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譭譽參半,忠奸難辨的大明最後一位戰略家是如何窮途末路的?

談論明末無論如何是繞不開崇禎和楊嗣昌的,作為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最“信任”有加的大臣,楊嗣昌對內採取“ 四正六隅 十面張網”剿賊策略,對外主張對清議和都發生了重大效應,只可惜兩項主張全部功敗垂成,而楊嗣昌害死盧象升,主張對清議和,舉薦的熊文燦招撫張獻忠,中了詐降之策,楊嗣昌自己也因為張獻忠的反叛身亡。留下了千古罵名,許多史冊和學者對其口誅筆伐,認為明亡的罪魁禍首就是楊嗣昌。但依然有很多人為楊嗣昌打抱不平,為大明最後的希望所惋惜。

譭譽參半,忠奸難辨的大明最後一位戰略家是如何窮途末路的?

為何說楊嗣昌是明末最後的戰略家?

很多人實際上都認識到了明朝的戰略規劃總是朝令夕改,無論是士兵還是官員往往都只能疲於奔命。楊嗣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害死了盧象升這一位明末最為能打的“文臣”。而恰恰是盧象升實際上其戰略規劃上和楊嗣昌是不謀而同的,當然只是在對內作戰上,兩人的根本矛盾在於對清議和。

實際上無論是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亦或是洪承疇等,其主張都是沒有全面化,沒有放眼天下的格局的。只有楊嗣昌的戰略是深謀遠慮的,攘內先安外在戰略上是沒有問題的,其計劃用“ 四正六隅 、十面張網”的圍堵擊敗李自成、張獻忠也是非常有效的。

譭譽參半,忠奸難辨的大明最後一位戰略家是如何窮途末路的?

在楊嗣昌的戰略規劃出爐前,明朝剿匪10餘年,茫茫然越打越多,盧象升九戰九捷之後依舊深感無力上書崇禎認為剿匪之策毫無規劃,官兵淪為盜匪者不計其數。

《明史·盧象升傳》:九年正月,大會諸將於鳳陽。象升乃上言曰:“賊橫而後調兵,賊多而後增兵,是為後局;兵至而後議餉,兵集而後請餉,是為危形。況請餉未敷,兵將從賊而為寇,是八年來所請之兵皆賊黨,所用之餉皆盜糧也。

那麼楊嗣昌“四正六隅 、十面張網”就是針對流寇作戰的特點來對症下藥的,其結果是輝煌的,張獻忠被迫投降,李自成只剩下18騎遁入山中。

但是戰略是高屋建瓴,敵不過具體執行上的一步錯,步步錯。

對內作戰勝利的關鍵時刻,清軍入侵,崇禎不顧楊嗣昌規勸,將主持流寇作戰的孫傳庭、洪承疇和盧象升等人都調回京師,導致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張獻忠投降,楊嗣昌非常警惕,不想輕易接受,要張獻忠殺賊投誠,奈何敵不過好大喜功的崇禎和熊燦文,也正是這一步導致熊燦文和楊嗣昌身亡。張獻忠果然詐降,等到時機成熟又扯旗造反。

譭譽參半,忠奸難辨的大明最後一位戰略家是如何窮途末路的?

對清議和更是草草收場,即使楊嗣昌害死了激烈反對議和的盧象升依舊難以完成。崇禎死活不願表態,私下議和變成公開之後,崇禎就敵不過群臣壓力,議和之事流產。

因此實際上楊嗣昌的注意哪怕不是好主意,但是在當時整個大明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戰略規劃的前提下,崇禎能真正放手支持楊嗣昌,同僚大臣之間能多幾個志同道合的人才,明朝局勢當不止於此。

楊嗣昌成也孤臣敗也孤臣,當崇禎皇帝不能鼎力支持或者鞭長莫及的時候,楊嗣昌幾乎是指揮不了任何人,到哪裡都處處制肘。

東林黨和閹黨之間的鬥爭並沒有隨著魏忠賢的倒臺而煙消雲散,終明一朝,那怕是在南明小朝廷裡也是爭鬥不休。而楊嗣昌既不是東林黨也不說閹黨,這是崇禎皇帝非常喜歡和信任楊嗣昌的原因之一。

但是這也導致楊嗣昌始終無法真正掌握權力,縱觀明朝首輔能真正掌握權力的,無一不是黨羽眾多的,高拱、徐階和張居正斗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從來都不是單打獨鬥的。而楊嗣昌卻幾乎沒有心腹,說到底楊嗣昌更多的是崇禎皇帝的參謀長,憑藉崇禎皇帝的威信才能將政治主張和戰略規劃傳達下去。

在崇禎皇帝有所動搖的時候,楊嗣昌是毫無辦法的,實際上也正是崇禎皇帝的急功近利和不敢承擔讓楊嗣昌的對內、對外計劃全部流產。

當然害死盧象升一事,楊嗣昌責無旁貸,楊嗣昌想要議和不過是權宜之計,但是明朝大臣別的沒有,有骨氣的一大把。但完全將盧象升的死歸結於楊昌嗣是不嚴謹也是不負責任的, 盧象升總督宣、大、山西軍務時宣、大、山西三總兵吃空餉吃得太狠,三個總兵加起來才2萬人馬,也就是說少了將近3萬人馬。其中王樸還是鼎鼎大名的逃跑將軍,假傳雲、晉有敵情不戰而走。

張其不發軍餉、監軍高起潛不發救兵,不戰而逃,這些一樁樁一件件無不明示大明真的腐朽到要滅亡的地步,把這些全部歸結於楊嗣昌一人之手是不可能的。首先楊嗣昌沒有這麼大權力,高起潛是宦官,楊嗣昌和閹黨關係並不好,張其和王樸以及三位總兵都是地方上的老油條,楊嗣昌更拿捏不了。

也正是這一次的慘敗,導致楊嗣昌被群起而攻之,雖熱崇禎皇帝依舊信任楊昌嗣,卻也不得不 令他落職帶冠視事。不久張獻忠撕毀招安,再度起兵造反,崇禎有意讓楊嗣昌去督師平定張獻忠。

譭譽參半,忠奸難辨的大明最後一位戰略家是如何窮途末路的?

楊嗣昌也順手推舟接受任命,因為接受張獻忠投降的就是楊嗣昌推薦的熊燦文,楊嗣昌責無旁貸。下了地方的楊嗣昌,手下左良玉一度獲得瑪瑙山大捷,但是楊嗣昌和手下大將左良玉、賀人龍以及陝西督撫鄭崇儉都相處不合,楊嗣昌被張獻忠的游擊戰術牽著鼻子走。

原本被左良玉圍困在奉節魚腹山的李自成也利用兩人的間隙,逃出昇天,突襲洛陽殺死皇叔福王朱常洵。一個月後,張獻忠也奇襲襄陽行營擊殺襄王朱翊銘。原來就病憂交懼的楊昌嗣徹底崩潰,未及半月病逝。

譭譽參半,忠奸難辨的大明最後一位戰略家是如何窮途末路的?

楊嗣昌去世,崇禎帝 親撰祭文,追贈 太子太傅 ,並哀嘆:“自楊嗣昌歿,無復有能督師平賊者。言官們仍舊不放過楊嗣昌,要追究其兵敗導致兩位藩王身亡的過失,都被崇禎皇帝攔下。並下書自責“ 楊嗣昌系朕簡用,用兵不效,朕自鑑裁;況尚有才可取”

相比袁崇煥等人,崇禎皇帝對楊昌嗣可謂有始有終,崇禎一朝先後啟用過50多人的內閣輔臣,對楊昌嗣是獨一無二的信任有加。明末天災人禍,黨爭不斷,貪官橫行,皇帝和朝臣對立,將軍和內閣掣肘,外有清兵入侵,內有流寇橫行,楊嗣昌為之努力終身,人無完人,卻也當得起崇禎這獨一份的信任了。

但後人多以楊嗣昌比作秦檜之流可謂誤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