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川端康成物哀思想后的大美与大悲悯心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唯美主义代表之作,是近代日本抒情文学的顶峰作品,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国》被海外翻译最多,先后被译介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出版了不同的版本。


《雪国》:川端康成物哀思想后的大美与大悲悯心

日本文学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创造浪漫主义并有点哀怨的感觉。继而形成浪漫的物哀、幽玄的空寂和风雅的困寂,三者相通的传统文化精神。禅宗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与川端康成在《雪国》中所要表达的人生无常、万事皆空、灭我为无、无中生有的虚无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雪国》情节单纯,主要内容是以岛村三入雪国,由此展开的岛村、驹子、叶子、行男四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与各自的命运变化,以叶子之死,驹子变疯,岛村离开雪国终结。日本的物哀手法在《雪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淡淡地伤感、虚无飘渺,风格如清风、如云、如烟、如霞、如幽林曲涧,略带悲哀。


《雪国》:川端康成物哀思想后的大美与大悲悯心

这中间,蕴含着川端康成对于世界、对于人——尤其是社会下层女性——的大悲悯心。川端康成不断地以“物哀”慨叹,又毫无保留地书写他们的大美,以期达到精神上的另一个境界。

一、川端康成物哀意境第一重:对人的感动,尤其是男女恋情的哀感

岛村初认识驹子,惊异于驹子出奇的洁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玲珑而悬直的鼻梁,小巧紧闭的柔唇滋润光泽,两只眼睛恰到好处地,镶嵌在两道微微下弯的浓密短眉毛下。颧骨稍耸的圆脸,轮廓一般,但肤色恰似在白瓷上抹了一层淡淡的胭脂。她虽算不上美人,但比谁都要显得洁净。“甚至令岛村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

在岛村与驹子的相处中,驹子爱上了岛村这个人,洁净的驹子也让岛村深深的迷恋上,自然而然二人有了肉欲之欢。


《雪国》:川端康成物哀思想后的大美与大悲悯心

男人一旦得到了肉欲后,却又想念洁净的女人。这时叶子的适时出现,满足了岛村精神上的需求。这是多么悲哀的一种感情呀。叶子是驹子另一面洁净的化身,是虚无飘渺的美。

岛村在第二次去雪乡的时候,在火车上遇见叶子,听到叶子与站长的对话,觉得她的话音优美而近乎悲凄,久久回荡在雪夜里。看到映在火车玻璃窗上叶子的影像,看得入神了,当姑娘的星眸同灯火重合叠印的一刹那,她的眼珠儿便像美丽撩人的萤火虫,飞舞在晚上的波浪之间。有一种空灵的美,定睛细看又扑朔迷离。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当叶子从二楼的临时看台上落下来时,岛村忽然想起几年前自己到这个温泉浴场同驹子相会,在火车上山野的灯火映在叶子脸上时的情景,心房又扑扑跳动起来。仿佛这一瞬间,火光也照亮了他同驹子共同度过的岁月。这当中也充满一种说不出的苦痛和悲哀。“在岛村抬头望天空时,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叶子是纯“灵”的,而驹子有“肉”的成分,两人互相映衬。如果叶子没有在大火中丧生,那她以后八成是被迫下海当艺妓,这样一来,纯“灵”的完美就被打破了。作者不希望纯“灵”的叶子被玷污,因此叶子死于大火中。叶子如同梦幻般存在着,令人感到一种人生若梦的虚无感。


《雪国》:川端康成物哀思想后的大美与大悲悯心

岛村明知道驹子迷恋上了自己,爱上了自己,但是他认为与驹子之间是没有结果的。他感动于驹子对他的感情,但也为他们无法有结果感到悲哀。同时他又倾心叶子,叶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有种无力的虚无感。岛村的“悲哀”和“无力”的心情,正好把物哀淡淡地伤感、虚无飘渺地境界表现了出来。

二、川端康成物哀意境第二重:对世相的感动

《雪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写的,这时日本军国主义正进行疯狂的侵略战争,川端康成没有正面反映这场战争。对无奈的社会现象,作者在书中阐述他的无力感,是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雪国》中驹子努力练琴并能弹一手好三弦;还努力记日记、读书做笔记;并为报师恩,赚钱给师傅的儿子行男治病,不得不做了艺妓;同时还真心爱上岛村,不能自持。

在岛村看来,驹子一切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驹子努力读书做笔记是毫无意义的;在山村里勤奋练琴是毫无意义的;给即将死去的行男治病也是毫无意义的,并且爱上自己也是毫无意义,没有结果的。


《雪国》:川端康成物哀思想后的大美与大悲悯心

驹子经过绝望的挣扎和沉浮,经历了徒劳的努力,她的追求仍旧以失败告终,她为此付出了生命、贞操和青春。岛村清楚地知道驹子迷恋上自己,但他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劳的,可悲的。

正如日本评论家岛崎秀树说:“川端康成对军国主义是消极抵抗,《雪国》便是例子。” 川端康成把现实抽象化,把虚无世界、把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人情世相中,暗示人生徒劳。

在岛村的心里是,驹子的存在就是这样微不足道。其实,驹子的形象随着叶子的死去而幻灭,当她看到叶子摔落的身体时,发出悲恸的喊叫声,意味着最后的挣扎,但却依旧无力。这种对世界无法抗争,徒劳无力的哀愁,也把物哀的“哀”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三、川端康成物哀意境第三重:对自然物的感动

文章的开头写道:“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灯前停了下来。”

从隧道到雪国,是一次从狭长到广阔的空间转换,用一句话写出了一个——“超脱人世的虚无的世界”。川端康成用简洁的语言构筑了一个,有别于实际生活的虚空的世界“雪国”。


《雪国》:川端康成物哀思想后的大美与大悲悯心

文章中又写道:“这是一幅严寒的夜景,仿佛可以听到整个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响起的冰裂声。没有月亮。抬头仰望,满天星斗,多得令人难以置信。星辰闪闪竞耀,好像以虚幻的速度慢慢坠落下来似的。繁星移近眼前,把夜空越推越远,夜色也越来越深沉了。县界的山峦已经层次不清,显得更加黑苍苍的,沉重地垂在星空的边际。这是一片清寒、静谧的和谐气氛。”

川端康成用细腻逼真的自然描写,塑造了“雪国”清寒的幻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冰封雪冻,星辰的银光溢满大地,更显夜色的深沉和寂静。时间仿佛是虚幻的,空间也广阔得无边无际。在这种浓烈而寒冷的夜色的映衬下,人物就被托显得格外的孤独和坚韧,同时也格外的渺小,渺小得不值一提。

岛村第三次来到雪国时,心境是很灰暗的。在他视角中安静停歇的飞蛾,美丽的淡绿竟也带给他“一种死的感觉”。文章中是这样写的:

“窗户依然张挂着夏天防虫的纱窗,还有一只飞蛾,好像贴在纱窗上,静静地一动也不动,伸出了它那像小羽毛似的黄褐色的触角。但翅膀是透明的淡绿色,有女人的手指一般长。对面县界上连绵的群山,在夕晖晚照下,已经披上了秋色,这一点淡绿反而给人一种死的感觉。只有前后翅膀重叠的部分是深绿色。秋风吹来,它的翅膀就像薄纸一样轻轻地飘动。”

这些似动似静、虚无缥缈,展现了其虚幻和短暂。

在岛村最后一次别离雪国时,蚕房发生了大火: “火势燃得更旺了。从高处望下去,辽阔的星空下,大火宛如一场游戏,无声无息。”在岛村抬头望天空时,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虚无的美打破了,消失了。


《雪国》:川端康成物哀思想后的大美与大悲悯心

《雪国》 这篇小说以茫茫的白雪为背景,奠定了其悲哀伤感的基调。如果说 《雪国》 是一支婉转动人的乐曲,那么悲哀之美就是它的主旋律。

物哀之美不是直观表现出来的,而是靠情绪、想象力去感受、体会自然,在欣赏自然景物时潜藏着一种情感的哀愁情绪,包含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人生无常、万事皆空、灭我为无、无中生有”的虚无思想。


我是 ,一个爱看书,热衷于学习的职场人士,愿和你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如果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