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朋友》罗振宇的野心!从2020跨年演讲说得到近5年的战略

在某位同事不经意的推荐下,我知道了《罗辑思维》这个公众号。虽然我对于罗振宇的不少观点并不认同,但这种在当时看来非常新颖、高级的知识分享模式以及其话题的丰富度让我大开眼界。早在他还主要依靠公众号做内容开始,我就一直追《逻辑思维》这档节目,跟着它经历了优酷和喜马拉雅时代,一直到现在的得到app新纪元。

所以从2015年以来,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也顺理成章成为我每年必追的节目之一。我从最初2年惊叹其内容的高品质而反复品读;再到2017年开始会尝试将其内容提炼成笔记。但在2018年那次,我也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他的问题,我开始觉得《时间的朋友》的品牌有所松动,罗胖满场都在用尴尬、晦涩的名词唬人,但其背后的底层内容逻辑并没那么高深。

经历这番高开低走的体验之后,我对于他在2020年跨年之际举办的第五届《时间的朋友》已经没有太多期待了。即便我把心理预期放得如此之低,全场听下来,我依旧觉得有点失望,因为他把大量篇幅用在念广告和源源不断的鸡汤上。我向来不认为长篇大论的鸡汤有什么卵用。


好在,我发现在这场跨年演讲内容中不起眼的一隅,隐藏着“得到”团队的战略调整。或许很多人在看的时候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此,我专门将这“角落的微光”摘出来,并附上我个人对其的理解,一同分享给大家。


《时间的朋友》罗振宇的野心!从2020跨年演讲说得到近5年的战略

在演讲的5th part,罗胖就“教育在发生什么变化?”中提到:

1.“得到”团队愿意在2020年向社会捐赠(输出)4000+小时的知识内容。

2.全国的学校、图书馆、企业、社区都可以申请获得这部分“捐赠”。笔者注:即有机会邀请“得到”课程讲师在其线下场所给人传授知识。

3.也欢迎全社会有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他人,成己达人的有志之士,来申请加入到这个项目的讲师团队。

罗胖为了宣布这个计划,之前铺垫了长篇的引子,甚至用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愿意用自己的一份力来点亮他人”这个价值观绑定来渲染气氛。



但常识告诉我,口头上的“原因”向来不是内心的“目的”,除了公益,一定有商业层面的原因驱使罗胖来做这件并不简单的事情。所以我想从“得到”的商业策略层面进行分析:

1.下游用户渠道拓展(下沉)战略:

“得到”这套商业产品的用户客群最初是针对想成为精英的人、对于“知识改变命运”非常笃信而砥砺前行的人。但常识告诉我们,这部分人毕竟是少数。因为持续高强度的学习本来就是反人性的。 “得到”将持续高强度的学习简化成了碎片化的知识内容输出,但这还不够。是不是能更加下沉、接地气点——人家或许只想学一个生活小技能(细分市场),或许就是喜欢面对面授课的方式(用户体验),或许只是想通过课程认识更多本地的朋友(同好心理)。

商业的触手本能地会流向更广阔的的市场:趣头条和拼多多已经证明了“世界是平的”根本就是伪命题,最近的火山小视频被更名为抖音火山版也说明了在字节跳动内部,基于抖音品牌做渠道下沉的决心。之前“少年得到”app的建立也是基于服务细分市场的逻辑。

企业工厂学校自不必说,近几年在风口的众创空间、网红图书馆/书店也越来越愿意去对接这种相关线下课程、讲座、通告的业务。就连徐沪生创办的“一条”新零售线下店也承接过多次线下活动。可见市场上基本的渠道网络是现成的,所以“得到”不需要单独搭建下沉渠道网络,直接从现成网络体系里面择优合作即可。

2.内容筛选策略:

早在2018年,“得到”就筹办了得到大学。那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和学”的产品形态。他是一个教学相长的社群、是一个为“得到”主体业务做支撑的智库。我特意查阅了“得到”公众号在2020年1月1日发布的推文《10000小时计划,【得到】向全社会捐赠开放讲座》提到的4000+小时计划的相应讲师,其中得到大学学员占了23%。另外,对于占比超过50%的现有“得到”系讲师,我也粗略对比了他们捐赠课程的题目和“得到”app内在售的课程标题,基本上找不到一样的。所以我估计未来的10000小时计划和得到大学一样,也是个产品测试和讲师甄选平台,区别只在于前者是公测,后者是内测。


《时间的朋友》罗振宇的野心!从2020跨年演讲说得到近5年的战略

一门知识分享产品从规划到上线要经历很多轮的打磨,《从零开始做运营》的作者张亮特别在推文中特地感谢过“得到”的课程打磨团队给到他的帮助。如果你对此工作量还是没有概念,你至少可以回想下自己写一个汇报用的PPT就知道有多麻烦了。随着“得到”产品线的扩大,课程打磨团队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但内测终究是内测,同行的认可不代表用户的认可。与其用大量人力耗在未必能成功的课程产品上,还不如直接把海量的潜在导师/课题直接撒向观众,直接让用户用行为告诉团队,哪些讲师/课程是有培养和迭代价值的。

既然是公测,说明产品是有品质风险的。不过好在线下课程特有的LBS(基于位置服务)属性能让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3.上游内容生产者平台化战略:

可以做知识分享的领域太多了。你去随便刷刷抖音,就能看到各种技能知识分享类的内容。这多如牛毛但单个市场体量非常小的内容,从经济效益层面,是无法用企业自营的方式来运作的。京东从自营走向平台也是这个逻辑。

业务从自营走到平台的前提条件是,在上下游用户端,企业已经有了相当庞大且有效用户量。这样才能有合作伙伴愿意入局陪你一起玩。飞轮效应才能成立。

一旦平台化后,平台就会从业务逻辑主导者退到平台商户背后,成为一个商户赋能者。如果“得到”的这套逻辑跑通,可以预见,他们在未来会针对线下场景签约特定的讲师。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个新项目或许寄托着“得到”团队对于新一轮用户增长的希望——不单单是数量层面的增长,更多的是希望能有一次质变飞跃。以上三点都是我自己的猜测,仅供参考。即使我猜对了,这件事能不能做成又是另一回事了。我只求2020年《时间的朋友》能给力点,否则我就真的要粉转路人了。

如果您觉得我写的还凑合,或者是这篇文章对您有启发。那么真诚地希望您能点击“收藏”本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