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为观止的秦帝陵——秦始皇陵


叹为观止的秦帝陵——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秦代帝王陵园。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以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前259~前210),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6年立为秦王,前238年亲政,历17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其推行的一系列统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前210年7月病逝于河北沙丘,9月葬于临潼骊山。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整个秦始皇陵的修建工程前后历时38年。

叹为观止的秦帝陵——秦始皇陵

对秦始皇陵园的勘测

叹为观止的秦帝陵——秦始皇陵


对秦始皇陵园的勘测调查始自明代正德八年(1513)礼部郎中都穆,其所著《骊山记》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及门址之规模。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首次对陵冢详细测量。196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陵园开展全面的考古勘察,绘制出第一张陵园平面布局图。1974年,在秦始皇陵园东部发现秦俑一号坑俑后,拉开了秦始皇陵园考古发掘的序幕。此后至今近40年,对包括秦俑坑在内的秦始皇陵园的勘探调查及考古发掘未曾中断,经过10余次发掘,已基本探明秦始皇陵、陵园乃至整个陵区的布局和结构。陵区东起代王街办,西至临潼城区,南到骊山,北至新丰原下,面积广及56.25平方公里。

秦始皇陵现存封土呈覆斗形,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周长1390米,高76米。陵园以封土为中心,由内外两重城垣构成,呈“回”字形。内城垣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0米,周长3870米,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门,北面设两门;外城垣南北长2188米,东西宽970米,周长6321米,东、西、南、北四侧各有一门。内、外城东西四门规模巨大,形制相似,其间司马道两侧发现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级别最高的三出阙建筑遗址。在内城的中部、封土的北侧,发现3处大型礼制性建筑遗址,疑为寝殿、便殿。内外城之间西门的北部,发现南北排列的三组建筑遗址,据出土的刻有“丽山飤官”的陶片、错金银“乐府”铜钟、两诏铜权、铜雁足灯残件等分析,应为飤官、园寺吏舍遗址。陵园外城西垣西侧发现建筑遗址2处,北垣北侧发现建筑遗址1处,亦为园寺吏舍的组成部分。外城北侧1300米处发现夯土墙垣、房屋、排水管道、水井、灰坑等,可能是修建陵园时的官邸等建筑。陵园外城东南骊山脚下的五岭,有夯土筑成的防洪堤遗址。

叹为观止的秦帝陵——秦始皇陵


已发现的规模

截至2012年,陵园内共发现从葬坑184座,其中陵园内77座,陵园外107座。其中重要的有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跽坐俑和珍禽异兽坑、动物坑等。

兵马俑坑:位于外城之外的东侧,由排列有序的四坑组成,其中四号坑为未建成而废弃的空坑。一号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系以步兵为主、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大型军阵(矩阵),推测共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战车50余乘。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最长处96米,南北最宽处84米,为弩兵、车兵、步兵及骑兵的诸兵种混合编列,形成4个独立的单元。其中,车、骑与混编队等3个单元并列,居后排,处于门内,似为营地布置。门外弩兵自成一习射的练兵场,似为校场。二号坑估计共有陶俑、陶马1400余件。三号坑规模最小,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南北宽21.4米,出土战车1辆、陶俑68件、陶马4匹。三号坑似为指挥部(幕)所在。

铜车马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处,平面呈“巾”字形,东西和南北均长55米,面积为3025平方米。1980年在一处东西长7米、南北宽2.3米、距现地表深7.8米的试掘方内发现。坑的底部及四壁铺砌枋木,上面搭盖棚木,形成一长方形盒状木椁。两乘铜车马面西,一前一后置于木椁内。车均为双轮、单辕,前驾4匹铜马。车上各有铜御官俑1件。车、马、俑的大小为真车、真马和真人的二分之一。铜车马通体彩绘,出土时色彩已大部分剥落。

马厩坑:位于秦始皇陵外城垣东侧约350米处的上焦村西,是秦始皇陵的从葬坑,象征宫廷厩苑。共发现马厩坑93座,分作南北向的3行,排列密集有序。已清理37座,其中马坑28座、跽坐俑坑3座、俑马同坑者6座。坑均为竖穴土圹。出土马骨架34具,跽坐俑9件,陶罐、陶盆、陶灯以及铁锸、铁镰等遗物124件。有的陶盆内还存有谷子和秸草朽迹。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中厩”“小厩”“大厩四斗三升“”宫厩”“左厩容八斗”等文字。

石铠甲坑:位于东内外城垣之间的南部,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1.38万平方米,出土大量多种形式的石质铠甲和石质兜鍪。似为专储护体战服的武库之一。

百戏俑坑:位于石铠甲坑南侧39米,东西长40米,南北宽15米,面积600平方米。出土11件造型奇特的彩绘百戏俑及1件大型铜鼎,鼎高60厘米,重212公斤,为已知秦代体量最大的铜鼎。

陪葬以及建造遗迹

墓葬:陵区内现发现墓葬7处,其中上焦村陪葬墓位于马厩坑西侧5~10米处,共计17座。墓穴均为东西向,南北单行排列,间距2~15米。已发掘了8座,形制有带斜坡道竖穴土圹墓和带斜坡道竖穴洞室墓两种。尸骨极其凌乱,似刑杀致死。墓主可能是被秦二世杀戮的秦始皇的宗室。内城北部东区99座中小型陪葬墓、西内外城垣间61座陪葬墓等均未正式发掘。陵园外发现修陵人墓地4处,其中位于外城以西赵背户村西的墓地,经发掘、清理,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一般长1.1~1.76米,宽0.5~0.76米,距现地表深0.2~0.76米。多数墓坑内有尸骨2~3具。死者基本上是男性青壮年。在墓穴的尸骨上发现了18件刻有文字的残瓦片。墓主为秦始皇陵园修筑者。

另外,在陵以北新丰镇刘寨村一带,发现专为陵园建设而设置的丽邑建筑遗址。外城之外西北郑庄附近发现石料加工场遗址。陵园周围发现多处陶窑遗址。

1956年8月,秦始皇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墓冢,一、二、三号兵马俑坑;秦俑馆院墙内;五岭遗址:东至上张村,西至陈窑村,南北40米;马厩坑:南北1500米,东西300米;修陵徒墓地:东西400米,南北200米。一般保护区为陵园外城内,东西940米,南北2165米。建设控制地带为陵园外城周围外延200米。

叹为观止的秦帝陵——秦始皇陵


保护范围

1987年,秦始皇陵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79年,在秦兵马俑3个坑的基础上,成立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并对外开放。2009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新征用文物保护用地2900余亩,成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包含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遗址公园)。2010年,秦始皇陵由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年,省政府颁布施行《秦始皇陵保护规划》。该规划中的秦始皇陵总体保护范围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南至骊山望峰及西临快速干道,北至新丰原边缘及玉川河,东至兵马俑专用公路及博物馆前区,西至108国道及秦陵村窑池头组东面现状河沟,总面积为20.32平方公里。其中重点保护区为陵区内经考古勘探确认的遗址分布范围,面积2.74平方公里;一般保护区为潜在的遗址分布区域,面积17.58平方公里。

2011年10月,陵园内新建成秦始皇陵K9901从葬坑(百戏俑坑)陈列厅和秦始皇陵K0006从葬坑(文吏俑坑)陈列室并对外开放,总面积4240平方米。

难解之谜

秦陵的结构是由地表下面的地宫和地表上面的封土构成。《汉书·楚元王列传·附刘向传》上说:“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余。”秦时一尺约为现代23厘米,五十丈即约115米。秦时一里为414米,五里约为2070米,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经过两千多的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剥削,现存的封土比原来的封土缩小。秦俑考古队为了了解原来封土堆积的实际大小,进行过钻探。发现原来的封土基础部分,近似方形。周长与《汉书》说的“周回五里有余”的数据相近,为2000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这样的话,我们在发掘前首先应当建造一个跨度不能小于500米的保护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径的大棚,对秦陵发掘是不可能的。

考古探测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坟堆顶台下,距地面约35米深,地宫约相当于一个准足球场那么大。

  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大意是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下令对自己的陵寝“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为何不敢“动”秦始皇的墓,解千年之谜?

  1、国家保护文物的力量还不够。秦始皇墓非常之浩大,一旦开挖,就涉及大量的资金注入和人力的投入。而且出土的大量文物也需要相应的设施和条件去修复和保存,因此与其开挖后得不到良好的保护,还不如让它在地下继续长眠。

2、相传秦始皇墓里含有大量的水银。虽然已经经过几千年的时间,现在的地质学家在陵墓的土壤进行检测,仍然发现土壤里含有大量的汞,如果贸然进行挖掘,会对环境以及工作人员和周遭的群众造成很大伤害。

3、笔者认为:千古一帝,沉睡千年,已成历史,无需惊扰梦中之人。

呵呵,你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