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似"很成功"的人,你再看一眼,就沒影了


那些看似


01 "倖存者"偏差的再一次被倖存者"偏差"

玩自媒體有一年半了,待久了真心發現,很多當初我覺得很成功,挺牛逼的人,才一年,就沒影兒~


這些人背景也不凡,不乏哈佛劍橋,大廠高管,資深專家,咋一看確實是年輕有為,再一看就真沒影了。


比如在知乎有個大牌博主A,幾十萬粉絲,但停更很久了,公眾號不知不覺也停了。


去年年初,我得知他在進駐抖音,1個月的時間就百萬粉絲,頓時覺得挺牛的,果然是牛人在哪都一樣,人家其他平臺停了只是不想玩罷了。


一年過去了,我再登陸抖音,看了下他的抖音近況,發現百萬粉絲不僅沒增,還掉了10W(在自媒體這意味著死亡)


而且近半年來作品質量明星下降很多,還被官方限流了,數據慘淡。


我仔細翻翻他過去一年的數據,發現他也就開始幾個月數據樂觀,往後都是低潮,並且一年裡停更了兩次,每次都是兩個月,現在已經兩個月沒更新了,算是沒戲了。


這不代表人家過地淒涼,人家玩自媒體只是隨便玩玩罷了,順便掙點外快,人家主業也許好地很。


只是不由得感慨:你看到的"倖存者"偏差的,難免再一次被倖存者"偏差",明年看看,說不定就沒影了。


02 自欺欺人的想法

我們上網看資訊,都有個怪毛病:


把別人的言論當作自己的觀點,其實這是別人的知識;


把閱讀當作自己的思考,其實只是在過一遍別人的大腦。


之所以說怪,是因為不願意自己拆穿自己,願意一直欺瞞下去。


這樣長此而往,會成為一個"沒有大腦"的人,遇到什麼都是搜索下腦海裡有沒有什麼"現成的觀點"可以提取,然而腦海裡知識的存量是遠遠跟不上社會的步伐,應用的需求,所謂的平庸也就順其自然地出現了。


我建議:每看到一段文字的時候,不要想"我記住了",要想"我馬上就要忘記了"


以這個想法為基礎,就是思考的原點。


03 無腦的跟風只會讓自己更無腦

羅振宇是我比較關注的一個社會名人,畢竟是知識付費的領袖級人物。


我每次刷到他的微博更新,都免不了出現幾個評論區諷刺的,如果熱榜上出現他的熱點,那就是清一色的吐槽:販賣焦慮,製造知識恐慌,各種厚臉皮等等。


讓我納悶的是,羅振宇是個賣書的,做知識節目的,評論區有那麼多人看書,看知識節目的嗎?都體驗過人家的產品嗎?


理性的懟人,應該是像豆瓣書評裡的一樣,指著內容來罵,這時候你由書籍罵到天邊都可以。


我想這評論區裡的人9成都沒看過人家的書,沒試過人家的產品,都是為了罵而罵,跟著節奏走準沒錯。


只要是個網紅,就要做好被罵的準備,這是自媒體的必過關卡,這毋庸置疑。


但讓我覺得可怖的是,生活上一個看似正常的人,怎麼到了網上就變了一個沒有思想,跟著大部隊走的"行屍走肉"?


04 獨處不一定是好事,沒有反饋一定有問題

那些看似

這是我去年的動態,裡面的人物其實都是我認識的人,主要是想表達下我身邊的人裡原來也有心理問題,而且程度不輕。


我以前以為社會脫節只會出現在中老年人身上,怎麼也扯不到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身上。


現在過了一年,再和那個小夥子接觸,真心發現社會脫節不分年齡,只是程度輕重不同罷了。


前幾年還能順暢溝通的人,幾年過後變成溝通阻礙,現在更是溝通困難,以後無法想象。


不是對方不樂意說話,而是對方的回覆是那麼地不著邊際,角度無語。


在知乎裡,你隨便搜索下孤獨,獨處,不愛社交等等關鍵詞,所有回答基本都是在歌頌孤獨,認為你要堅持自我。


以我看來,獨處不適合所有人,本來就缺少反饋,缺少信息的人,還喜愛獨處,就逐漸失去"正常人"的資格,跟社會脫節,起碼是溝通上的脫節。

===============

長期更新學習,認知,思考等個人成長乾貨,一定要搜索關注“思想假”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