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有何區別,為何被一同列為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正史”,其中絕大部分是由官方組織人員編寫並收錄的史書,它們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必不可少的資料。一般來講,二十四史是一部史書對應一個朝代或者時期,但也有例外。比如記述唐朝歷史的就有《舊唐書》與《新唐書》兩部,而記述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時期歷史也有《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兩部。那麼兩本五代史有何不同,為何會被一同列入二十四史之中呢?

《舊五代史》的編修情況

編修前朝史書是體現封建王朝正統性的重要表現。宋太祖趙匡胤在平定南平、後蜀、南漢三個割據政權,基本確立北宋在中原的統治後,便立即著手組織人力編修前代歷史。973年4月,趙匡胤下詔編修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歷史的史書,由參知政事薛居正負責監修,盧多遜、李穆等人同修。由於編修人員大多都在五代任過職,對這一時期的歷史較為了解,又加上絕大多數材料均改編至各代的實錄,所以僅僅一年半後,也就是976年10月,《舊五代史》便編修完成。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有何區別,為何被一同列為二十四史?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歐陽修編修《新五代史》後被稱為《舊五代史》)記載了從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元年(907年)到後周恭帝柴宗訓顯德七年(960年)之間53年的歷史。體例上分為本紀61卷、列傳77卷,志12卷。不過《舊五代史》原書到明代時期已經散佚,現存版本為後人從諸多其他史書中輯錄出來的,據清代乾嘉學派考證,內容大致相當於原書的九成。

《新五代史》的編修情況

與《舊五代史》由北宋官方組織編修不同的是,《新五代史》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歐陽修私人修撰的。歐陽修之所以要自己重寫一部關於五代時期的史書,是因為他認為《舊五代史》只是將現有史料重新羅列記敘了一遍,全書並沒有體現出歷代興亡之道、忠臣奸臣之別,不具有警示後人的意義,所以他決定效仿《史記》體例和春秋筆法來重修五代歷史。

《新五代史》的書稿由歐陽修的家人在他死後(1072年)上呈朝廷,5年之後被朝廷收錄,確定為正史。雖然沒有明確記載編修時間,但可以推測這是歐陽修晚年的作品,因為歐陽修直到1060年才完成《新唐書》的編撰任務,從他此前的履歷來看也沒有時間精力去編寫,所以《新五代史》應該是歐陽修在修撰完《新唐書》後的閒暇時間中“發揮餘熱”所作。《新五代史》記事的時間同《舊五代史》一樣,但體例就大不相同了,全書分為本紀12卷、列傳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譜11卷、四夷附錄3卷。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有何區別,為何被一同列為二十四史?

後世為何將《舊五代史》同《新五代史》一同列為“二十四史”?

簡單來說,這兩部史書相比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對於瞭解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可以相互補充,遂均可列為“二十四史”並行不悖。

《舊五代史》的優缺點。

《舊五代史》最大的優點就是帝王本紀編寫得當。該書將每個時期的重大事件均記載在帝王的本紀之中,十分連貫詳細,所以只要通讀本紀就可以基本弄清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脈絡,無需翻閱其他列傳印證。比如後唐莊宗一人共有本紀八卷、後唐明宗一人則有本紀十卷,可見《舊五代史》對於本紀的重視。另外,《舊五代史》中有《禮樂志》、《職官志》、《食貨志》,雖然寫的較為簡略,但也能讓讀者基本瞭解這段歷史的典章制度和經濟生活面貌,而這些是《新五代史》中所沒有的。

《舊五代史》最大的缺點就是現存版本是後人輯錄,存在刪改情況,在引用上需要謹慎對待。由於《新五代史》受到宋朝的重視,《舊五代史》逐漸被冷落,到明代時已經殘破散佚了。清朝在編修《四庫全書》時,從前代史書中輯錄出《舊五代史》大部分內容,並行復刊。眾所周知,清朝在編修《四庫全書》時對所用書目進行了大規模的刪改,《舊五代史》也未能倖免。後人將清朝輯本與《冊府元龜》中的內容進行對比,可見清代輯本中將原書中涉及胡、虜、夷狄等內容均進行了刪改替換。另外,《舊五代史》成書時間太過短促,主要參考各代實錄,引用其他史料有限,資料來源較為單一。

《新五代史》的優缺點。

《新五代史》最大的優點是參考史料豐富,內容翔實。歐陽修編撰此書時,關於五代十國時期的書目已經很多了,參考史料較之《舊五代史》更為豐富,所以對於一些歷史事件的記載上與《舊五代史》難免有衝突的地方。歐陽修對此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考證,可以說是旁徵博引,所記內容更為翔實。另外《新五代史》的體例更為完備,《十國世家年譜》、《四夷附錄》等相互參照,自成體系。

歐陽修還自創了許多名目,將45卷列傳均按照人物特點編為類傳,如將皇室宗族編為《家人傳》,將忠臣細分為《大臣傳》、《死節傳》、《一行傳》,將奸臣細分為《唐六臣傳》、《伶官傳》、《宦者傳》等,可以讓讀者對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有較為直觀的瞭解。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有何區別,為何被一同列為二十四史?

而其最大的缺點就是春秋筆法太過濃厚,歐陽修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對人物、事件的褒貶,導致不甚客觀,這從歐陽修對列傳的精心分類就可以看出。比如《大臣傳》主要收錄出仕一朝的臣子,以彰顯其忠義之節。而歷仕多朝的臣子則列入含有貶義的《雜傳》,但其中不乏有建樹的賢臣。從篇幅來講,《新五代史》的主要內容集中在列傳部分,對於本紀則很少著墨,甚至相較於《舊五代史》刪減了許多內容,使人無法清楚掌握此時的歷史脈絡,讀起來雲裡霧裡。另外,歐陽修對當時的典章制度和經濟生活則“視而不見”。

所以總體來看,《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的優缺點都十分突出,單拿出來都不能較為完整客觀的反映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而放在一起則可相互補充印證。所以後人才會將兩部史書均列為“二十四史”,視為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