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陶”有约

张娟玲

在河津市西窑头村,新开了一家“鑫泰陶艺坊”。

“在这里,人人都是‘陶艺师’。”鑫泰陶艺坊坊主侯萍萍恬静地微笑着,她身旁的陈列架上,摆满了学员们的作品。

“一块泥巴,经过摔捏揉搓,拆分组合,就变成一个陶罐或一只茶杯,无论粗糙还是精致,都是自己喜欢的造型,独一无二。”谈起陶艺,侯萍萍有掩藏不住的欢喜。除了钻研制作紫砂壶,侯萍萍还开班授课,让更多的人来亲手制作陶器,以给平淡的生活带来更多趣味和美好。

西窑头村的村名就来源于陶器制作。据《河津县志》记载,窑头村很早就开始发展琉璃灰陶业,人们将烧窑多建在沟西崖头空地,窑东的叫东窑头,窑西的叫西窑头。侯萍萍生于陶艺世家,家里祖辈从事灰陶琉璃制作,创办了河津第一家私营琉璃厂——西窑头琉璃灰陶工艺厂,2010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鑫泰”品牌商标。侯萍萍从小就与陶泥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别人忙着找工作,她却跑到江苏宜兴,寻访制陶名家拜师学艺。

“不知泥性者不能传神。”侯萍萍说,陶艺看上去仿佛是随心所欲,很轻松。但是,要制作出生动的器具,必须熟悉“泥性”。泥性不仅仅是指泥的物理属性,更重要的是人与泥之间经过长时间接触磨合达成的默契程度。

手拉坯是体验泥性、感受泥性的最直接的方法。侯萍萍说,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工将可塑泥拉制成各种形状的坯体,不仅需要时间的磨练,更需要成熟的技艺。侯萍萍第一次学习拉胚,是尝试做一个小碗。坐在拉坯机前,转盘一圈、两圈,不停地转,侯萍萍不停地揉土,拉坯,再揉土,再拉坯,一次一次单调的重复后,瓷泥还是一坨泥,而侯萍萍已经腰酸背痛,身子直不起来。

“不是可以用模具来做吗?注浆坯还快还好。”侯萍萍不想学了。“手拉坯每一个都独一无二,比模具出来的价值要高得多,而且这是传统工艺,不能丢。泥也是有灵气、会说话的,要沉下心来,心物合一,才能听懂它说的话。”听了父亲的一席话,侯萍萍踏踏实实地坐下来,日复一日苦练拉坯基本功。从拉小碗泥坯、大碗泥坯、坛子泥坯,到拉各式各样的花瓶泥坯,侯萍萍渐渐得心应手。

“陶是有生命的,会说故事,会给你温暖,给你安慰。”因为喜欢,侯萍萍创办了鑫泰陶艺坊,集陶艺体验、陶艺教育、陶艺活动、专属定制、生活美学于一体,提供了一个老少皆宜的世外“陶”源。在这里,一双手,一团泥,和着沉静的心意,就能褪去忙碌与烦忧,体验生活的悠闲安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