源为“朱襄故地”。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三、乐舞祖:葛天氏

葛天氏,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相传有葛天氏之乐,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唱,共八曲。其发明“乐舞”,是编布织衣始祖。见《吕氏春秋·古乐篇》。

葛天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就是“袭伏羲之号”的三皇时的“帝王”,又是我国音乐、歌舞始祖。《吕氏春秋》、《竹书纪年》和《史记》等文献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是中国音乐、诗歌、舞蹈、剧目、农牧业和养生学的重要源头。葛天文化是炎黄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陵是中国音乐之乡、歌舞之乡,音乐始祖葛天氏故里。

《诗经·风·郑风》是来自郑国民间的诗歌,正跟葛天氏的以牛尾做道具叩着牛角唱歌跳舞的风格相吻合。

乐舞是伴随着劳动的产生而诞生的,尤其是声乐,它实际上就是人们集体劳动的号子,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完善的一门艺术。

炎帝神农氏为解民疾苦,植五谷、尝百草,历游大山名川,发现这种特有植物既能充饥又能解毒,遂采其种子传播四海,后人称其为葛根。《黄帝内经》也载:远古时期,先人们用葛滕搭建葛棚居住,编织葛床睡眠,用葛纤维纺绳织布,编葛鞋;用葛根充饥、医病;葛根为华夏人类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

2006年5月底,由国内著名历史学家组成的“葛天文化专家组”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的带领下,到宁陵考察葛天文化。他们实地考察了石桥乡葛伯屯村即葛国都城遗址,认真研读了相关碑文,看出土文物,了解民间传说,并通过研讨、论证,认为古葛地、葛天氏和葛国故地在宁陵,宁陵也是“葛、葛伯、诸葛”三姓氏的发祥地。宁陵县石桥乡葛伯屯村村西有一个土堆,一个葛姓村民说这个地方就是葛国都城遗址。

葛在宁陵有权威依据:一、《史记集解》:“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二、《汉书·地理志》:“宁陵葛曰‘康善’。”三、《后汉书·郡国志》:“宁陵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四、《水经注》:“汴水又东经宁陵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汴水又东经葛城北,故葛伯国也。”五、《四书五经集注》宋元人注:“葛,梁国宁陵县东北。”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四、水利祖:栗陆氏

栗陆氏,新石器时代早期氏族部落首领。据《世本集贤》等古书的描述,栗陆氏生活年代距今8500年~8200年。

《汉书·古今人表》及《帝王世纪》等大量古籍均有记载。《易·系辞下》“包牺氏没”,唐孔颖达疏:“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南朝梁何逊《七召·治化》:“何大庭之足竞,岂栗陆之能邻。”唐杨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洎乎尊卢、赫胥之代,骊连、栗陆之君,皇图始於中叶,莫不凭三灵之宝位。”

栗陆氏在伏羲称帝时曾经主管过全国的农业和水利工作,被封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堪称水利始祖。据北宋《三坟》记载:“栗陆氏居北。”伏羲曾和栗陆氏首领有过一番对话:“栗陆,子居我水龙之位,主养草木,开道泉源,无或失时,子其勿怠。”栗陆氏回答说:“竭力于民,君其念哉!”

据《河南文物名胜史迹》载,夏代,夏邑是有虞氏的分布范围;商代称栗国(《殷墟卜辞综述》记载有“栗”);西周至春秋是宋国的栗邑;秦时,置栗县;西汉建栗侯国;北魏称“下邑”;金元时期,改称“夏邑”。明嘉靖《夏邑县志》载,在夏邑县城北门护城河外的西北曾建有栗王祠,纪念远古祖先栗陆氏。今在夏邑天龙湖公园大门口,有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栗城遗址”石碑。

栗陆氏在伏羲称帝时曾经主管过全国的农业和水利工作,被封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堪称水利始祖。据北宋《三坟》记载:“栗陆氏居北。”伏羲曾和栗陆氏首领有过一番对话:“栗陆,子居我水龙之位,主养草木,开道泉源,无或失时,子其勿怠。”栗陆氏回答说:“竭力于民,君其念哉!”

傈僳族最早起源于东夷栗陆氏部落。中国伏羲研究会理事、历史学家王大有认为,栗陆氏是傈僳族族源源头,河南省夏邑县是傈僳族发源地。

2012年4月,王大有到夏邑实地考察栗城遗址、清凉山遗址、马头遗址、商汤祷雨处及县博物馆出土的大量文物,而后从栗陆氏出典、栗陆氏分化与合婚、栗广之野与栗氏、栗氏与栗邑等多个方面引经据典,考证分析,得出结论:栗陆氏是伏羲氏的裔种,上古帝王,位女娲氏后第4世,称栗王,传5世,子孙分为栗姓、陆姓、六姓、安姓、舒姓,并有傈僳族作为民族群体至今。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五、文字祖:仓颉

仓颉,黄帝时期的史官,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

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期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

仓颉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仓颉以此造出的形象,遂称为文字。仓颉所创的文字有六类大意,一类是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二是指形象字,如“日、月”。三是指形声字,如“江、河”,四是指会意字,如“武、信”。五是指转注字,如“老、考”。六是指假借字,如“令、长”。 [9] 指事情的文字,在上为上,在下为下。指象形的文字,日满月亏,仿照其形也。形声的文字,以类为形,配以声。会意的文字,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的文字,以老寿考也。假借的文字,数言同字,其声虽不一样,文意相同。所以自黄帝到夏商周三代,文字一直沿用未曾做改动。

仓颉造字成之日,全族欢腾,感动上苍,把谷子像雨一样哗哗地降下来,吓得鬼怪夜里啾啾地哭起来,即《淮南子》记载的“天雨粟,鬼夜啼”。

全国有多处纪念仓颉的遗迹,有仓颉陵、仓颉庙、造字台等。在众多仓颉及遗迹中,始建于汉代以前的仓颉陵仅虞城 一处。据记载,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通常途经黄河南岸。一次雨后,他和弟子走在黄河南岸,发现一骷髅。眼眶穴奇大无比,逐下车拜谒。边拜边曰:"此文字之祖仓颉遗骨,吾师也!"于是,命弟子挖坟葬于黄河南堤(今虞城古王集境内)。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六、历法祖:帝喾

帝喾(kù)(生卒年不详),姬姓,高辛氏,名俊,出生于高辛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 黄帝的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是《山海经》里天帝帝俊的原型。

姬俊的祖父玄嚣(少昊)是黄帝的长子。姬俊5岁时受封为辛侯,15岁辅佐叔父颛顼,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姬俊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以亳为都城, 以木德为帝,号高辛氏,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辛,建有帝喾陵。

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周两朝先祖,帝尧、帝挚之父。

帝喾因为母亲踏巨人足迹而生。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德行高尚,聪明能干,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岁时,被堂叔父帝颛顼选为助手 ,因有功被封于辛。

帝喾以前,人们虽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农艺畜牧没有一个科学的时辰顺序,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帝喾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七、舟船祖:商均

商均,原名义均,虞舜帝之子,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国号有虞。所以,又被称为“商均”。 商均后来成为夏代虞国开国之君。

商均墓在虞城县利民镇杨庄商墓村。远望若峻岭,高大如山丘,在虞城县境内的墓葬中算是规模较大的一座,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墓葬之一。

商均是怎样一位人物?他和虞城的历史有着怎样的联系?他既然是虞舜帝的儿子,为什么会葬在虞城?这一切还要从中国历史的禅让制度说起。舜年老后,把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就是历史上任人唯贤的 “禅让制”。禹继位后,把舜帝之嫡长子义均封在了商地(即今虞城县所在地),义均又被称为商均,到商地的义均部落承袭了虞舜帝的部落称号,称有虞氏。从此,有虞氏部落开始在虞城大地繁衍生息,开启了虞城历史的先河。

由于舜帝选择了禹继承帝位,让帝子商均与帝位无缘,但却成就了虞城大地和他的不解之缘,也正是由于帝子商均的落户,虞城才被深深打上了有虞氏部落的烙印,从而使虞城从古到今都始终笼罩在帝王的光环之中,这一切均可以从典籍记载中清晰的看到。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记载:“虞城,县名,位于河南省商丘市东南。夏为虞国,秦置虞县,隋改为虞城县,以古为虞舜之后的封地得名。古迹有伊尹墓、商均墓、花木兰祠等。”另据《虞城县志》记载:“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大禹受舜禅让后,封舜子商均于虞,称有虞氏,后称虞国。”《辞海》及《虞城县志》的记载都明示,虞城的地域称谓从商均落户时称有虞氏,到虞思掌国时称虞国,以至于秦汉时设置虞县,隋以后至今设置虞城县,其根源都是一脉相承,均源自于虞舜帝。因此,虞城县被深深打上“有虞氏”烙印的历史起源于商均部落的到来。

舜子商均是因不肖而不能继位是为“禅让制”。

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更符合实际。商均没有继承帝位完全是当时优胜劣汰的结果,与“禅让制”这种高度文明的政治制度联系不大。“禅让制”是一种任人唯贤的政治制度,应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要以雄厚的物质为基础,以完备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为保障,是权利人在不考虑亲情,不考虑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完全站在全局利益的角度,选择贤能的人接替权位,并且形成一种制度,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文明、非常理想的政治制度。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和联系不很紧密的部落联盟,要想取得帝位并稳固的统治各个部落,考量的是帝王个体的智慧和能力,遵循的完全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具备帝王之才,无论是父辈的力量还是旁族的势力,都无助于他拥有帝位。舜和禹之所以能取得帝王帝位,也完全是智慧及能力博弈的结果。因此,商均没有继位不是因为“禅让制”,而是正如太史公所说的他不像其父那样贤能,自身没有足够的能力承继帝位,另一方面,外部的因素也让他无法承继帝位,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根本不允许并不具备帝王之才的商均世袭罔替。因此,我认为,商均没有继位一是因其不肖,二是因社会环境所致。

商均虽然被太史公定论为不肖,没有能力承继帝位,可能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领袖,但他绝对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墨子》也写到:“虞姁作舟”(姁即均,阮光羽先生的《虞舜杂考》曾作过论证)。从简单的记载可以看出,商均是舟船的发明人。可不要小看这看似简单的发明,也不要忽视舟的作用。商均所在的孟诸泽是九泽之首,一片泽国。舟船是人们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舟船更是渔民族赖以生存的主要工具,这项发明足以让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质的变化。可以看出,商均对华夏民族的贡献是功不可没,值得华夏子孙世代敬仰。

据说商均在他的虞国,他一心为民着想,为民造福,为民分忧解难,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有道明主,死后百姓都很怀念他,每年春秋在他的墓前举祭,香火不断,而且从各地赶来祭祀的百姓都自觉带来一兜土添在坟墓上,天长日久,商均墓越添越大,直至望若峻岭。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八、酒祖:杜康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 民间有多种传说,汉《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杜康造酒在纶城,《左传》《史记》是铁证。

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世本》:“杜康造酒,”后世因以“杜康”借指酒。

据《说文解字·巾部》释: “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启袭禹位,标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王朝的正式诞生。继启登位的太康荒淫无道,被夷族酋长后羿乘机夺位后失国 。但后羿随即又被自己的亲信寒浞取代。太康逃到同姓部落斟鄩(Xun)那里,后羿灭掉斟鄩,拥立仲康。 仲康之子相逃奔商丘,遭到夷族的讨伐。此时,相的妻子后缗(min)正怀有身孕,她逃到有仍氏,生下了少康,因希望他能像爷爷仲康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

寒浞想斩草除根,派人捉拿少康。少康无奈,跑到有虞氏的地盘,做了那里的庖正(掌管膳食之类的小官) 。少年的少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 (《说文解字》注:“杜,甘棠也”)。

少康很有才能,而且富有反抗精神。他纠合同姓,在有虞氏的鼎力帮助下,终于战胜寒浞,恢复了王位,历史上称之为“少康中兴”。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九、商祖:王亥

王亥(公元前1854年―公元前1803年),子姓,又名振 ,夏朝时期商丘人,商族。他是商国的第七任君主 、阏伯的六世孙、冥的长子。

王亥不仅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在商丘服牛驯马发展生产,发明了牛车,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开始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

王亥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人们尊称王亥为“华商始祖”、“中斌财神”。

有易氏的部落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杀害了王亥。商朝建立后,追尊王亥庙号为商高祖,殷墟甲骨文中称“商高祖王亥“、“商祖王亥”。

《中国史稿》中这样写道:“传说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就是驯养牛马,作为运载的工具。还有记载说,商的祖先‘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皂’是喂牛马的槽,‘牢’是养牛羊用的圈,说明他们很早就过渡到定居放牧的生活,服牛乘马,以为专利了。这样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形成农、牧结合的经济,使这个部落很快兴旺起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畜牧业的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也相应地扩大了。因此,商人与其他部落之间的交换也是比较活跃的。因冥子王亥的时候,开始利用牛作为负重的工具,在各部落间进行贸易。有易氏夺取了王亥的牛,杀死王亥,双方因此冲突起来。王亥子上甲微借助河伯的武力,打败有易氏,杀了有易氏国君绵臣,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王亥在甲骨卜辞中称为高祖亥,上甲微也受到隆重的祭祀。”1980年1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商代历史故事》作者周菲先生,更是把冥治水和王亥经商贸易的事写得活灵活现,并多次提到故事的发生地在河南商丘。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物易物、经商贸易的“商人”源于商丘,始祖就是阏伯6世孙王亥。难怪当今海内外商人或飘洋过海,或千里迢迢,纷纷来商丘祭祀商祖王亥,以求商祖保佑他们事业有成、发财致富。

王亥是中国的华商始祖,阏伯(契)的六世孙,冥之长子,继任为商族首领,商族先公之一。王甲骨卜辞中称为“高祖亥”或“高祖王亥”。河南商丘也成了中国“商族”、“商人”、“商业”的发源地。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十、药祖、厨祖及道家开坛鼻祖:伊尹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夏朝末年生于空桑 ,因其母居伊水之上 ,故以伊为氏 。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已知最早的道家开坛祖师,也是中华厨祖、中草药汤液鼻祖。

约公元前16世纪初,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就是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商朝国力迅速强盛。

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伊尹安葬于都城亳附近(今虞城县店集魏堌堆村),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

伊挚,夏末商初人。《列子·天瑞伊尹》称:“伊尹生乎空桑。”《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出生后,被有莘国庖人收养。耕于莘野,乐尧舜之道。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传世。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

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师,上古巫、史、医合一,巫师本身多兼有医的功能,如蜚声远近的巫彭、巫咸等皆以擅长医术闻名,《说文》释“尹”作“治也”。古文字学家康殷就指出:尹,“象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官名尹“同样是医疗治调之意的引申·转化”。“伊尹”同时具有来自伊水的医和相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伊水的巫师。

伊尹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他“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在中国烹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

有资料记载中药汤剂创始人就是伊尹。相传伊尹很有学问,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最拿手的是用草药为人治病,药到病除,人称活神仙。《史记·殷本纪》有“伊尹以滋味说汤”的记载。《资治通鉴》称他“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甲乙经·序》亦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到伊尹对中药汤剂的研究有多么深奥。(文/金辉)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十祖圣地”在商丘 华夏文明有源头——商丘“鼻祖现象”初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