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的“到此一游”,看古人的旅行美学

闻名于世的中国园林,古香古色的千年小镇,喧嚣市井的老街,热烈奔放的河流……处处皆是山水之味。

每一个迷恋山水之境的古人,都会在秋风未起时,伴着满城桂雨,丝丝的香,如约而至,赴一场远方之约。

“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南朝诗人沈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可见古人旅游源远流长。

从清朝的“到此一游”,看古人的旅行美学

远行,就是和诗文来场约会

清代,上至一国之君、官员文仕,下至落榜书生、闲散雅士,每遇登临名胜古迹,在赏景的同时,也会做一些诗文、题记、对联,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

烟雨江南,秀水名川颇多,官员文人经过此处,大多会吟诗作对。

他们或者直接在亭子内铺上纸张题诗联句,或者直接挥毫泼墨于此,用文字的形式,把自己对于此处风景的感慨记录下来,以供后人传诵,是清人最常用的一种留念方式。

金眉生在行经岳州时,题文“对此茫茫百端集,此老惓惓天下忧”,过小孤山又书对联:“有美一人,中夜闻五铢环佩;遗世独立,下游俯两点金焦。”

南昌百花洲,有阮文达题联:“枫叶荻花秋瑟瑟,闲云潭影日悠悠。”

有些题记源自在观赏了秀美的风景,内心有感,而有些则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关。

相传吴城县望湖亭曾是是三国时期孙吴的周瑜练兵之地,于是彭玉麟在此题文:“战舰列千军,想当年小乔夫婿,破浪乘风,多少雄姿英发,今我戈船来寄绩,吊古凭栏,几许事业兴旺,只赢得残灰劫火;湖天开一碧,看此日大地山河,落霞孤鹜,无复活泼生机,谁家铁笛暗飞声,悲歌击筑,把那些沧桑感慨,暂付与芳草斜阳。”

从清朝的“到此一游”,看古人的旅行美学

杭州西湖的冷泉亭至今还留着左宗棠的题联:“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此外在一些著名的古刹寺院、祠庙,也时常会有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之际,触景生情,题联写诗。康熙皇帝曾在游览了著名的少林寺后,御书一联:“大地山河归宝掌,中天日月绕金轮。”

清人沈春祥在经过大梁孟子庙时,题联:“千里而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百世之下,莫不兴起,况于亲炙之者乎。”

百菊溪于杭州送子观音庙题联:“我本是一片婆心,抱个孩儿给你;汝须行十分好事,留些阴隲与他。”

这些旅行家走到哪里,就用文字记录到哪里,用文字来记录那时的明月清风,把见闻和感受随时随地分享给其他人。

从清朝的“到此一游”,看古人的旅行美学

寥寥画作,藏着古人最美的初心

清人最喜欢在山水间纵情,如果不会写或觉得用文字表达属多余,最好的方法就是画下来。这种记录直接体现出旅游者在途中的感受。

清代山水画家沈铨画于溪畔石崖边的《群猴图》,溪水潺流,花木葱郁。远处有猴五只,或攀枝或坐石,或仰望或下看,形神各具。笔法工致精巧,设色妍丽,令人观此图仿佛身临其境。

黄慎的《渔归图》,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深秋时节江面苍茫,远处三四渔船,并排泊岸,船内岸上,人们各自忙碌,又互有呼应的画面,不失为一幅写意山水佳作。他们把自己在旅游中见到的风土人情,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从清朝的“到此一游”,看古人的旅行美学

清代旅游虽是皇亲、贵胄、达官、名士的专利,但平民百姓出门近处郊游,放风筝、赶集等,也会把自己这一天最有感受的事情画下来,即使涂鸦也觉得很快乐,然后拿给街坊邻居欣赏,乐趣十足。

山石之美,是文人最好的修行

旅游途中,有些清人也喜欢在崖壁、山石等地方刻字,这也是为后世留下纪念的一种方式。

游到兴致高涨的时候,在一块石头或一处崖壁上刻下自己的感受,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抒发自己当时的情愫。

若是遇见后人同游此处,甚至会引为知己,许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

旅游碑刻起始东晋,唐宋流行,元代衰落,明清又繁荣起来。“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谁也熟悉,出自桂林独秀峰的摩崖石刻,是南宋诗人王正功的七律《劝驾诗》第二首中的一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本意是借由桂林山水鼓励此地的举子们努力学习。
从清朝的“到此一游”,看古人的旅行美学

最是美景留不住?他不信!

而在试图用某种方法留住美景的方面,恐怕没有谁能有乾隆帝的大手笔。

乾隆喜欢江南风光,在一次南巡过程中,因看上了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又不能长久地待在哪里,索性回京之后,立刻让工匠按照当时临摹的纸样,建一个同样的园子,也就是现在的颐和园。

颐和园内除了寄畅园的模仿,其他具有江南特色的园林建筑也比比皆是,昆明湖、苏州街等都是其他景致微缩版复制品。

苏州的狮子林是乾隆的最爱,他初次从朋友圈里观赏元代画家倪瓒的《狮子林图》时,喜欢得不得了,几次南巡后都去游赏,最后在长春园建了一座狮子林。

乾隆把很多江南美景的微缩版复制到京城的皇家园子里,邀王公大臣前来一起观赏。后来这个方法也被一些达官显贵们效仿,也相继把一些其他地方的美景,用一种缩影或者完全模仿照搬的方法,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满足了自己经常能见到这些美景的愿望。

从清朝的“到此一游”,看古人的旅行美学

等一个人,陪我去远行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浸满了诗情画意的地方,它叫华夏。

古人早就领略了它的美,钟灵毓秀的山川,波涛汹涌的河流,白墙黛瓦的村庄,烟雨蒙蒙的江南,日暮时分,行走在炊烟流水的石板桥上,等邂逅一有缘人。

清人亦是如此,旅行过后喜欢用切磋诗的方式,赢得朋友们的参与。有一次,江苏一位黄举人,因官场不顺,干脆闲赋在家,每日养花莳草。

某日他闻得泰山景色之美,索性邀好友一同登泰山赏景,并在泰山顶上,一起论诗。像他们这样用诗交流旅行心得体会的不在少数,也是一大乐趣吧。

这些人会在旅行途中或结束后,将沿途见闻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等。
或者为了方便给世人的旅行提供帮助,会将自己的旅行路线绘制成地图,地图中标注哪些地方需要乘舟,哪些地方需要步行,哪些地方有匪患,哪些地方景色秀美等。
从清朝的“到此一游”,看古人的旅行美学

除了这些远足旅行,普通的清人也会在一些特殊的节日里郊外踏青,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会邀请朋友一同前往。中午选择一处景色秀丽之地,几人围在一起,曲水流觞,吟诗作对,感叹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在自然面前,山水之美,让人世间的是非恩怨都淡了。纵然仕途坎坷,但人生的旅途也能写下优美的风光诗篇。

风景从来只属于懂它的人。

心随山水走,诗意般生活,在旅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天人合一,是旅行的大境界。

清人旅游的兴致与情趣令今人自叹弗如,感受他们的旅游,心随山水走,诗意地行走生活,是真性情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