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去封建王朝时候,江浙是文人墨客高官宰相的主产区之一?

海归在县城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江浙地区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书墨之气浓厚、才子文人高产的地方,但也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江浙地区出才子不假,但是唐以前的高官还是以北方为主。

看历史上的两组数据:

一是历代宰相籍贯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产生宰相较多的省份,前五名分别是:河南第一(220人)、陕西第二(127人)、山东第三(120人)、河北第四(115人)、山西第五(84人)。江苏排第六(76人)、浙江排第七(69人)。

二是历代状元籍贯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产生状元较多的省份,前五名分别是:江苏第一(60人)、浙江第二(54人)、河南第三(37人)、福建第四(33人)、山东第五(30人)。河北、江西并列排第六(都是29人)。

状元的数量南方比北方多,宰相的数量北方比南方多,是不是说明南方文才多、北方治才多呢?其实不是。

宰相的数量是从秦代开始计算,而状元的数量是从唐代开始计算(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如果从唐代以后开始计算,宰相数量也是南方多,尤其是明清两朝,产生30位以上宰相的省份,只有江苏和浙江。

数量的变化背后,隐藏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国文脉南移的历史脉络。中国文明的中心,在唐代之前始终在黄河流域(河南、陕西、河北、山东、山西)一带,世家大族、文化巨擘主要在北方活动。

但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的影响,世家大族纷纷南迁。其中,西晋灭亡至隋朝建立之间的大分裂时期是一次高峰,唐末五代时期是第二次高峰,北宋被灭之后是第三次高峰。

北方的官宦士族南迁,主要目的地就是江浙一带,原因自然是这里经济发达、物产丰富、舒适宜居,连东晋、南宋等落魄的朝廷都要迁到这里。最晚到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已经迁移到江浙一带了。


新潮太史令


《忆江南》一一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一一多么熟悉的诗词,多么令人向往的江南美景?

江浙是指江苏和浙江两省地区,俗称两江。在封建王朝的时候做为文人墨客高官宰相的主产区之一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的。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地缘优势。1、江浙一带地形多为滨海平原,土地肥沃、雨水丰富、物产丰饶,稻谷产量高,米质好,一年两熟。2、交通便利,自隋炀帝凿建大运河后,长江、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又处于长江入海口,内河、海运都十分发达。京杭大运河穿越江苏,所以沿河一带商业发达,产生了很多的商业聚集地,推动了金融、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3.自然灾害少,战乱少(古代打仗主要是步兵和骑兵,江浙水网密布,湿地丛生,大部分是水田,不利于大规模作战和骑兵行进),所以人口众多。。

二是经济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发达的工商业,造就了江浙经济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唐代以后就流传着“两江熟、天下足”的盛誉,从唐代就有了“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的“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的美誉!自宋代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完全南移到了以江浙为核心的南方地区,从明代开始的资本主义萌芽就产生在了两江地区;在整个明清时期,两江所贡献给朝廷的税赋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可见历代皇帝对两江地区有多看重了!

三是文化优势。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富饶的两江地区从吴越时代就有了吴越文化、良渚文化,繁荣的经济又形成了歌舞升平的景象。六朝时期(公元222年一589年)金陵(南京)就是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宋代开始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秦淮河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古韵凌波十里欢,风摇画舫雨含烟。夜游惊艳思八艳,情洒秦淮不夜天”……多少风流才子文人墨客留恋于此,留下无数诗酒风流。优越富庶的生活质量,深厚的文化氛围,优美的地理环境,当然就造就了当地才子人才辈出的局面,据有人做过调查统计,明清时期的才子,不管是状元还是才子诗人,但凡是文人的出生地,十个有九个出生于江浙一带。据统计,自唐代以来,一共有416位状元,江浙地区就有114位,占了三分之一。明清两朝一共有202名状元,江浙就占了102名,占了一半还多,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翁同龢等大家耳闻能详的著名人物都出于此。明朝117名宰相南方占据了85名,其中以江浙为主要来源;清朝的187名宰相,除去83名满人,其余104名宰相中,52名来自江浙地区!

由此来看,两江地区能不出文人墨客和高官吗?

“文人墨客天下闻,宰相高官满朝廷。能不忆江浙?”






崮山智叟


自古江南出才子,就好像说明了这一问题。

然而这一现象却并不是亘古不变的,以下图为例,假设将其简单归纳为南北方状元产出数量来对比:

由图可以看出,唐朝和北宋年间,北方状元是多于南方的。

而之后这一现象发生变化跟后来的政治、经济背景是紧密相关的。

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

一次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大量汉人士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隋文帝杨坚统一战乱,修建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方的政治经济交流,南方获得快速发展。

第二次是唐中期安史之乱,北方人民再次饱受战乱之苦,唐朝由盛转衰,第二次人口大规模南迁为南方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到了北宋,商品经济空前发展,“清明上河图”描述了当时都城开封的经济繁荣盛况。直至金兵压境,徽、钦二帝沦为俘虏,高宗赵构跑至今天杭州建立南宋政权,第三次人口大规模南迁开始。

此时,南方经过历次发展,水田农业已经超过了北方旱地农业,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同时,手工业技术、商业贸易也都远远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已经彻底南移。到了明末清初,南方更是发展出了资本主义萌芽。

政治的稳定及经济的空前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兴盛。以书院教育最为发达的宋朝为例。东南地区的私学竟然占到了全国的70%~80%,县学普及率超过90%的均在南方。与之对应的便是江浙一带状元的“井喷式”出现。

甚至到了现代这一惯性还在持续,东南沿海相较于内陆经济发展更充分,江浙地区的高考试卷也较全国卷更难一点,是不是部分说明了这个情况?


洛禾


对于这个问题与我的观点题主稍有不同,我觉得在南宋之后,江浙地区才是文人、高官的主产地区。而在南宋之前北方才是文人高官得主产地,这一时期得江浙算不上“主产区”。南宋之后江浙地区文人高产的原因与战争因素、土地生产力、民族迁徙密切相关。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秦汉这一时期,黄河中上游才是国家中心,比如这一时期的关中地区、洛阳地区是各朝代建都的首选之地,这里聚集着众多的王侯将相,世家贵族,社会发达程度最高,经济繁荣。

从五胡乱华历史便进入了混战时期,东晋王室南渡,江浙等南方地区首次和中原文化大规模融合,迎来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但随着隋唐的大一统,统治者活动的核心再次回到北方,直到南宋,这一时期活动的中心其实也已经产生了变化,从黄河中上游地区逐渐过渡到黄河下游地区,开封就是新崛起的国都代表。到了南宋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王室再次南渡,而这次国都的变化直接决定南方作为未来七百多年的文化、经济活动中心,南宋以后唯一的汉族王朝明建都北京的直接原因就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不管是东晋衣冠南渡,还是南宋的第二次大规模南渡,都是战争因素、民族迁徙直接带动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

此外,北方地区作为活动中心经历了几千的发展,土地生产力已大不如前,土地贫瘠、肥力下降,加之自然气候的变化,这些客观因素也会导致人类活动自发向南发展。

手动码字,回答若有不当,还请海涵。谢谢您的阅读,点赞、关注。


钧州小哥说史


在过去封建王朝时候,江浙是文人墨客高官宰相的主产区之一。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以宋朝为例,原北宋都城为汴梁开封,金攻克汴梁开封后,掳走宋徽宗宋钦忠二帝,后由康王赵构在建康称帝,最后建都临安(今杭州),是为南宋。在北宋灭亡之际有大批跟随康王赵构逃往临安的人是原北宋时的商贾巨富或仕族人群,如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即是如此,李清照原为北宋时期的大家闺秀,出生官宦之家,自幼精通琴棋书画,更擅长写词,李清照的词大多婉约清秀,哀怨凄凉。李清照和宰相之子赵明诚婚后过了一段瑟瑟琴和,夫唱妇随的好时光,但随着时局的变化北宋王朝的灭亡,金人的大举进攻,大批国土沦陷,李清照也和丈夫沦为难民随着南宋朝庭队伍人群大举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成因在官位擅离职守而弃城逃跑,最终病死。2,江浙原本为富庶之地,经过历代开发发展较中原其他地方要先进富裕许多,北宋灭亡后原先的仕族官宦大举南迁也带去数不尽的宫庭珍宝细软和财富。而这些南迁的仕族官宦自然成为了建立南宋新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江浙是古代文人墨客高官宰相主产区的原因之一。


虎哥143993466


此习俗兴起于宋朝,宋朝面积小,定都于江南风景秀丽的杭州为国都,令民安养生息,与边疆塞外的金刀铁马寒刀冷月相比,自然是诗情画意美不胜收,此间乐不思蜀已。

宋朝提倡文治天下,江南人也乐学习开明文化所以南人好文从宋朝一直传到清末民国初年。

不过历史上,沈阳市也是出过状元的,沈阳市有一座魁星楼,纪念本地状元王尔烈,一时一举打破由浙江,江苏,江西,垄断的状元荣誉,有压倒三江王尔烈的美誉。





破译门人


我们中国古代时候出现过很多的状元才子,可谓是数都数不清,古有科举制,现如今有高考,每次高考完就会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河南考生考这么高,只有两个进清华,而北京考得不高那么多进去。其实不难发现,现在高考如同古代的科举制,他招生都是有规定的,当然国家都是公正的,不会遮挡任何才子的光芒。话说古代才子多,而人们嘴里常说的就是江浙一带,江浙一带可谓是才子众多。

现如今有人做过调查就是明清时期的才子,不管是状元还是才子诗人,但凡是文人他们的出生地,毫不夸张的是,这其中十个就有九个出生于江浙一带,这么庞大的数据确实令人惊呆。所以接下来我就带大家了解了解,这到底是为何?

江浙一带确实是个人才汇集的地方,这一带才子的故事可谓是不计其数,所以说当代的大部分人一说起才子或者是状元就会把这两个地方联系到一起,这种观念可以说在人们思想上已经是扎根了,很难去除。但是不得不说的一个事实就是,不管是古时候的江浙一带还是现如今二十一世纪的江浙一带,确实为咱们中国培养出了很多的人才,为我国的发展作出了很多的贡献。

其实早在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大唐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整个朝代已经有了由盛转衰的这个趋势,这给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之后,唐朝逐步衰落,北方的人口大量的迁向南方,整个政治中心也随着这些由北向南移,所以说北方的人才随着人口迁移也是大部分到了江浙一带,而当时的江浙一带的学校私塾位列全国前列,所以说很多人才聚集于此,同样也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所以说当时的江浙就已经有了很多的人才和劳动力。所以随着时间发展,这一带的人才聚集,还有更多的人才此地聚拢,所以说这一带人才济济。

并且在当时的安史之乱之后,在当地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氛围,并且保留了中国的传统一些文化,而且江浙一带被誉为水乡,地理位置好,环境优美,这里的古镇也是特别多,文化底蕴深厚,给才子的影响也是极为深的,而且也不会受到外界的骚扰,当地的地理环境也是极为优美,也为才子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


唐明国亮


浙江经济开发较早。东汉时期,浙江就已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煮盐业、制瓷业也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到了隋唐时期,浙江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丝织、瓷器、造纸等手工业生产发达,……公元十世纪以后,浙江进入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成为当时中国的富庶地区之一。农业生产不仅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经济作物的种类和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丝织、制瓷、造纸、印刷和造船业等已居当时中国的领先地位。经济基础好,教育自然会跟上来。所以历代浙江出才子,文人。宋朝浙江的状元数占比16.7%.明朝更是达到了22.2%


1今月曾经照古人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姑且吧政治格局当做上层建筑吧:

首先:是政局的相对稳定。江南自南宋以后,社会生活方式生产领域技术全面超越北方,进而大规模的解放了生产力。致使不用参与直接生产的士绅族群成建制的扩增,主要表现为宗族势力想过掌管下的私塾学堂,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读书人比例大幅度增多。

其次:是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三:是朝廷的重视倾斜……

最好:裙带关系也是原因……


林之问


在封建王朝,南方出文豪、北方出皇帝,其中既有地理原因,也有人文传统原因。

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八个字,说得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一种是仁者,一种是智者。仁者大多喜欢山,智者多爱水,而根据南北两地的特征,仁者多产生在北方,而智者多出在南方。仁者多倾向政治,智者倾向文学,所以北方出皇帝,南方出文人也是地理一种必然。

自屈原以来,文豪墨客多在南方,江南才子更是闻名天下。至于皇帝,几乎全部来自北方,汉高祖刘邦是沛县人,东汉刘秀是南阳人,宋太祖赵匡胤河南洛阳人,明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元朝和清朝更不用说了,至于混乱时期走马灯般的皇帝,北方占绝对多数。

其实,在中国古代,北方开发比南方早,社会制度、宗法观念等更完善和成熟,大多数时间里,北方是政治和文化中心。再加上北方人勇武好斗,所以改朝换代大多在北方。而南方的社会相对宽松。思想更活跃,容易造就文人墨客。

文人墨客有大智慧,常有宰相之才,治国也有方,但鲜于有做皇帝者,这是因其读书甚多,忠君仁义思想己深入骨髓,视改朝换代为大逆不道之事。且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文人气质上就难有雄心壮志,且纸上谈兵,赋于行动者甚少,天生不具开国帝王气质,所以造成宰相者多,辅政者多,执政者少,当皇帝者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