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朋友》羅振宇的野心!從2020跨年演講說得到近5年的戰略

在某位同事不經意的推薦下,我知道了《羅輯思維》這個公眾號。雖然我對於羅振宇的不少觀點並不認同,但這種在當時看來非常新穎、高級的知識分享模式以及其話題的豐富度讓我大開眼界。早在他還主要依靠公眾號做內容開始,我就一直追《邏輯思維》這檔節目,跟著它經歷了優酷和喜馬拉雅時代,一直到現在的得到app新紀元。

所以從2015年以來,羅振宇《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也順理成章成為我每年必追的節目之一。我從最初2年驚歎其內容的高品質而反覆品讀;再到2017年開始會嘗試將其內容提煉成筆記。但在2018年那次,我也不知道是我的問題還是他的問題,我開始覺得《時間的朋友》的品牌有所鬆動,羅胖滿場都在用尷尬、晦澀的名詞唬人,但其背後的底層內容邏輯並沒那麼高深。

經歷這番高開低走的體驗之後,我對於他在2020年跨年之際舉辦的第五屆《時間的朋友》已經沒有太多期待了。即便我把心理預期放得如此之低,全場聽下來,我依舊覺得有點失望,因為他把大量篇幅用在唸廣告和源源不斷的雞湯上。我向來不認為長篇大論的雞湯有什麼卵用。


好在,我發現在這場跨年演講內容中不起眼的一隅,隱藏著“得到”團隊的戰略調整。或許很多人在看的時候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在此,我專門將這“角落的微光”摘出來,並附上我個人對其的理解,一同分享給大家。


《時間的朋友》羅振宇的野心!從2020跨年演講說得到近5年的戰略

在演講的5th part,羅胖就“教育在發生什麼變化?”中提到:

1.“得到”團隊願意在2020年向社會捐贈(輸出)4000+小時的知識內容。

2.全國的學校、圖書館、企業、社區都可以申請獲得這部分“捐贈”。筆者注:即有機會邀請“得到”課程講師在其線下場所給人傳授知識。

3.也歡迎全社會有願意將自己的知識分享給他人,成己達人的有志之士,來申請加入到這個項目的講師團隊。

羅胖為了宣佈這個計劃,之前鋪墊了長篇的引子,甚至用了“我們大多數人都願意用自己的一份力來點亮他人”這個價值觀綁定來渲染氣氛。



但常識告訴我,口頭上的“原因”向來不是內心的“目的”,除了公益,一定有商業層面的原因驅使羅胖來做這件並不簡單的事情。所以我想從“得到”的商業策略層面進行分析:

1.下游用戶渠道拓展(下沉)戰略:

“得到”這套商業產品的用戶客群最初是針對想成為精英的人、對於“知識改變命運”非常篤信而砥礪前行的人。但常識告訴我們,這部分人畢竟是少數。因為持續高強度的學習本來就是反人性的。 “得到”將持續高強度的學習簡化成了碎片化的知識內容輸出,但這還不夠。是不是能更加下沉、接地氣點——人家或許只想學一個生活小技能(細分市場),或許就是喜歡面對面授課的方式(用戶體驗),或許只是想通過課程認識更多本地的朋友(同好心理)。

商業的觸手本能地會流向更廣闊的的市場:趣頭條和拼多多已經證明了“世界是平的”根本就是偽命題,最近的火山小視頻被更名為抖音火山版也說明了在字節跳動內部,基於抖音品牌做渠道下沉的決心。之前“少年得到”app的建立也是基於服務細分市場的邏輯。

企業工廠學校自不必說,近幾年在風口的眾創空間、網紅圖書館/書店也越來越願意去對接這種相關線下課程、講座、通告的業務。就連徐滬生創辦的“一條”新零售線下店也承接過多次線下活動。可見市場上基本的渠道網絡是現成的,所以“得到”不需要單獨搭建下沉渠道網絡,直接從現成網絡體系裡面擇優合作即可。

2.內容篩選策略:

早在2018年,“得到”就籌辦了得到大學。那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教和學”的產品形態。他是一個教學相長的社群、是一個為“得到”主體業務做支撐的智庫。我特意查閱了“得到”公眾號在2020年1月1日發佈的推文《10000小時計劃,【得到】向全社會捐贈開放講座》提到的4000+小時計劃的相應講師,其中得到大學學員佔了23%。另外,對於佔比超過50%的現有“得到”系講師,我也粗略對比了他們捐贈課程的題目和“得到”app內在售的課程標題,基本上找不到一樣的。所以我估計未來的10000小時計劃和得到大學一樣,也是個產品測試和講師甄選平臺,區別只在於前者是公測,後者是內測。


《時間的朋友》羅振宇的野心!從2020跨年演講說得到近5年的戰略

一門知識分享產品從規劃到上線要經歷很多輪的打磨,《從零開始做運營》的作者張亮特別在推文中特地感謝過“得到”的課程打磨團隊給到他的幫助。如果你對此工作量還是沒有概念,你至少可以回想下自己寫一個彙報用的PPT就知道有多麻煩了。隨著“得到”產品線的擴大,課程打磨團隊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但內測終究是內測,同行的認可不代表用戶的認可。與其用大量人力耗在未必能成功的課程產品上,還不如直接把海量的潛在導師/課題直接撒向觀眾,直接讓用戶用行為告訴團隊,哪些講師/課程是有培養和迭代價值的。

既然是公測,說明產品是有品質風險的。不過好在線下課程特有的LBS(基於位置服務)屬性能讓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3.上游內容生產者平臺化戰略:

可以做知識分享的領域太多了。你去隨便刷刷抖音,就能看到各種技能知識分享類的內容。這多如牛毛但單個市場體量非常小的內容,從經濟效益層面,是無法用企業自營的方式來運作的。京東從自營走向平臺也是這個邏輯。

業務從自營走到平臺的前提條件是,在上下游用戶端,企業已經有了相當龐大且有效用戶量。這樣才能有合作伙伴願意入局陪你一起玩。飛輪效應才能成立。

一旦平臺化後,平臺就會從業務邏輯主導者退到平臺商戶背後,成為一個商戶賦能者。如果“得到”的這套邏輯跑通,可以預見,他們在未來會針對線下場景簽約特定的講師。




不管是什麼原因,這個新項目或許寄託著“得到”團隊對於新一輪用戶增長的希望——不單單是數量層面的增長,更多的是希望能有一次質變飛躍。以上三點都是我自己的猜測,僅供參考。即使我猜對了,這件事能不能做成又是另一回事了。我只求2020年《時間的朋友》能給力點,否則我就真的要粉轉路人了。

如果您覺得我寫的還湊合,或者是這篇文章對您有啟發。那麼真誠地希望您能點擊“收藏”本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