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均衡的打破——窦宪灭北匈奴之战(二)


漠北均衡的打破——窦宪灭北匈奴之战(二)

北匈奴、南匈奴、鲜卑三方形势

历经光武中兴、明章之治,东汉王朝的国力正值鼎盛。而漠北的老对手匈奴,自公元48年,分裂成南北两部后。南北匈奴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线,而这也决定二者不同的前途命运。上蔡的老鼠教育了李斯一个道理,环境决定了个人的发展,李斯故而弃楚奔秦。道理对于民族而言也是一样。南匈奴知道,东汉王朝的国势如日中天,炽热烈焰,顺之,可享受阳光恩泽,逆之,必惨遭曝晒燔炙。因此,南匈奴选择了抱汉人的大腿,归附东汉去了。循规蹈矩,死守草原本位的北匈奴继续盘踞着漠北大草原。随着南北匈奴分道扬镳,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渐显著出来。南匈奴南下归附汉朝被安置在塞内,成为汉朝统治下的附属部族。富得流油的东汉王朝给予了穷困潦倒的南匈奴,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丰厚援助。曾经窘迫不堪的南匈奴从此过上了“生长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辄亿万”的安定生活,再也不复往昔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惨况。南匈奴的部众得以繁衍壮大,其势亦足以对抗盘踞漠北的北匈奴。更重要的是,南匈奴居于边塞,为东汉王朝彻底屏蔽北匈奴的军事威胁。从此,除了遥远的西域边陲,汉朝北部边疆不复战火狼烟。这是一个南匈奴与东汉互利双赢的绝好局面。

同南匈奴过着好日子,红红火火,形成鲜明对比。留居漠北的北匈奴,那叫一个穷乏困囧,日甚一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境况那!原来,别看北匈奴雄踞着漠北大草原,拥有着强大的游牧骑兵优势。但面对汉朝用归顺的南匈奴和鲜卑等游牧胡人,所组成的北部边防防线,北匈奴的游牧骑兵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都是千年的狐狸,你北匈奴能跟有东汉背后撑腰的南匈奴、鲜卑玩出什么新花样!军事上的裹足不前,很快就让北匈奴陷入困境。漠北极为落后游牧经济,无法保障牧民能拥有富足、稳定的生活水平,必须靠战争掠夺物资以弥补经济上的缺口。如果,北匈奴无法从战争中抢到足够的物资,牧民的生活水平很快便会降低。北匈奴被南匈奴、鲜卑阻隔着,长期抢不到东西,还要忍受战火的洗礼,牧民的生活水平必然要跌至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地步了。就这样整个北匈奴汗国也陷入了国困民乏的境地。


漠北均衡的打破——窦宪灭北匈奴之战(二)

北匈奴、南匈奴、鲜卑三方形势

有道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南匈奴在东汉王朝的羽翼下,民丰物阜、生活安康,看在北匈奴的眼中,实在是太大的诱惑了,其部众纷纷南下效仿南匈奴归汉。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北匈奴护于丘、三木楼訾大人稽留斯、大人车利涿兵等,率领着各自数千或数万的部众,主动南下投降,只求能在汉朝混口饭吃。史书称,“北虏众以南部为汉所厚,多欲内顾”。正应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破船又遇打头风”,就在北匈奴坐困于漠北,无力阻止部众流失的同时。同东汉结盟的鲜卑人也开始日渐强大,在东汉的怂恿下,鲜卑人从蒙古高原东部频频出击,攻打北匈奴。《后汉书》记载,“时北虏衰耗,党众离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更悲催的是,漠北高原又闹起了蝗灾,小小的蝗虫让北匈奴本就脆弱的游牧经济立即陷于崩溃,恐怖的饥荒阴影笼罩在整个大草原上,早已饥疲困顿的部民纷纷在死亡线上垂死挣扎。可北匈奴汗庭连鲜卑和南匈奴的联手进犯,尚且招架不暇,哪还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安顿那些垂死的灾民。于是,北匈奴部众又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投降潮。一时间,投奔东汉王朝的北匈奴各部接踵而至。单就拿屡遭鲜卑攻伐的匈奴左地为例,史书记载,章和元年(公元87年),不堪蝗灾及鲜卑欺凌而投奔东汉的北匈奴左地部族,就有“屈兰、储卑、胡都须等五十八部,二十万口,兵八千”。蒙古大草原的人口总计不过一二百万,如此大批流失人口,必然会导致北匈奴汗国的军力、国力遭到大大削弱。北匈奴已无复往昔雄风,别看表面上仍独霸漠北,可虚有其表之下,只是一具虚弱不堪、疲惫之极的身躯。好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匈奴剩余部众仍有不少,且刚刚从东北迁出来的鲜卑,其人口规模及整体实力均很有限,尚无力取代北匈奴。而汉朝又死死盯着南匈奴,在南匈奴派驻官吏,严加控制,生怕养虎遗患。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朝为防止南匈奴借机叛乱勾结北匈奴,特设置“度辽营”建制,以中郎将吴棠行度辽将军事,将兵屯于五原郡曼柏县。又遣骑都尉秦彭将兵屯于西河郡美稷县,严防南匈奴叛汉,及私通北匈奴。于是在蒙古大草原上,便形成了北匈奴、南匈奴、鲜卑三足鼎立的均势局面。

章和二年(公元88年),因见鲜卑屡破北匈奴,且北匈奴内部已现四分五裂,又连遭灾荒。南匈奴屯屠何单于便想借机出兵,吞灭北单于,统一匈奴全境。为此,南单于上书东汉朝廷,请求其出兵协助。屯屠何单于还建议,发南匈奴国中之精兵,以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日逐王须訾率骑兵1万出朔方;左贤王安国、右大且渠王交勒苏率骑兵1万出居延塞;屯屠何自率骑兵万余人屯五原、朔方塞以为拒守。并请求天子派轨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及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诸太守,同时率军北进。另请北地、安定太守率兵各屯守要塞,以防不测。屯屠何奏告汉朝说,其各部兵马将于九月调集河上,请天子准其所请。只要大汉天子一批准,南匈奴王庭就可以重新迁回蒙古高原。朝廷经过激烈廷议,认为绝不可放虎归山。尤其,兵部尚书宋意上表奏称,草原上的胡虏们势均力敌,自相残杀,谁都无法对大汉王朝构成威胁,大汉不费一兵一卒,天下便可得享安宁,百姓亦得享太平。如果放任凭南匈奴北上,一旦南匈奴吞并了北匈奴,完成了匈奴的统一,那鲜卑还敢以匈奴为敌吗。别说到时候,脱了缰绳的南匈奴还会不会再听命于东汉,只怕鲜卑也会把攻击的矛头转向东汉了。届时,南匈奴、鲜卑中无论谁取代了北匈奴独霸漠北草原,其终将成为东汉王朝的心腹大患,那是大汉必然边患再起。这就是著名的《上疏请不许南单于北徙》(原文:夫戎狄之隔远中国,幽处北极,界以沙漠,简贱礼义,无有上下,强者为雄,弱即屈服。自汉兴以来,征伐数矣,其所克获,曾不补害。光武皇帝躬服金革之难,深昭天地之明,故因其来降,羁縻畜养,边人得生,劳役休息,于兹四十余年矣。今鲜卑奉顺,斩获万数,中国坐享大功,而百姓不知其劳,汉兴功烈。于斯为盛。所以然者,夷虏相攻,无损汉兵者也。臣察鲜卑侵伐匈奴,正是利其抄掠,及归功圣朝,实由贪得重赏。今若听南虏还都北庭,则不得不禁制鲜卑。鲜卑外失暴掠之愿,内无功劳之赏,豺狼贪婪,必为边患。今北虏西遁,请求和亲,宜因其归附,以为外扞,巍巍之业,无以过此。若引兵费赋,以顺南虏,则坐失上略,去安即危矣。诚不可许!)。在以兵部尚书宋意为首的群臣强烈坚持下,东汉朝廷严禁南匈奴北迁,南匈奴意图重返漠北的美梦也就此破灭,只能老老实实在东汉的眼皮子底下当藩属了。

w���Gq\u0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