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過儀徵之南唐太祖徐溫

我的《帝王過儀徵之南吳睿帝楊溥》一文,說的是到過儀徵的南吳睿皇帝楊溥,本文講述同期的南唐太祖徐溫。

大唐盛世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為期五十三年(907-960)的分裂時期,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了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與此同時,在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儀徵先後屬於南吳、南唐。

帝王過儀徵之南唐太祖徐溫

【南吳地圖】

縣誌記載儀徵在五代十國時期,有這麼一段往事:五代時期,南吳楊行密據淮南,四傳至楊溥,順義四年(924),改白沙鎮為迎鑾鎮。楊溥來白沙鎮檢閱水師,金陵尹徐溫來見,太學博士王谷上書建議,為了紀念這件事,把白沙鎮改名為迎鑾鎮。

這一段史料,證實了楊溥、徐溫都到過儀徵(當時還叫白沙鎮、迎鑾鎮)。

楊溥是南吳太祖楊行密第四子,是南吳烈祖楊渥和南吳高祖楊隆演的弟弟,他於順義七年(927)十一月初三日,由徐溫養子徐知誥擁立即皇帝位,十年後“禪位”給徐知誥,在丹陽被幽禁而死,死後諡號睿皇帝。

徐溫生前並沒有當上皇帝,他的皇帝身份是死後被養子徐知誥追諡的。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記載,徐溫(862-927),字敦美,海州胊山(今江蘇東海)人,青年時以販鹽而為強盜。楊行密在合肥起兵時,徐溫隸屬其帳下。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三(唐紀七十九)記載,天覆二年(902)六月,楊行密發兵討伐朱溫,時任都知兵馬使的徐溫說:“運河因戰爭停運很久了,蘆葦叢生,水草堵塞,運路不通,建議使用小船運送物資”,果然大軍到達宿州後,適逢久雨不停,載重的大船不能前進,兵士面有飢色,然而小艇先到。楊行密因此認為徐溫才能出眾,開始與他商議軍事。

天覆三年(903),徐溫在指揮攻伐安仁義的作戰中取勝,在誅殺朱延壽的行動中獻計要楊行密 “裝眼疾”成功,升任右衙指揮使,開始參與謀議。

天祐二年(905)十一月,楊行密病重去世,徐溫參與擁立楊行密長子楊渥繼位。天祐四年(907),徐溫與左衙指揮使張顥發動政變,共掌軍政,楊氏大權旁落。天祐五年(908),徐溫與張顥弒殺楊渥,不久又襲殺張顥,並把弒殺楊渥之罪嫁禍給張顥,擁立楊渥之弟楊隆演即位,從此大權獨攬。

天祐十四年(917),徐溫將大都督府遷治金陵,以其子徐知訓在廣陵輔佐楊隆演,但大事都是徐溫遙為決定。徐知訓被朱瑾殺死,徐溫的養子徐知誥(李昪)從潤州先入廣陵,得專政事。

天祐十六年(919),徐溫呈請楊隆演即皇帝位,楊隆演不肯,又請即吳王位,楊隆演才接受。於是建國改元,任命徐溫為大丞相、都督內外諸軍事,封東海郡王。武義二年(920),楊隆演去世,徐溫擁立楊隆演之弟楊溥繼位。

順義四年(924),楊溥來白沙鎮檢閱水師,徐溫從金陵趕來見面,太學博士王谷上書建議,為了紀念這件事,把白沙鎮改名為迎鑾鎮。

順義七年(927),徐溫請楊溥即皇帝位,楊溥尚未同意,徐溫即病死,時年六十六歲,追封齊王,諡號武。其養子徐知誥建立南唐後,追諡徐溫為忠武皇帝,廟號太祖。徐知誥恢復原姓,改名李昪後,再改徐溫廟號為義祖。

徐溫悖主弒君,幾欲取而代之,排除異己不擇手段,最終實掌南吳,有其過人之處。

《新五代史》記載,當初隨楊行密破趙鍠時,城破後“諸將皆爭取金帛”,但徐溫獨自去佔領糧倉,並立即煮粥廣施饑民;

《資治通鑑》後梁紀一(開平二年908)記載,徐溫雖然沒讀過書,但每次處理案件都要讓人幫他念訴訟文件,他獨自作出判斷,處理的結果基本都合情合理;

將軍鍾泰章對徐溫給的獎賞不滿,但是一直沒有說出來,有次喝醉酒時發牢騷,有人彙報給了徐溫,說:這人對您有怨言,日後可能圖謀不軌,建議將他處死。徐溫知道後說:,獎賞有問題是我的錯,應該知錯即改。於是把鍾泰章提拔為滁州刺史;

《資治通鑑》後梁紀二(開平四年910)記載:五月,徐溫的母親周氏去世,主辦喪事的官吏按常規風俗,製作了高達數尺的偶人,這些偶人都穿著羅錦衣服,準備焚燒祭祀,徐溫說:“這些衣服都是民脂民膏啊,穿在偶人身上祭祀一下就可以了,不要燒掉,祭祀禮畢,解下來送給那些缺少衣物的鄉親們吧。”

徐溫的舊主楊行密,頗有威望,很得人心。除對自己的引路人高駢知恩圖報外,還能寬厚對待仇人。《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五(景福元年892)記載,蔡儔為取勝,曾挖楊行密祖墳,楊行密攻克廬州後,斬蔡儔。左右皆建議發掘蔡儔的父母冢,楊行密說:“蔡儔就是因為這件事損德折壽的,我又何必和他一般見識!”

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中,對南吳楊行密、徐溫有這樣的評價:嗚呼,盜亦有道,信哉!楊行密為人,寬仁雅信,能得士心。他盜賊起家,其部下都是驍武雄暴之輩,之所以甘願為其效力,就是因為楊行密用人不疑,頗得人心。所以楊行密死後,南吳傳二世、四主,前後也有五十年,其實在楊渥以下,朝政已掌握在在徐溫之手,而且此時不僅南吳,整個天下都已大亂,弒君篡位已是常態,而徐氏父子(徐溫、徐知誥),玩弄三位吳主於股掌之上,就是不敢輕易取而代之,何也?那是因為楊行密的威望深入人心啊!

本文雖只有兩千字,但筆者除在《道光重修儀徵縣誌》尋找史實外,還查閱了薛居正《舊五代史》、歐陽修《新五代史》、司馬光《資治通鑑》、陸游《南唐書》等多部史料,對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史實記載方式有了新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