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德西效应”:你的奖励,可能“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小心“德西效应”:你的奖励,可能“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你对孩子的奖励是不是越来越不管用

同事的女儿豆豆前段时间十分喜欢画画,为了培养孩子这方面的专长,提高画画积极性,她特地设立了一个奖励机制,只要豆豆完整的画出一幅画,就奖励一个小红星,如果画出一幅令她满意的画,就奖励五颗小红星。当小红星累积到二十个时就满足孩子一个愿望。如果获了奖,那奖励就更高了。

起初,豆豆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每天都自觉主动的画画,还常常提醒妈妈不要忘记小红星。可是时间长了,同事发现,孩子对画画的兴趣没有以前浓了,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拿到小红星。甚至后来即使妈妈提高奖励制度,孩子都无动于衷。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典型的德西效应。

小心“德西效应”:你的奖励,可能“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什么是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

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

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的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

实验证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如果同时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人的工作学习欲望不仅不会增加,有时反而降低,甚至变成二者之差,这种外加报酬抵消内感报酬的现象,称之为“德西效应”。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做他喜欢的事情时,是自发的。如果这时候再给他奖励,可能就降低了他做这件事情的兴趣,由单纯的自己喜欢,变成了为了得到奖励而做。

小心“德西效应”:你的奖励,可能“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为什么会出现“德西效应”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人的动机分为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去是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比如豆豆喜欢画画,便会主动的去画画,感受画画的快乐。这种喜欢是豆豆的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作用下产生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某种奖励而被动产生的一种动机。豆豆妈妈为了提高豆豆对画画的兴趣,采取了奖励机制,而当豆豆得到了外部的物质奖励后,原有的画画兴趣就会相对减弱,主动性也会有所减弱。

就像德西的实验,起初所有大学生都很愉快的进行着解题工作,但是其中一组有了外界的物质奖励之后,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原动力。当奖励暂时消失时,他们之前的内在动机自然会随之减弱,从而主动性也会有所降低。

2.过度的奖励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兴趣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说过:“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举个例子:很多家长在孩子考试前,会承诺说:“如果你这次考100分,放假就带你出去玩。”、“如果你进步了,就给你买玩具。”等等。正是这种不恰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孩子学习取得好成绩的目的变成了为了得到某些奖励,内在的学习动机逐渐降低,最后家长发现,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对奖励也开始无动于衷。

小心“德西效应”:你的奖励,可能“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四、怎样奖励才能避免“德西效应”,合理使用奖励方法

1.避免奖励的控制性

在对孩子进行奖励时,家长往往不能区分积极的表达与控制性奖励。积极的表达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并受到鼓励继续为做出道德行为而努力。而控制性奖励则是成人用来塑造儿童的。

控制性奖励强调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孩子的行为,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夸赞:

“豆豆,你真是个好孩子。”

“文文,你真棒!”

“军军,你是最好最棒的孩子。”

控制性奖励的效果是让孩子的自尊得到暂时的满足,但却是以设置一个不现实的高水平的发展为代价的。

怎样做才是好孩子,他们并不清楚,在此基础上儿童的行为努力不是来自内在动机而是为了维护外界的赞许。而当外界赞许消失,孩子的行为努力也会随之减弱。

2.奖励的频率和程度要恰当

频率指当奖则奖,不能无原则的乱用奖励,使之成为一种效应逐渐降低的手段。程度指奖励的级别应与成就的高低相当,过高或过低的奖励都会降低奖励的功效。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原理,孩子良好的行为出现后,应当立即给予奖励,及时强化良好行为。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并不能每一个反应都进行强化。

一方面,如果孩子表现正确均给予奖励,增强的效果将逐渐下降;另一方面,正确行为出现后奖励就如影随形,容易使孩子对奖励产生依赖或错觉,认为正确的行为是为了得到奖励。

举个例子:孩子放学回到家独立自主的写作业是作为学生应该做到的事情,如果每一次孩子认真写作业都得到及时的奖励,那么他会逐渐认为认真写作业就应该有奖励,如果哪天奖励停了,孩子写作业的自觉性就会减弱。

对待孩子的正确行为,要有选择有策略的进行奖励。比如孩子一周以来都能主动认真的完成作业,那么父母可以进行合理的口头表扬。孩子写完作业后主动读书,父母可以进行适度的物质奖励,比如看完这本书,父母可以奖励一本孩子自主选择的书。

小心“德西效应”:你的奖励,可能“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3.奖励向孩子提供的应该是有关增强能力知觉和自我效能感的信息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某一活动的兴趣是由两个认知因素决定的:即对自己从事某项活动的自信程度和活动中的自主程度。

如果一个孩子认为自己对所从事的活动有充分的能力,并对自己如何完成这项活动有高度的自主权,他就会在这一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所以,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奖励时,要向他们传递能力信息和自主信息。

3.1.传递能力信息

作为父母,要具体的提供孩子行为受到奖励的成就信息,让孩子注意到自己的能力证据。

举个例子:

5岁的多多吃饭的时候,能够把掉落在桌子上的米粒都捡起来,把桌面都收拾干净,这时父母就可以说:“你的桌面真干净,上面一点饭菜都没有,你都能收拾好,这么干净,妈妈都不用帮你打扫了。”

在奖励时,应尽量用自然、可信的方式,清楚的向孩子传递有关他们的能力的信息。

3.2.传递自主信息

因为控制行为的外在奖励可能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所以在奖励孩子时,应尽量向孩子传递他们自主的信息:即奖励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自己的行为上,而不是父母身上;让孩子认识到,进行某项活动纯粹是因为他们喜欢,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称赞或奖励。

分享一则寓言故事:

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来到青春的路口,似乎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他前进。

他的母亲拦住他:孩子,那条路走不得。

孩子说:我不信。

母亲说: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怎么还不相信?要知河深浅,要问过来人。

孩子说:既然你可以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可以走过来?

母亲说:我不想你走弯路。

孩子说:我喜欢,我不怕。

母亲想了很久,看了孩子很久,然后叹了口气说:好吧,你这孩子太倔强了,那条小路很难走,一路多加小心。

孩子雄心勃勃的上路了。在路上,孩子发现母亲没有骗他,那的确是条弯路,孩子碰壁,摔了跟头,有时碰的头破血流,但他还是不停地走,终于走了过来,可这一走就是多年。

当他坐下来喘息的时候,看见一个女孩正在当年男孩出发的路口准备出发。

他也像当年母亲一样劝女孩,可是女孩说:我喜欢,我愿意,这是我的权利。

男孩看看女孩,又看看自己,然后笑了说:一路小心。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验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感悟。所以,家长在奖励孩子的时候,要让孩子自己去感悟,自己能够得到体验,这样对孩子的奖励才是最深刻的。

4.合理制定奖标准,进行适度奖励

孩子喜欢奖励,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都能令孩子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但是作为家长,一定不能随随便便的对孩子进行奖励。

当孩子的内在动机足以维持他们的行为时,应尽可能的不用外在奖励;需要使用时,应凸显外在奖励作为传递信息的作用,而减弱控制行为的功能。

举个例子:乐乐是个不甚聪明的孩子,在学习上接受能力有点弱,如果乐乐的父母要求乐乐必须向聪明的孩子一样,考到100才能得到奖励,可能会让乐乐最终放弃努力,因为她不可能达到那样的标准。

而如果奖励是以乐乐的努力为标准,并给乐乐定一个“跳一跳就能摸到”的进步要求,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而这时候的奖励意味着成功,就能增强孩子的能力感和成就感,因此也会增强其内在动机。

5.不以结果为奖励的标准

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

小心“德西效应”:你的奖励,可能“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德西效应”告诉我们,错误或过度的奖励方式,往往消减了孩子本来的学习兴趣,只要合理掌握奖励方法,适时、适度的对孩子进行奖励,才能强化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