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是良藥還是毒藥 內容創作者到底要什麼?

錢不在多,補貼就行。


補貼是良藥還是毒藥 內容創作者到底要什麼?

又一家平臺加入了內容補貼的行列。

昨日,趣頭條宣佈加入扶持內容創作者的補貼大戰,在它之前頭條號、百家號、網易號、一點號、企鵝號等平臺早已參與其中。

屢屢能看到內容創業者獲得的各大平臺補貼金額數據,只是這些帶著明顯排他性和獨佔性背景的補貼並沒有改變內容創業者生存的商業模式,補貼、打賞、廣告等。

不斷加入補貼的平臺增多,補貼條款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內容創業者的多樣性和創造性,另外監管力度的增加,個人內容創業的門檻增高,依靠個人行為的內容紅利正在消失。


補貼是良藥還是毒藥 內容創作者到底要什麼?


2013年8月微信推出5.0版,微信公眾賬號被分成訂閱號和服務號,訂閱號開始向所有組織和個人開放。

訂閱號成為了自媒體最好的窄體,同時產生的自媒體人則開始著力打造個人品牌。

微信官方也在早期也在培養一些公眾號的“大V”來增加平臺的影響力,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就是最好的代表之一。

另外,在微信官方訂閱號的早期序列中,機構媒體也是嚐鮮的主流。雖然羅輯思維這樣的自媒體人已經開始活躍併產生影響,只是礙於個人品牌、傳播力等侷限個人品牌爆棚的甚少。

羅輯思維既是公眾號平臺的嚐鮮者,也是平臺商業模式探索者之一。羅振宇屢次喊出的粉絲保養模式,通過免費的內容聚合粉絲,通過付費的會員、商品售賣等形式獲取商業成績。

羅振宇通過一系列舉措,成為了商業範圍和個人品牌最大的獲益者之一。再之後的發展更是從個人品牌延伸到內容創業以及成為“企業家”,從小眾走向了大眾。

羅振宇放大了個人品牌,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公眾號為載體的內容創業的興起。

雖然公眾號的訂閱號功能從服務號中變遷而來,甚至早期的很多功能都是在不斷試錯中升級,微信公眾平臺的數據功能開發、原創功能開發、打賞等功能的支持都在助推內容創業者規模的不斷攀升,門檻的不斷降低。

一句話、一張圖、一首詩都能被傳播,產生收益,獲得關注。

10W+一個從數字上直接考評公眾號內容的顯性標準讓咪蒙、同道大叔等成為廣告商、資本市場青睞的對象。

顯而易見,公眾號依然佔據了用戶最主要的心智,甚至是所謂內容創業的代表,伴隨著公眾號平臺的功能不斷完善,類似一條、二更等從內容向電商模式延伸的公眾號越來越展示出商業化的能力,不但增加了自己的曝光,也將內容創業的浪潮推向了新的頂峰。

早期羅胖的用戶包養的商業模式也出現了新的變化,直接開通的讚賞功能、付費功能、電商購物以及廣告等商業模式的延伸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內容創業的活躍度。

公眾平臺的出現也一定程度上為用戶收看內容提供了便利,從門戶時代到微博時代到微信時代,用戶查收信息的渠道不斷集中,公眾號承載了很多內容創業者們對於商業變現的所有想象力。

微信官方開放的功能也在另一個維度上為內容創業者提供最大的商業變現的能力,或許這是騰訊對於內容創業者最大的紅利,一個兼具工具性和平臺性的產品——公眾號。

信息流和內容補貼——降低門檻建立新機制


補貼是良藥還是毒藥 內容創作者到底要什麼?


數千萬的公眾號平臺的內容創業者其中賺錢的屈指可數,而更多的內容創業者該如何獲利呢?這個時候主打信息流的今日頭條出現了。

創業初期依靠爬蟲技術榨取各大門戶以及其他媒體內容為生的今日頭條雖然早早獲得了千萬的用戶,只是在各大平臺看來,充斥著大量劣質內容、算法機制還未成熟的平臺依然不足為慮。

這中間還有一個插曲,最早加入自媒體陣營的搜狐也是嚐鮮者,張朝陽為了對抗今日頭條,針對其內容抄襲的行為曾舉起反對大旗,這一情況是否類似早期搜狐視頻聯手幾大視頻網站對優酷等發起的反盜版大戰。

大戰並沒有打垮今日頭條,反而刺激了頭條加大正版內容的投入,頭條開始通過內容補貼來吸引自媒體人的入駐,還在仰仗人工採編和搬運內容的門戶客戶端模式被機器推薦和全民創作的今日頭條抄了近路。

隨即今日頭條的用戶規模上演的指數級的增加,2013年8月用戶量達5000萬,2013年底日活過1000萬,並於2013年8月份開始嘗試商業化。2014年月活用戶達3000萬,每天內容庫有10萬信息;2015年1月用戶量達2.2億,日活用戶達2000萬,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今日頭條已成為僅次於騰訊新聞的第二大客戶端,如今在用戶規模和活躍數據上今日頭條已經超越擁有10億月活微信用戶的騰訊新聞。

才反應過來的門戶新聞客戶端產品也開始照搬頭條的模式,引入內容創業者,增加內容補貼、廣告分成等多種商業模式來增加內容,留住用戶。

變革後的各大資訊客戶端擁抱信息流,仰仗算法替代人工,只是被今日頭條甩開的差距已經很難追上。

信息流這一看似門檻很低的內容呈現形式成為了百度、騰訊、網易、搜狐等爭相與今日頭條爭搶的對象。

在看到今日頭條補貼作者的嚐到的甜頭之後,其他平臺也爭相加入,動輒上萬的補貼,更有年收入上千萬的分成屢見不鮮,從公眾號時代的個人變現困境因為各大平臺的加入信息流大戰呈現了瘋狂的局面。

同時更利於客戶端呈現的短視頻、直播等視頻形式更是成為這個階段內容創業者的新方向。

papi醬、馮提莫等在內容形式上愈加多元化,同時在商業收益上也更具有標誌性,他們不止是信息流的受益者也是個人品牌化的受益者。

各大平臺的加持,內容創業者開始從個人向機構化轉型,自媒體人這一個性化的稱呼似乎已經成為了過去式,畢竟個人化的品牌十分仰仗機構在背後支持和供應,所謂雙拳難敵四手,個人自媒體只能在特定的垂直領域收割少部分的紅利。

監管——改變內容創業生態?


補貼是良藥還是毒藥 內容創作者到底要什麼?


原創功能、內容投訴機制等公眾號平臺開發的保障功能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對個體內容的保障,同時也是平臺機制健全的必由之路。

只是平臺的行為依然無法完全規避抄襲、洗稿等行為,另外, 以張朝陽為代表的門戶網站舉起的反對抄襲、重視版權,更為了打擊今日頭條的行為,短時間內製約了信息流平臺的內容供應,長期來看加速了其向版權化內容及內容創業者扶持的升級。

無論是個人代表平臺舉起反抄襲的旗幟還是公眾號平臺開發的原創功能等都有很大的自發性和約束性。

信息流時代的到來,對於主打標題黨的內容、誇張的內容、沒有來源的等缺乏人工審核的內容有明顯的推動作用,這些內容往往掌握了平臺主要的流量去向,在流量=金錢的時代更是所謂內容創業者主要創收方式。

今年以來不斷加大力度的內容監管制度,正在推翻以流量為導向的內容創業,似乎這個內容的創業時代又回到了大家做嚴肅內容或深度內容時代。

只是這一階段已經湧入的創業者該如何抉擇呢?

今天趣頭條宣佈加大對於內容創業者的扶持,明天百度跟進,這邊頭條號更不願放棄,以及一直不願在內容戰場上放棄的騰訊,這個看似趨於冷靜的戰場隨著不斷加碼的補貼戰和永無止境的信息流爭奪戰深入另一個旋渦。

有平臺在旋渦中被衝出來,而有的則沉了下去。內容創業的門難道就此關上了?補貼戰難道只是噱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