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该不该教育,该怎么教育?

奇葩说开播六年,热度不减。

近期节目中岳岳与傅首尔的辩题:

"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他们的父母无动于衷,我该不该教育熊孩子?"

一度成为网友热议话题。

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该不该教育,该怎么教育?

其实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辩论话题了,

更是延伸到我们生活中,

作为父母,作为教育工作者,

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该不该教育,该怎么教育?

我工作的单位,大堂里摆有茶水和果盘。

客户等待办业务的时候,可以吃颗糖果喝杯茶水。

糖果是普通的话梅糖,却带着浓浓的童年记忆,老少皆宜。

就是这么一盘普通的话梅糖,却消除了很多客户等待的焦虑。

但也因为糖果,发生过不愉快。

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该不该教育,该怎么教育?

有一次有一对夫妇带着小孩过来办业务,小孩子七八岁,进门就没消停过。

跑进跑出,把自动门当玩物,而父母却充耳不闻。

过了一会玩腻了,就开始在大堂寻找新玩物,直到发现那盘糖果。

小孩子开始对那盘糖果下手,一下子剥开几颗塞进嘴巴里。

然后抓了几把塞裤兜里,全部占为己有,清空了整个果盘。

让我同事接受不了的是,那熊孩子还把糖纸放回果盘,有一些直接丢在地上,即使垃圾篓就在脚边。

我们同事看不下去,教导孩子把糖纸丢进垃圾篓。

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该不该教育,该怎么教育?

可熊孩子根本不听,还顺势闹了起来。

那对父母却误以为是我们不满他家孩子拿走了糖,掏出一张贵宾卡甩我们同事面前,瞎嚷嚷吃你们几颗糖怎么了。

走的时候还不忘丢下几句国骂,小人得志的姿态毕露无遗。

更让人心寒的是,那个熊孩子也是一副沾沾自喜的胜利表情。

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该不该教育,该怎么教育?

没有天生就彬彬有礼的乖孩子,更没有天生就胡作非为的熊孩子。

孩子在公共场合是否有良好的教养,与父母自身的修养息息相关。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孩子的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你教给孩子什么,孩子会原原本本地反馈给你。

那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如何去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呢?

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该不该教育,该怎么教育?

教子先律己,身教重言传

记得央视主持人董卿说过一句话:"你想你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修养决定孩子的层次。

孩子的行为折射出父母的修养,所以要父母先修炼好自己,再来管教你的孩子。

比如:你想让你孩子不要乱扔垃圾,首先你就要做到不乱扔垃圾。

你想让你孩子好好做作业,那你不能在一旁玩着手机对吧?

还说回我们大堂那盘糖果。

平时有客户带孩子过来办业务,当等待时间过长,小孩子坐不住了也难免会吵闹。

那我们也会给小孩子递上一颗糖果哄一下。

有些父母就会很有礼貌说上一声谢谢,然后教小孩子也道谢。

那一下子我们心都暖了。

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该不该教育,该怎么教育?

建立规则感,从小事做起

一个小孩,即使在家如何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始终要步入社会,成为独立的个体而生存。

社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区别对待,不会惯着你顺着你。

所以我们应该在家庭教育中,从小给小孩建立规则感,逐渐树立是非对错的观念,并严格遵守执行。

规则感帮助孩子明确自己行为的边界,把握分寸。

比如,孩子在医院、超市等公共场所一直吵吵闹闹,家长应该坚定地制止孩子,告诉他在公共场所不像在家里,家里可以随心所欲一点,但是在外必须遵守规则,不能打扰到别人。

于是,孩子懂得在公共场合约束自己的行为,表现得体,有分寸感。

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该不该教育,该怎么教育?

教育有原则,坚守最底线

孩子是缺乏理性和自律意识的,他们追求最单纯的吃喝玩乐。

父母给他们建立规则的时候,孩子也不断在试图破坏规则。

他们企图用哭闹、撒泼、拖延等方式来试探父母的底线。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天到晚玩着手机叫喊吃饭都不理的孩子,

那些什么东西都占为己有不懂得半点分享的孩子,

那些任由孩子大哭大闹肆无忌惮却一味纵容的父母或者老年长辈,

都是缺少原则和底线。

所以父母有原则,坚守底线,就显得尤为重要。

父母越没有原则,最后会发现孩子越难管。

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该不该教育,该怎么教育?

没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孩子",

用规则的手段去强化孩子思考与行事的习惯,

正面管教孩子,这才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姿态。

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该不该教育,该怎么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