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投資額近14000億 廣州招商引資成績單背後

一季度投資額近14000億 廣州招商引資成績單背後

一季度投資額近14000億 廣州招商引資成績單背後

“2020年一季度,全球企業以近1.4萬億的投資額為廣州發展投下了信任票!”在廣州市第77場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廣州市商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尚偉亮出了廣州招商引資一季度的“成績單”。

“大家可能覺得這個數字很龐大,但不知道這個數字是有基礎的。”吳尚偉表示,2019年廣州市僅簽約的億元項目就有606個,投資總額達1.243萬億,億元以上落地項目417個,協議投資總額4917.6億元。

“從2017年到現在,廣州一直牢牢地把握髮展的主動權!緊盯世界經濟和全國各地的發展形勢,及時修訂政策。”繼而,吳尚偉列出了廣州的四大吸引力,即城市環境、產業集聚、配套設施以及城市服務,現場做了一場“招商引資推介會”。

精準招商

加速產業集聚 為目標企業提供精準服務

全球經濟受到疫情消極影響,廣州如何克服困難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吳尚偉表示,廣州首要的工作是加速推進項目向現已落戶廣州的項目集聚,形成千億級的產業組團。“這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必然趨勢,但是政府要加速推進這一過程。”

吳尚偉表示,廣州明確要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生物醫藥、軌道交通等五大產業,還編制了一個目標企業清單,具體到五大產業中的某一個企業,目標非常精準。“除了這一清單外,還有一張產業招商地圖、一個重點產業促進政策簡明手冊。”吳尚偉說。

吳尚偉透露,有了精準的目標後,還要做好精準宣傳,廣州全市各區還將統一標識統一風格,打造廣州招商的專業平臺。“今年我們還有一個計劃,要在全球進行20多場對外招商宣傳。”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便是精準服務。吳尚偉說,廣州推出一個企業項目一名領導、一個服務專班、一套工作方案、一組支持政策、一個調度平臺的“五個一”機制,通過一套政策組合精準針對企業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此外,在疫情期間,廣州市還支持各區通過廣泛開展線上招商,創建網上視頻洽談間,與投資者視頻洽談,創新開展項目選址、項目談判、協議磋商等。積極利用電郵、微信、電話等途徑進行“線上招商”,與重點招商項目進行視頻會談,對全市重大招商平臺實施在線推介,篩選一批有吸引力、有發展潛力的項目上網發佈,通過“雲推介”、“雲洽談”、“雲簽約”等措施加強項目對接,確保招商工作不停步。

據透露,2020年一季度,廣州全市新洽談產業招商項目517個,其中有6個項目意向投資總額超百億。此外,舉辦重大項目集中籤約、動工、投產活動13場,簽約、動工、投產億元以上產業項目超800個,涉及投資總額約1.39萬億元,預計達到設定產能後的年產值/營收1.09萬億元。

吳尚偉介紹,已落地項目主要分佈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以及商務服務業和健康服務業。其中不乏一些投資超百億元的落戶項目,如恆大集團在廣州南站建設的現代化文商體綜合項目、維信諾第6代全柔AMOLED模組項目等。

發展機遇

關注產業發展“新機遇” 聚焦發展IAB、NEM產業

作為廣州產業發展路上的“三駕馬車”,黃埔、南沙和增城一季度招商引資工作成效如何?

黃埔區副區長賀璐璐表示,黃埔區一季度關注產業發展“新機遇”,洽談了一批新興產業項目。在生物產業方面,率先推進生物安全產業體系建設,打造首個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試驗區。目前已落實了廣州生物安全創新研究院、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納米生物安全中心等項目。而在人工智能方面,則在平臺經濟、智慧經濟、數字經濟等多個領域發力招商,引進一批“獨角獸”。目前已落實了阿里大健康、華潤網絡、京東新型物流等項目。

賀璐璐介紹,今年一季度,黃埔區累計新設外資項目49家,同比增長60%。累計新註冊內資企業1.4萬家,同比增長68.30%。引進了立景創新等百億投資項目,松下5G材料項目、新華三智能終端總部等規模大效益好的龍頭項目。

增城區則緊緊圍繞廣州市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NEM(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以及增城重點發展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科技金融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開展多種形式招商活動。

增城區常務副區長陳小華表示,增城區今年一季度新洽談產業項目超100個,同比增長256%;推動28個項目簽約,同比增長115%;21個項目註冊(落地),同比增長100%,多項招商指標逆勢增長。

南沙區則於近日發佈了2020年區重點建設項目計劃,計劃力推203個重點項目,涉及總投資額超7312億元,其中2020年年度投資850.2億元。

南都記者梳理發現,按照項目類型構成,南沙區2020年年度投資額最大的是現代產業,共投資275.3億元,佔比32.4%。而在所有項目總投資中,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基建項目格外亮眼,總投資2080億元,佔比28.4%,2020年計劃投資148億元。

南沙區副區長阮曉紅表示,南沙區一季度集中開工和簽約重點項目59個,總投資及達產產值/營收均超1600億元。今年,南沙將繼續針對航運物流、高端製造、金融商務、科技創新以及旅遊健康這五大產業領域進行招商,並聚焦發展IAB、NEM領域等新產業新業態,實施龍頭項目精準招商。

錯位發展

黃埔、南沙、增城三區各有特色產業

而在黃埔、南沙、增城三區中,由於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不同,特色產業也各有側重。

不同於黃埔、增城兩區,南沙港助力廣州港成為集裝箱吞吐量全球第五大港,具有發展港口物流的天然優勢。依靠港口物流優勢,南沙高端商貿業及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

“跨境電商是我們著力發展的重點,我們也先後出臺了一系列跨境電商的促進政策,以及外貿穩增長的扶持政策。”阮曉紅介紹,除了“提前申報、分流驗放”等制度創新以外,南沙還搭建了一些大的商貿平臺,利用南沙自貿區的跨境金融優勢,聯動口岸的政策支持,成功聚集了一些進出口企業服務平臺,更好地服務進出口企業。

阮曉紅表示,今年的1-2月份,南沙的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了330.7億元,同比增長了26.3%,在大環境不太好的情況下,仍保持著兩位數的增幅,佔廣州市外貿總值的21.4%。其中,出口增長較為強勁,達到了56.6%。“接下來,高端商務以及進出口領域的相關政策措施以及服務配套,依舊是我們的著力點。”阮曉紅說。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則有著紮實的生物醫藥產業基礎,目前全區已聚集生物醫藥企業超過1000家,2019年營業規模達896億元,約佔廣州市六成。引進了鍾南山、裴鋼、賀福初、謝曉亮、施一公等生物醫藥領域的領軍人物,以及超過70名生物醫藥領域的專家人才,為生物安全研發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基礎。

據悉,疫情期間黃埔區共有3個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產品獲得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佔全省75%;4家企業成為指定第三方檢測機構,承擔了全省72%的檢測任務。

由於轄區面積大、土地開發強度低,近年來增城區吸引了一批優質大項目。陳小華透露,轄區面積1616平方公里,開發強度僅15.86%,而廣州市平均開發強度為25%。由於轄區內有廣闊的未開發土地,且地鐵、高鐵、城軌、三橫三縱高快速路貫穿全區,先進製造業成為了增城的立區之本。

陳小華表示,增城區下一步將繼續重點發展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信創產業等,並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高端商貿業等。

此外,還將聚焦引進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的區域總部和職能總部,打造廣州東部CBD。“目標是在原有的國家級開發區的基礎上,經過若干年努力,再造一個國家級高新區。”

安商暖商

出臺暖企政策 成立專班“點對點”服務企業

為了全力支持企業在廣州安心發展,疫情發生後,廣州先後出臺“暖企15條”“穩增長48條”“信用助企9條”,廣州各區也紛紛出臺暖企政策安商穩商。

黃埔區在全國開發區中率先推出“暖企8條”、“穩企6條”等惠企政策,從租金、稅收、資金、防疫物資全方面惠及企業。同時,推出促進製造業、服務業、總部經濟、高新技術企業的四個“黃金10條”2.0版,包括對新投資企業經營貢獻獎不設上限,且連續3年分別按照對本區地方經濟發展貢獻的100%、60%、60%予以獎勵,進一步促進高端企業落戶。

同時,黃埔區還及時出臺全國首個區級“新基建”產業政策——“新基建10條”。其中,對新引進的全球頂尖數字技術企業,最高按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5%分階段給予獎勵,單個項目獎勵總額最高5億元。

增城區也不斷完善產業政策,出臺科技創新、人才引進、產業發展等一系列具有競爭力的政策。比如引進頂尖創新創業人才項目最高獎勵1億元,引進優質高端服務業項目最高獎勵1億元。

南沙區則進一步修訂優化“1+1+10+N”產業政策體系,及時出臺“南沙關愛企業十條”,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據悉,“南沙企業融資快線”兩個月推動了區內銀行為1664家企業累計續貸(含借新還舊)163.52億元,其中85%為中小微企業。

此外,廣州還成立定點項目服務專班,“點對點”為項目單位送服務、解難題。

黃埔區推出“百名局長服務千家企業”,點對點精準包乾,引導各類資源力量下沉到對口服務企業,全力支持和保障企業的生產經營。南沙區協調稅務局送服務上門,為企業詳細介紹優惠政策及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開通軟件產品每月增值稅“即徵即退”便捷措施、提供免費郵寄發票等服務,並建立黨員幹部和企業“一對一”“全天候”在線聯絡機制,優化企業服務。

增城則建立了兩個專職招商部門、5個行業主管部門和13個鎮街的“2+5+13”招商工作體系。對接社會招商機構,在項目引薦、大型招商推介活動等方面展開合作。陳小華介紹,目前已有46家招商中介在增城區備案。

與此同時,增城區還對重點項目實行綠色通道和專人服務,為項目落戶、落地、投產建設全環節提供“一站式”服務。

一號樓工作室出品 採寫:南都記者 王美蘇 馮芸清 攝影:南都記者 梁煒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