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孩子見人不打招呼?語言發展爆發期在“3和5”,別怪他沒禮貌

閨蜜來電,沒說幾句就委屈巴巴的哭了起來。原來母子倆最近回老家祭祖,4歲的兒子被久沒見面的“親戚”打罵說其“沒有禮貌,目無尊長”。

4歲孩子見人不打招呼?語言發展爆發期在“3和5”,別怪他沒禮貌


閨蜜當時不在現場,趕過去孩子捂臉哭著,同宗嗣的“姥爺”在旁邊罵罵咧咧。問了緣由說是孩子見了人不打招呼,被批評還發脾氣不理人,所以,是一個“長輩動手教育晚輩”的事情。

我理解閨蜜的委屈和憤怒,其實閨蜜家孩子不是那種自來熟的人,說話比較晚,容易害羞,今年四歲了,有時候說話還有點顛倒,表達不太流暢。

一、為何孩子見人不打招呼?


為啥孩子四歲多了,見人還是不怎麼打招呼呢?我認為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分析:

4歲孩子見人不打招呼?語言發展爆發期在“3和5”,別怪他沒禮貌


1、害羞

孩子尚未成熟的時候都會有害羞的表現,有的閃躲、有的拒絕,有的木訥,特徵都是沉默寡言。其中的拒絕最容易讓人誤會成沒禮貌。因為拒絕別人行為舉止都透露著討厭對方,被拒絕的人常常會有惱羞成怒的感覺。

閨蜜家的孩子因為拒絕了長輩,而長輩自尊心強,特別在意別人言行上是否有“禮貌”。

2、表達能力不足

科學家認為,孩子學習語言不是一字一句慢慢地學習,而是存在突然的語言爆發現象。


2歲之前孩子對語言的把握很模糊,直到2歲時候才會表達比較複雜的句子。很多家長誤以為孩子的語言是教育出來的。其實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是在生活環境中熟悉語言,在模仿中學習語言,而不是在大人教育下學習的。

直到5到6歲的時候,孩子才進行第二個需要爆發期,才又開始學習新的單詞,逐漸完善語句的表達。

閨蜜兒子剛滿4歲,語言能力著實達不到流暢的表達,即使他因為害羞,即使他想叫也不知道怎麼稱呼,即使長輩說明,孩子估計雲裡霧裡。

3、缺乏安全感

閨蜜提到“久沒見面”可想而知,這個“長輩”真的一點都不熟,對於不熟悉的人事物我們大人尚且在交往中會不自在,又何況是一個語言、大腦各方面還沒發育完全的幼兒呢?對於新的環境,孩子是陌生的,對於“長輩”孩子也是陌生的甚至是畏懼的。

從“長輩”責罵的行為可以感知此人不友善。我們常常以為大人才會察言觀色,其實孩子才是最會感知氣氛和氣場的人,因為他們有一顆天真爛漫,七竅玲瓏的心,別人對她好不好,願不願意陪她玩,她都能感知。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是莫過於:逃避,緊張,封閉,壓抑,焦慮等。閨蜜的兒子在不安的情緒下,肯定表現不能達到“長輩”的要求。

二、語言發育關鍵的“3和5”


孩子的語言發育第一個爆發期是3歲,這個階段是孩子語言學習孩子的語言發育第一個爆發期是3歲,這個階段是孩子語言學習的關鍵期,而5歲才開始進入第二個發育高峰,直到6歲才能夠儲存數千個單詞。


3到4歲年齡段的孩子大多比較怕生,語言發展還沒達到第二個發育高峰,所以,能夠主動去打招呼的不多,當然也有膽子比較大的,在家長引導下,憋出幾個字。


我家孩子在三歲多,說話也不多,見到生人幾乎不會開口,家人都說他認生。等過了幾個月,他忽然打開了話匣子,話多的像機關槍一樣。得益於我平時跟他溝通多,比較重視語言方面的培養。

三、如何處理孩子不愛開口,拒絕溝通

4歲孩子見人不打招呼?語言發展爆發期在“3和5”,別怪他沒禮貌


孩子在1到3歲期間,自己能夠學習多個詞彙,家長除了引導,還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場景進行教育和溝通。

、多變的場景

家長需要經常更換各種場景,刺激和喚醒孩子表達的慾望,複製父母彼此或者和其他人相處時候說話的方式。

②多次複述場景

多次重複日常的單詞和句子,最簡單的從物品名稱開始,直到能夠和你一樣複述各類句型。具體例子如下:

家長:“這個是蘋果,你要吃蘋果嗎?蘋果是紅紅的,蘋果很甜,我先去洗蘋果~(邊洗邊唱蘋果的兒歌)”


家長:“我們一起玩積木,寶寶你要玩積木嗎?積木很有多形狀,我找搭你再我後面搭,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各種形狀無限重複)”


好好利用場景,表達表述根據孩子的語言發展狀態調整,從簡單到複雜的,從單詞到短語,孩子能懂能聽到能說最後能寫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③、延遲滿足

薩勒對一群都是4歲的孩子說:“桌上放2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分鐘,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麼長時間,現在就能得一塊,最終只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選擇等待。這就是著名的糖果效應。


糖果效應又稱延遲滿足效應,是指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願延緩或者放棄目前的、較小的滿足。


孩子不能準確表達時候家長要假裝聽不懂,讓孩子調整自己的表達,給予他們時間去思考去繼續完善豐富語言的色彩。這時候為了得到“那顆糖”他只能開口說話了。

④、道具輔助

4歲孩子見人不打招呼?語言發展爆發期在“3和5”,別怪他沒禮貌


利用繪本,積木,水果,生活用品等去引導孩子去表達,給孩子讀書和孩子說話,多孩子面前和別人交流。可想而知,溝通才是提前孩子語言能力的關鍵。

和別人溝通便於孩子模仿,和孩子溝通便於孩子表達。心理學教授鮑勃·麥克默裡認為,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大多是父母注意不到的,正是在這些不被察覺的學習過程中日積月累,產生令父母驚異的結果。


⑤、外出交際

除了上述語言基礎的積累過程,最後需要的事把他們應用到實質上,和別人交往就是最好的方式。

4歲孩子見人不打招呼?語言發展爆發期在“3和5”,別怪他沒禮貌


比如,見親朋好友敘敘舊,聊聊天,孩子聽著看著也就學習著。旅遊,逛街,辦事,不妨帶上孩子給予他們更多的刺激,其中得到更多鍛鍊的機會,把怕生和交流障礙都一一排除在外。

學習語言,學習表達,學習交流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過程,除了先天的遺傳以外還需要環境的成就。

大人不應該苛求一個能力不足的孩子能獨立面對一些不明所以的陌生人,無論熟悉的還是陌生的場景,請大人們能有大量,包容孩子們的不足。

四、給予孩子們一些時間,他們可以的


孩子在1到3歲期間,自己就能夠學習多個詞彙,到5歲的爆發期又能夠學習更多句子的表達,這些意味著家長需要抓住這兩個爆發期多和孩子聊天,多給孩子讀書,提供他們更多傾聽的機會,才是提升孩子語言能力的關鍵。

世界上有很多種聲音,我認為你用心絕對能聽懂孩子的心聲。

我是小魚兒與小王子,關注我,一起做成長型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