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毁誉参半,忠奸难辨的大明最后一位战略家是如何穷途末路的?

谈论明末无论如何是绕不开崇祯和杨嗣昌的,作为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最“信任”有加的大臣,杨嗣昌对内采取“ 四正六隅 十面张网”剿贼策略,对外主张对清议和都发生了重大效应,只可惜两项主张全部功败垂成,而杨嗣昌害死卢象升,主张对清议和,举荐的熊文灿招抚张献忠,中了诈降之策,杨嗣昌自己也因为张献忠的反叛身亡。留下了千古骂名,许多史册和学者对其口诛笔伐,认为明亡的罪魁祸首就是杨嗣昌。但依然有很多人为杨嗣昌打抱不平,为大明最后的希望所惋惜。

毁誉参半,忠奸难辨的大明最后一位战略家是如何穷途末路的?

为何说杨嗣昌是明末最后的战略家?

很多人实际上都认识到了明朝的战略规划总是朝令夕改,无论是士兵还是官员往往都只能疲于奔命。杨嗣昌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害死了卢象升这一位明末最为能打的“文臣”。而恰恰是卢象升实际上其战略规划上和杨嗣昌是不谋而同的,当然只是在对内作战上,两人的根本矛盾在于对清议和。

实际上无论是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亦或是洪承畴等,其主张都是没有全面化,没有放眼天下的格局的。只有杨嗣昌的战略是深谋远虑的,攘内先安外在战略上是没有问题的,其计划用“ 四正六隅 、十面张网”的围堵击败李自成、张献忠也是非常有效的。

毁誉参半,忠奸难辨的大明最后一位战略家是如何穷途末路的?

在杨嗣昌的战略规划出炉前,明朝剿匪10余年,茫茫然越打越多,卢象升九战九捷之后依旧深感无力上书崇祯认为剿匪之策毫无规划,官兵沦为盗匪者不计其数。

《明史·卢象升传》:九年正月,大会诸将于凤阳。象升乃上言曰:“贼横而后调兵,贼多而后增兵,是为后局;兵至而后议饷,兵集而后请饷,是为危形。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那么杨嗣昌“四正六隅 、十面张网”就是针对流寇作战的特点来对症下药的,其结果是辉煌的,张献忠被迫投降,李自成只剩下18骑遁入山中。

但是战略是高屋建瓴,敌不过具体执行上的一步错,步步错。

对内作战胜利的关键时刻,清军入侵,崇祯不顾杨嗣昌规劝,将主持流寇作战的孙传庭、洪承畴和卢象升等人都调回京师,导致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张献忠投降,杨嗣昌非常警惕,不想轻易接受,要张献忠杀贼投诚,奈何敌不过好大喜功的崇祯和熊灿文,也正是这一步导致熊灿文和杨嗣昌身亡。张献忠果然诈降,等到时机成熟又扯旗造反。

毁誉参半,忠奸难辨的大明最后一位战略家是如何穷途末路的?

对清议和更是草草收场,即使杨嗣昌害死了激烈反对议和的卢象升依旧难以完成。崇祯死活不愿表态,私下议和变成公开之后,崇祯就敌不过群臣压力,议和之事流产。

因此实际上杨嗣昌的注意哪怕不是好主意,但是在当时整个大明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战略规划的前提下,崇祯能真正放手支持杨嗣昌,同僚大臣之间能多几个志同道合的人才,明朝局势当不止于此。

杨嗣昌成也孤臣败也孤臣,当崇祯皇帝不能鼎力支持或者鞭长莫及的时候,杨嗣昌几乎是指挥不了任何人,到哪里都处处制肘。

东林党和阉党之间的斗争并没有随着魏忠贤的倒台而烟消云散,终明一朝,那怕是在南明小朝廷里也是争斗不休。而杨嗣昌既不是东林党也不说阉党,这是崇祯皇帝非常喜欢和信任杨嗣昌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也导致杨嗣昌始终无法真正掌握权力,纵观明朝首辅能真正掌握权力的,无一不是党羽众多的,高拱、徐阶和张居正斗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的。而杨嗣昌却几乎没有心腹,说到底杨嗣昌更多的是崇祯皇帝的参谋长,凭借崇祯皇帝的威信才能将政治主张和战略规划传达下去。

在崇祯皇帝有所动摇的时候,杨嗣昌是毫无办法的,实际上也正是崇祯皇帝的急功近利和不敢承担让杨嗣昌的对内、对外计划全部流产。

当然害死卢象升一事,杨嗣昌责无旁贷,杨嗣昌想要议和不过是权宜之计,但是明朝大臣别的没有,有骨气的一大把。但完全将卢象升的死归结于杨昌嗣是不严谨也是不负责任的, 卢象升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时宣、大、山西三总兵吃空饷吃得太狠,三个总兵加起来才2万人马,也就是说少了将近3万人马。其中王朴还是鼎鼎大名的逃跑将军,假传云、晋有敌情不战而走。

张其不发军饷、监军高起潜不发救兵,不战而逃,这些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明示大明真的腐朽到要灭亡的地步,把这些全部归结于杨嗣昌一人之手是不可能的。首先杨嗣昌没有这么大权力,高起潜是宦官,杨嗣昌和阉党关系并不好,张其和王朴以及三位总兵都是地方上的老油条,杨嗣昌更拿捏不了。

也正是这一次的惨败,导致杨嗣昌被群起而攻之,虽热崇祯皇帝依旧信任杨昌嗣,却也不得不 令他落职带冠视事。不久张献忠撕毁招安,再度起兵造反,崇祯有意让杨嗣昌去督师平定张献忠。

毁誉参半,忠奸难辨的大明最后一位战略家是如何穷途末路的?

杨嗣昌也顺手推舟接受任命,因为接受张献忠投降的就是杨嗣昌推荐的熊灿文,杨嗣昌责无旁贷。下了地方的杨嗣昌,手下左良玉一度获得玛瑙山大捷,但是杨嗣昌和手下大将左良玉、贺人龙以及陕西督抚郑崇俭都相处不合,杨嗣昌被张献忠的游击战术牵着鼻子走。

原本被左良玉围困在奉节鱼腹山的李自成也利用两人的间隙,逃出升天,突袭洛阳杀死皇叔福王朱常洵。一个月后,张献忠也奇袭襄阳行营击杀襄王朱翊铭。原来就病忧交惧的杨昌嗣彻底崩溃,未及半月病逝。

毁誉参半,忠奸难辨的大明最后一位战略家是如何穷途末路的?

杨嗣昌去世,崇祯帝 亲撰祭文,追赠 太子太傅 ,并哀叹:“自杨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言官们仍旧不放过杨嗣昌,要追究其兵败导致两位藩王身亡的过失,都被崇祯皇帝拦下。并下书自责“ 杨嗣昌系朕简用,用兵不效,朕自鉴裁;况尚有才可取”

相比袁崇焕等人,崇祯皇帝对杨昌嗣可谓有始有终,崇祯一朝先后启用过50多人的内阁辅臣,对杨昌嗣是独一无二的信任有加。明末天灾人祸,党争不断,贪官横行,皇帝和朝臣对立,将军和内阁掣肘,外有清兵入侵,内有流寇横行,杨嗣昌为之努力终身,人无完人,却也当得起崇祯这独一份的信任了。

但后人多以杨嗣昌比作秦桧之流可谓误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