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略談(十五)悼武天王譭譽參半? 或許這裡會告訴你…

在給冉閔蓋棺定論前,我首先引用一段梁啟超寫的《李鴻章傳》的緒論:“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 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 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傑矣乎。 雖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 以常人而論非常之人,烏見其可?

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由於冉閔下的“屠胡令”,都城鄴城內的胡人被殺的差不多了,沒殺的也逃出城去了,鬥爭的範圍從鄴城擴大到整個北方,各地漢將和漢人也紛紛響應,連在關中的麻秋也承書殺胡。很多被胡人殘害至深的地方無不殺胡以響應。胡人只好西遁北逃,後趙擄掠的各地漢人也返還故鄉。有歷史學家把他跟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相比,說他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殺人魔王,現在的主流教科書因為某種原因而故意將他忽略;如果瞭解一下當時漢人在“五胡十六國”時的處境,瞭解一下那個扭曲的時代與“屠胡令”的背景,大概也可以理解他的行為了。

五胡十六國略談(十五)悼武天王譭譽參半? 或許這裡會告訴你…

————現在是時代進步了,講究民族平等,五十六個名族是一家人,各民族和諧相處;但在古代,不同民族是分階級和尊卑的,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及至之後統一北方的北魏,以及北魏分裂後的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等胡人政權都是把漢人做“二等公民”看待的,當時漢人地位比較低,被隨意欺辱和殺害。後趙開國皇帝石勒(羯族)還算是比較開明和有作為的君主,他重用的漢人張賓為他出謀劃策,建立後趙政權立下了很大功勞,也因此收到重用,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歧視漢人。他公然明定: 胡人劫掠漢族士人免罰,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漢人的東西。同時又忌諱漢人稱遊牧民族作胡人,而稱“國人”。暴君石虎對漢人的殘暴就更不用說了,詳情在《五胡十六國略談(十三)》裡“冉閔建魏滅趙”裡說的很清楚了;在之前講述石虎的“嚴刑苛政”裡也說過,詳情見《五胡十六國略談(十一)

五胡十六國略談(十五)悼武天王譭譽參半? 或許這裡會告訴你…

所以,也有人說冉閔在“當時”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保護漢民族的作用,是一個“特殊”的民族英雄。總之,冉閔是一位非常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就如文章開頭梁啟超的那句話: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下面簡單總結一下冉魏政權的滅亡的原因,以及對悼武天王的總體評價。

在“五胡十六國(十四)”裡詳細講述了冉魏的出生、經歷、建國稱帝,以及最後兵敗被殺的過程。一代天王冉閔南征北戰、殺伐無數,最終倒在了慕容家手裡。冉魏政權存續時間如此之短,雖然有很多原因,但總得來說可以從三方面來說:

一、與胡人的矛盾

冉閔和石趙政權在冀州掀起腥風血雨,當時羌族姚氏、羯族石氏、鮮卑慕容氏由於忌憚冉閔而合作滅魏,幾家少數民族政權竟然轉而合作攻打由漢人建立的冉魏政權,這也充分暴露了當時漢族和非漢族之間的激烈的民族矛盾,而當時晉朝衣冠南渡,冉閔作為當時中國北方唯一的漢族政權,雖然得7到了北方漢人的同情、聲援乃至支持,但並不能轉化成“實際且有效的戰力”,反而幾家少數民族政權的合力絞殺則是冉魏生存的巨大威脅。

二、晉朝隔岸觀火

就在冉閔為了捍衛漢人衣冠而與三家少數民族政權殊死搏鬥時,自詡為漢族正朔的晉朝卻隔岸觀火、作壁上觀,大有一副坐山觀虎鬥的陣勢。既沒有國際聲援,又沒有道義扶助,更沒有派出軍隊救助,可能晉朝是被“五胡亂華”嚇怕了。西晉被少數民族滅亡的慘痛陰影一直揮之不去,不願再招惹胡人這些尚未開化的少數民族,但是由此一來,冉閔捍衛漢族大旗的孤軍奮戰便更顯悲壯,也更突出了晉朝的短視和怯懦。

三、燕國收買人心

在滅亡魏國、擒殺冉閔的過程中,前燕慕容俊借用石趙石琨、石袛、石鑑和冉閔的內鬥,再加上羌族姚氏的助陣,鮮卑慕容氏最後出手,在冉魏兵疲缺糧的時候,給予冉魏終極一擊,終於成功除去了冉閔這顆阻撓燕國南下進取中原的釘子。冉閔一死,燕國盡得黃河兩岸之利,其勢足以與東晉朝廷分庭抗禮而不怵。在滅亡魏國、擒殺冉閔的過程乃至十餘年後,燕國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在冉閔死後,慕容俊假惺惺地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還大興祭祀之禮,不可能僅僅因為當時北方旱災蝗災盛行的迷信,更是因為慕容俊看到了北方漢人對冉閔孤軍奮戰、奉漢正朔的同情和憐憫,為了收買人心、籠絡漢人,慕容俊聰明地實現了身份的轉換,由屠戮冉閔的劊子手轉換為繼承冉閔未既大業的繼承人,名正而言順,氣正而理直。

冉閔的功績

五胡十六國略談(十五)悼武天王譭譽參半? 或許這裡會告訴你…

一、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很少有一個歷史人物像冉閔這樣充滿爭議。縱觀歷史,但凡有“爭議的歷史人物”,通常是譭譽參半,俗話說:“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我們必須要詳細瞭解一個在今天不為很多人所知的傳奇人物:五胡亂華時代的戰神天王——冉閔皇帝,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

世人只知冉閔殺胡令,而不知其為何殺胡。作為”當時”唯一活躍在中原北方保護漢族的悲情英雄;論其勇,他以一己之力扭轉了北方”華夏漢人”被五胡肆意屠宰,甚至可能滅絕的命運,是謂鐵血英雄。能以一已之力,以少勝多,10戰10勝,驅逐五胡返回故土,有資格稱之謂軍事家。能夠成立冉魏政權,臣子百姓能夠紛紛感召在其帳下效死力。即使在其死後的近1700年,仍為後世所紀念,稱之謂政治家,當之無愧!

二、值得稱讚的政治家、軍事家

冉閔最後兵敗被殺,最直接的原因是冉閔因都城鄴城缺少糧食,他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後,獨自帶領1萬人馬外出尋糧,意外碰上慕容恪,才被他率領的14萬鮮卑大軍包圍。他隻身統帥1萬步兵力在無援兵力情況下迎戰前燕大將慕容恪14萬,交戰初,能“十戰連捷”,勢不可擋,鮮卑將士無不被他的勇武和戰力所震驚。慕容恪14萬大軍正面交鋒1萬人接連失敗,士氣低落,最後還是“用計”才才擒拿朱冉閔,所以他的兵敗並不能掩蓋其統帥的能力。

《晉書》對其評述“善謀策,(不是有勇無謀的蠻夫)勇力絕人,攻戰無前”,每次臨戰衝鋒在前,騎朱龍馬(難得一見的千里馬),他左手使雙刃長矛(兩頭施刃,鋒利無比的古代兵器),右手持連鉤戟。其勇猛令五胡軍隊無人能擋,每戰殺敵無數。

如《後趙錄九·石虎傳》載:三個胡酋趁冉閔率大軍進攻其它胡酋的機會,率騎七萬襲擊鄴城,冉閔得知後,急率一千餘騎兵回來救援,剛好與胡騎在鄴城北面相遇,冉閔一馬當先,所部千餘騎都跟著奮勇衝殺。閔執兩刃矛,馳騎擊之,皆應鋒摧潰。

《十六國春秋》《冊府元龜》等載:匈奴劉顯在冉閔攻襄國之後,帥眾十萬攻鄴(《晉書》記載:“石琨及張舉、王朗率眾七萬伐鄴”),閔率數千騎出戰,冉閔大敗劉顯,斬萬人,冉閔帶軍追殺,再戰,斬三萬餘人。

《十六國春秋輯補》載:“冉閔所乘赤馬曰朱龍,日行千里,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擊之,斬鮮卑三百餘級。”雙刃矛也稱兩刃矛,“兩頭施刃”,鋒利快捷,最為冉閔常用。他在眾胡聯軍絕對優勢的兵力圍攻中創造了很多軍事奇蹟,與鮮卑的決戰前,他以一萬漢軍敵鮮卑鐵騎十四萬十戰十捷。最後中計被困的冉閔,騎著朱龍馬,持矛戟,於十餘萬鮮卑鐵騎軍中,手刃三百餘鮮卑強兵悍將,及至戰馬受傷(一說朱龍馬是累死的)倒地被俘,面對鮮卑國主質問仍大呼:“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天下大亂,你們這些禽獸一樣的蠻夷尚且可以稱王稱帝,何況我們堂堂中華英雄呢!) 【《資治通鑑》】 死後被其對手追封為“武悼天王”,一個武,一個天王,入木三分地體現了胡人對其深深的畏懼。

3、滅羯趙驅胡族,保存了北方漢人火種並延續了北方漢文化的傳承,為北方漢人的復國創造了條件。

公元350年前後,冉閔殲滅數十萬後趙胡軍,推翻後趙王朝,致書各地,號召漢人起來殺胡人復仇,史載全國各地:所在承閔書誅之。當時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湖北北部、陝西的漢人都紛紛起兵,僅鄴都一地被殺的胡人就高達20幾萬,甚至遠在隴西的麻秋(在講石虎“窮兵黷武”的那一篇文章裡經常出現的將軍,不過老是打敗仗),收到冉閔的“討胡檄文”後,都殺掉所部胡人的響應。

冉閔的《屠胡令》使中原百姓和入塞胡人無月不戰,日日相攻。可見冉閔當時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順應了被欺辱,被侵略的漢人意願。放在那個時代來說,並非冉閔殘忍,而是當時漢人被胡人殘殺日甚,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冉閔不殺胡,漢人就會被胡人滅亡。

縱觀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在戰亂中衰弱了;入侵印度的蠻族部落把創造古印度文明的當地人列為種姓制度中最低層的賤民當作奴隸一樣的驅使至今。正當“五胡亂華”之時,當創造古中國文明的人們面對相似的窘境時,武悼天王冉閔站出來昭告天下,邀四海豪傑奮起殺胡,號令所到,民皆響應,漢軍威武,胡寇散潰,使北方漢人與漢文明免於重蹈他人覆轍,中華文明的主體得以延綿。

五胡十六國略談(十五)悼武天王譭譽參半? 或許這裡會告訴你…

羯族與匈奴在冉閔的號召下被基本殺絕。僅有一支萬人的羯族部族,因為向北投降鮮卑而保留下來。後來鮮卑人幫助它們殺了冉閔,鮮卑入主中原。這支羯人在鮮卑的統治下以打仗為業。鮮卑內戰時羯酋造反,壓抑久了的爾朱羯瘋狂地殺著鮮卑人,差點將鮮卑滅族。在鮮卑復仇的打擊下,羯人在侯景帶領下跑到南方梁朝統治區,梁朝政府接納了他們,收為僱傭軍。忘恩負義的羯族侯景卻殺死了梁武帝,對江南人實施血腥的種族屠殺,使原本人口眾多,千里沃土的江南變成赤地千里,屍骨遍地,雜草叢生的不毛之地(僅屠靖康城就將全城4萬戶約20萬人殺絕),史稱侯景之亂。——當然,這是後話了,此時北方已被北魏的鮮卑拓跋氏統一了,已經沒有五胡十六國了。

後來,南梁大將王僧辯,於是召集陳霸先、杜龕、韋載等人率軍討伐侯景,花了很大代價才滅此悍族,這一種族才真正從地球上消失。陳霸先建立陳朝,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恢復經濟和人口增長,即使這樣直到隋滅陳時已經很多年過去了,南方的人口卻一直沒有恢復到侯景之亂前的規模。由此可見,單侯景幾千羯兵就可血腥殺光江南人,更別說幾百萬胡人如果沒被驅逐出在中原,而在中原繁衍幾千萬後必然向漢族要生存空間的結果!

除了向侵略者報仇外,冉閔最大的功績還在於驅逐胡蠻數百萬出中土。《晉紀》:“自季龍末年而閔盡散倉庫以樹私恩。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青、雍、幽、荊州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石虎統治後期,冉閔開倉救濟饑民,樹立恩德。冉閔推翻後趙,分兵四面出擊,與各大小胡酋互攻,沒有一個月不交戰的。數百萬胡人被中原人們驅逐(石虎強遷到鄴城的共計幾十萬漢人,也有近半數在動亂中返還家鄉,中途大部分被胡人所害。)氐、羌、胡蠻等各民族數百餘萬,返還隴西或河套等地的家鄉,九大石胡(胡人部落合稱)甚至遷回中亞。返遷途中各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進攻掠對方,甚至人肉相食,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

五胡十六國略談(十五)悼武天王譭譽參半? 或許這裡會告訴你…

冉閔使胡族大返遷,造成中原百餘萬胡人死亡達十之七八,這就變相的殺了百萬胡人.中國歷史上後來建國的十六國國家中,鮮卑除外,就是成功返回去未被滅的民族部落重新入主中原所建立。但這時胡人數量大減,民間漢人恢復增長。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向漢人尋求合作,漢人從事農耕,胡人則充軍打仗。這才開始了和睦共處。五胡亂華時胡族往往打仗不論男女老少全族皆兵。當然往後發展精兵全由男子充當。在十六國南北朝頻繁的戰爭中,胡族大量戰死,胡族彼此之間也相互滅族。民間從事農耕的漢人不斷恢復增長,北朝東西魏的戰爭使胡人人口枯竭.兩國漢族大地主勢力卻強大起來,為補充兵源不足,不得不開始大量起用漢軍。西涼地區的漢軍得到北周起用,正是在這一時期.鮮卑國主們把公主嫁給這些漢族地主勢力以拉攏他們,漢軍的崛起,以及漢人重新獲得絕對的人口優勢為後來楊堅滅胡和隋唐的建立創造了外部條件。

冉閔趕胡族出中原,為漢人的生存創造了空間。冉閔的神兵鐵騎,讓胡人從此不敢再輕視漢人的武力,收斂了他們肆意搶掠的行徑。

五胡十六國略談(十五)悼武天王譭譽參半? 或許這裡會告訴你…

最後的總結

著名史學家范文瀾《中國通史》對慕容俊致祭贈諡予冉閔一事的評價為:“他的野蠻行動反映著漢族對羯族匈奴族野蠻統治的反抗情緒,所以他的被殺,獲得漢族人的同情。慕容俊致祭贈諡,正是害怕漢族人給予冉閔的同情心。”范文瀾在當代權威歷史著作《魏晉南北朝史綱》一書也對冉閔作出過相對中肯的評價:“至於冉閔以區區之力馳騁中原,而東晉又只作壁上觀,是以亡不旋踵,只成為歷史上的悲劇而已”。在《中國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四節《十六國大亂》中評價:“秦漢魏晉從來沒有亡國後自殺的大臣,因亡國而自殺,是從冉閔的魏國開始的,這也說明漢族與非漢族間鬥爭的極端尖銳。”

一般認為,由於當時中原地區胡漢兩族力量對比的懸殊,冉閔的失敗是必然的。冉閔雖然在種族鬥爭中犧牲了,但是他的英勇行動反映著漢族對胡人野蠻統治的反抗情緒,同時在他的短暫統治下,興漢學,賑饑民,打擊胡人,保護漢民,這些在當時的北中國,都是難能可貴的,可謂那個黑暗歲月的一線曙光,故而當時的北方漢族人都認為看到了漢族復興的希望:“於時翕然,方之為魏晉之初”。因而冉閔的被殺,獲得北方漢族人的深切同情,《晉書》的所謂大旱蝗災及大雪的傳說記載,實則正是對此的客觀外在反映,實際上反映出當時北方漢族人民對冉閔遇害的悲痛和懷念。他的後人冉華的墓誌上稱冉閔為“平帝”。

五胡十六國略談(十五)悼武天王譭譽參半? 或許這裡會告訴你…

2012年,由冉魏家族後裔冉東發起,海內外華夏兒女共同集資 ,在武悼天王冉閔故里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高堤鄉寨外村修建了冉閔紀念園。冉閔紀念園又名中華武魂園,包括冉閔雕像、劍林、華夏哭牆等建築。每年都有很多海內外炎黃子孫自發前來該地拜謁冉閔。現為中國古代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王朝的唯一文化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