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造不了假的文物,科技也無法還原,專家:能數清楚的都是人才

前段時間出了一則新聞不知道大家看過沒,一篇名為《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的文章迅速在網絡上瘋傳,文章裡十分直截了當地表示該博物館裡的很多藏品都是“贗品”,次日重慶大學就作出回應,表示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進行核實。

唯一造不了假的文物,科技也無法還原,專家:能數清楚的都是人才


根據照片我們可以看到,這所博物館裡既有秦始皇陵的“改裝版銅車馬”,也有“仿製款後母戊鼎”,最誇張的是那個不知道是什麼“寶石金器”打造的來自2000年前的烏龜,看完這些圖片,各地的文物專家們紛紛搖了頭,評價道“荒唐”。

造假,是讓所有人都特別討厭的事情,不管是文物造假還是學術造假、產品造假,都讓人深惡痛絕,文物本該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卻被很多別有用心的人進行仿製然後賺取大筆資金。

唯一造不了假的文物,科技也無法還原,專家:能數清楚的都是人才


但是真正的文物豈是那麼好“模仿”的?做出來不過是東施效顰罷了,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件我國“唯一不能造假的文物”,它複雜的工藝令人歎為觀止,它叫做曾侯乙建鼓底座。

1978年1月,駐紮湖北隨州的解放軍某空軍雷達修理所正在進行施工,誰也沒想到這次看似普通的施工會震驚世界,隨著一聲驚天的爆炸聲,15000多件文物被“炸”了出來,其中就包括今天故事裡的主角“曾侯乙建鼓底座”。

唯一造不了假的文物,科技也無法還原,專家:能數清楚的都是人才


曾侯乙建鼓底座,來自距今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乃國家一級文物,它所蘊含的青銅冶煉技術是當之無愧的巔峰之作,它高50釐米,直徑80釐米,底座由無數條形態各異的大龍、小龍相互糾纏盤繞而成,整個底座鏤空並且鑲嵌綠松石,由於工藝實在太複雜,至今無法復原,沒有複製品。

我國有句詩叫“亂花漸欲迷人眼”,意思是野花相繼開放多得讓人眼花繚亂,根本數不清楚,筆者以為拿來形容曾侯乙建鼓底座上的群龍特別合適,湖北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道:“當年有個外國朋友專門跑來看它,站在它面前一天,直到閉館,就是在數上面到底有多少條龍,他說他那天數了108條!”

唯一造不了假的文物,科技也無法還原,專家:能數清楚的都是人才


但是這位外國朋友並不是第一個挑戰數龍的人,但至今無人能數清,工作人員表示站在不同的方位和角度觀看曾侯乙建鼓底座,數出來的龍數量又會發生改變,真是讓人驚歎老祖宗的高超技藝!

其實專家們也不是沒有試著仿製它,但每次好不容易廢大力氣複製完以後,放在曾侯乙建鼓底座旁邊,簡直是相形見絀,“假的不得了”,那感覺、那姿態就根本不對味兒!

這裡要提一下為什麼要執著於做文物的複製品,最重要的原因是為了保護好真文物,特別是字畫、綢緞這種非常不易保存、受環境影響大的文物,基本都是展出仿製品,以這種方式圓了大家一睹文物風姿的心願,所以很多博物館裡會出現仿製品。

唯一造不了假的文物,科技也無法還原,專家:能數清楚的都是人才


但正規博物館都必須在介紹牌上標註“仿製品”,而不是堂而皇之地說展示出來的是“真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