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伟人的足迹——隆昌气矿三二七车间

探寻伟人的足迹——隆昌气矿三二七车间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隆昌人,我的家乡没有很多历史大事件,也没有很多历史大人物,但我们也有一些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的历史瞬间。2018年12月16日,我再次一个人驱车来到了毛主席曾经关心、关怀过的地方--隆昌气矿三二七车间。这里偏远、破旧,却总能给我一片宁静,我的心能安稳下来。

探寻伟人的足迹——隆昌气矿三二七车间

我感觉这里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几乎不会有人来,以前不用登记,现在要登记了,证明它已经开始被重视,毕竟我们的伟大毛主席在这里曾经鼓舞我们前进。我看登记簿上,全是50年代、60年代的老人,很少有我一个89年的年轻人。

探寻伟人的足迹——隆昌气矿三二七车间

探寻伟人的足迹——隆昌气矿三二七车间

探寻伟人的足迹——隆昌气矿三二七车间

还是说说这一小段历史吧,1958年3月27日,今年刚好60周年,毛主席从成都赶到了隆昌,冒着雨视察了圣灯山隆昌气矿炭黑车间。毛主席视察的情况我也只能从一些老照片和资料上学习,但从中感受得到,毛主席对这里的重视和期许,我能感受到,他的确鼓舞了这里的一代人,有时,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当时的人们而言,的确是温暖的红色记忆。

探寻伟人的足迹——隆昌气矿三二七车间

探寻伟人的足迹——隆昌气矿三二七车间

探寻伟人的足迹——隆昌气矿三二七车间

虽然圣灯山气矿现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也曾经辉煌过,早在1943年圣灯山就开钻隆2井,当时日产气约3.6万立方米,还曾被称作“远东第一井”。隆昌是1949年12月5日解放的,在1950年的时候,整个四川的产气量才646.1万立方米,圣灯山就占了616.8万。足以见得当时这里兴盛与繁荣。

1950年的时候,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炭黑的禁运,国家把技术突破的重任下达到了圣灯山,在这里建成两座白铁皮火房,到1951年6月,人们不负众望,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批天然气槽法炭黑,取名“圣灯牌”。(科普一下,炭黑是橡胶工业尤其是轮胎工业的重要补强原材料,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的橡胶用硬质炭黑完全依赖进口。)

探寻伟人的足迹——隆昌气矿三二七车间

探寻伟人的足迹——隆昌气矿三二七车间

今天我只在这里待了不到一个小时,它有了新的变化,更完善了,但那份宁静还在,有时人就是这么矛盾,我希望它一直都这么宁静,让我多一个可以安静思考问题的地方,我又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瞻仰它,让它不要成为被遗忘的历史。

每一张照片都有她背后的故事,希望我能为大家分享更多的故事,感谢大家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