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清霞|《當教育遇上電影》:解答教育問題的箴言小冊子


蘇清霞|《當教育遇上電影》:解答教育問題的箴言小冊子

每次讀老師的書,心裡都會有暖暖的感動,感動於字裡行間流露的愛與自由的哲學。但是每每又有些許刺痛,那些與愛相違背的事情,自己正在經歷也正在做。看完書總會想,想要成為像老師那樣真實瀟灑的人還需要好好努力呀。讀這本書依然是這種感覺,書中的文字是一種充滿敬意的點拔與提醒,會在影評的某處讓讀者注意到,哦,原來教育應該是這樣的。

教育的問題可以涉及到很多的面向:老師、學生、家長、知識的學習等等。書中的每一篇都在點評與愛相關的教育故事,教育的那些面向跟這些充滿愛意的故事結合起來,為教育中最常見的幾個問題做出瞭解答:如何做老師、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學生以及什麼是教育。

如何做老師,最重要的首先是愛。老師愛孩子,所以才能有耐心,但是耐心不在高考競技場。高中聽到的最多的批評就是老師用教鞭敲打著黑板厲聲呵斥說:“到現在了,居然還有同學弄不清這個知識點。”我基本上每次都屬於老師口中的“有些同學”,被無點名批評的後果就是方程式罰寫500遍。我最喜歡被罰寫,罰寫比做題好受的多,罰寫不用腦子,寫完就行,甚至可以一邊聽電視一邊寫。做題就不一樣了,不僅沒精力看電視,做錯了還有再被罰寫的可能性。高中不幸進入重點班,時時刻刻被“學霸們”的碾壓以及老師無點名式的批評環繞,那段時間想家、厭學,甚至現在我路過高中學校還要繞著走。只記得有一個語文老師說過,“只要你願意學,願意提問,不用擔心你的問題太過簡單,大膽問我,我一定解答。”最喜歡這個語文老師,她每節課用20分鐘時間講“與課堂無關”的知識,有時事的分析,也有她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有時說到激動自己還會潸然淚下,同學們也被感動得熱淚盈眶,不過教物理的班主任並不覺得這是件好事,在期中考試我們班語文成績級部排名倒數第一之後,班主任約談語文老師,於是這位語文老師再也不講那些“與課堂無關的”內容了。雖然很遺憾,但是不影響我們班對語文的熱愛,尤其是我,主動爭取當了很長時間語文課代表。

當然,好老師不僅如此,愛是基礎,有愛的老師才有耐心去理解學生,尊重差異。我們高中尊重差異的方式就是分普通班、重點班和實驗班。作為這種分班方式的直接受害者,在重點班的回憶就是把我本就不多的一丁點自信全部揉碎、毀掉。我仍然記得一進重點班時班主任故意用一道化學題“試試我的能力”,以及我做不出來後他輕蔑的表情。像我這種自信心被極度壓榨的班級底層中的底層群體,有誰會認真看你呢?只有善良的同學們的可憐的眼光,像霍蘭德先生鼓勵蘭那樣被“激發出學生潛能”,不可能的。“好老師自身即為榜樣”,這種好老師我真的只在本科後才見到。他們是那種你想緊緊追隨的光芒,儘管自己實在沒有勇氣也沒有資本跟這樣光芒四射的老師多去交流什麼,但是聽他們的課,讀他們推薦的書,就已經覺得在跟他們產生聯繫了。每多讀一本書,就像跟這些優秀的老師的距離又走進一步,卑微的喜悅也是種幸福。

至於如何做父母,書中也給了指點:“多給孩子獨立的空間”、“耐心等待孩子成長”、“替孩子著想,讓孩子自由成長”……在教育上,好家長也是好老師。但是好家長的前提就是自己也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就像書中的沙耶加的媽媽一樣,反省自己受教育的經驗,不把自己的早年遭遇投射在孩子身上。也就是說,父母雖然是作為教育者,但是他們對自己的定位也應該有學習者的成分,畢竟沒有人生來就是完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大部分新手爸媽都要從零學起。如果掌握不好愛的尺度與分寸,很可能親爸媽也成為謀害孩子的元兇。我身邊抑鬱症最嚴重的一位朋友,他的抑鬱90%是由父母給的高壓造成的。儘管在其他朋友眼中他非常優秀,可他仍然極其自卑,聽到過他自殘甚至自殺的消息。但預計他將來是個比自己父母要優秀的家長,“我絕對不會讓我的孩子重複我的不幸”,他親口對我說的,或許就是血淋淋的教育現實給的他啟迪。

至於如何做學生,儘管看似不是本書主旨,但是確實也給了正在做學生的我們很多啟示與建議。尤其是解答了“為什麼很多人學習的時候不快樂”這個問題。作為師範生,在準備說課課件的時候,最常用的一句套話就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會……”可是實際上是,大部分同學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兒。因為我們更多是佔有式學習而非存在式學習。拿我自己來說,選擇文學不是出於熱愛而是出於對數字物理的逃避。“我究竟熱愛什麼呢?”這個問題越來越多的被雞湯文提出來,說明很多學習者正在面臨這個問題。但是本書的觀點給了我另一種反問自己的方式:做選擇前,你的眼睛是看向哪裡的?確實,在探索內心所愛的時候,我的眼睛看向的是未來的工作,而不是眼下做的事有幾件是自己喜歡的。其實也就是帶著目的或結果去學習,是徹底的佔有式學習,因此沒有樂趣不足為奇。書中說“學習沒有禁忌,只要熱愛”,這種非功利的學習態度真的離我好遠,但是也給我指明瞭一條通向真正的學習之路的方向。

所以綜合來看,這本書是一本解答性的“小手冊”。本書意不在提出問題,而是把若干早被提爛了的問題解答出來,而且通向真理的道路標記的是那麼清晰,只要你是“教育”這個話題裡的一員,你都能從這本書裡獲得自己的答案。當然,對於“教育是什麼”這樣宏觀性的問題,本書也有解答。“教育是教會學生辯識什麼是正確的事情。”這是對教師和家長的啟示:做有智慧的教育者並給被教育者指出智慧的道路。“教育不是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這句話簡直暖哭所有的“差生”,感覺我們被排擠了那麼多年,終於有人給我們這些弱者發聲了。當然也是在提醒現在和將來教育者們,時刻謹記自己的責任:平等教育,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不能讓學生體會學習快樂的教育不是好教育。”這句讀來傷感極了,好教育在哪裡呢?“優秀的被教育者也會反過來給教育者以教育。”沒錯,教育是雙向的,之前看過李鎮西老師的公開課,在課後採訪中,李老師真誠的說,這堂課不僅是我在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學生們也給了我很多有益的啟示。等等,等等。字數不多的書裡,全是有關於教育的箴言。只是本書太短,能出“之二”就更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