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棄在《史記》世家之外的韓信,原本有機會“三分天下”

被遺棄在《史記》世家之外的韓信,原本有機會“三分天下”

《史記》的體例有本紀、世家、列傳、書、志、表等。《史記》全書共有130篇,本紀12篇,主要記載帝王生平;世家30篇,主要記載王侯事蹟;列傳70篇,主要記載大臣當世豪傑。

蕭何、張良、韓信並稱“漢初三傑”,這三人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劉邦原本草民出生,論名望、武功都不如項羽,最後卻能逼得項羽自刎垓下,得益於他會用人。他找了三個好幫手,蕭何、張良、韓信三人,在治國、謀略、軍事等方面各有所長,他們將各自的本領發揮到極致,才有漢定天下的局面。對於三人對大漢開國的貢獻,劉邦自己有精彩的論述: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三百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被遺棄在《史記》世家之外的韓信,原本有機會“三分天下”

劉邦算是古往今來的英豪人物,開創兩漢四百年的基業,他有此等評價,親自蓋章了蕭何、張良、韓信為當世人傑,蕭何在《史記》裡有《蕭相國世家》,張良有《留侯世家》,唯獨韓信入《淮陰侯列傳》。這裡面原因很複雜,表面上看是因為劉邦忌憚韓信,把他從楚王貶為淮陰侯,世家本是為王侯所作,按照他一降而降的地位,韓信入不了世家,生平只能寫進列傳。

深層次的原因,用什麼體例來記載歷史人物,包含著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比如項羽,他自封西楚霸王,最後兵敗烏江自刎身亡,可謂是身死名滅。如果用功利主義的眼光看,項羽是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可司馬遷依舊把他寫入本紀,是為什麼?

司馬遷認為項羽滅秦有功,他在鉅鹿之戰滅了秦軍主力,誅滅暴秦的功勞在楚。雖然項羽被劉邦打敗了,但是他自刎烏江的氣節,他硬槓秦軍主力的勇武,足以青史留名。所以,司馬遷不會因為他的失敗,而貶低他的歷史地位。他把《項羽本紀》寫在《秦始皇本紀》之後,排在《高祖本紀》之前,這樣代表了司馬遷的評價。

被遺棄在《史記》世家之外的韓信,原本有機會“三分天下”

項羽,本是在秦始皇之後,有可能決定天下走向的人。項羽帶四十萬諸侯聯軍挺進咸陽,分封天下十九諸侯,是何等威風?天下,本已在他的指掌之間。可惜,項羽不做秦皇做霸王,放棄了最有“龍氣”的關中之地,把自己封地指定在西楚。後來易守難攻的四塞之國被劉邦所佔據,成了劉邦剿滅項羽的根據地。項羽節節敗退,劉邦逆勢翻身,

成了漢高祖。

可是不可否認,劉邦能夠建立兩漢基業,是攫取了項羽滅秦的勝利果實。如果沒有項羽,當年王離的軍隊如果阻擋了義軍東進的步伐,那麼天下誰主也未必。司馬遷以惋惜的筆調,不失尊重地把項羽寫進“本紀”,在他心目中項羽本有帝王之命,只不過他沒有坐擁江山的福分。

對比項羽,就能品味出司馬遷對韓信的看法。秦末漢初,第一能戰的將領是誰?舍韓信其誰!項羽武勇,他能帶兵在鉅鹿破釜沉舟,滅了當年橫掃六國的秦軍主力。而韓信的出現,讓項羽在軍事上踢到了鐵板。韓信用兵如詭,被後世譽為“兵仙”,尤其擅長大兵團作戰,項羽生平第一次在戰場上的恐懼感,來自於韓信: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祖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被遺棄在《史記》世家之外的韓信,原本有機會“三分天下”

那時候的韓信,剛剛滅了項羽手下第一悍將龍且,從劉邦手上討了一個齊王當。劉邦當時在滎陽被項羽圍得滿頭包,韓信拿下齊地沒想著回師救駕也罷了,劉邦氣得當即開始罵人:“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齊齊踩了劉邦一腳,在他耳邊提醒,如今的形勢也禁止不了韓信在齊地稱王,不如大大方方地封了這個王給他,以防有變。

劉邦還真是個演技派,他馬上醒悟過來,笑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他馬上派張良為使者,到齊地策封韓信為王。

瞧瞧,這一秒鐘轉換自如的演技,還真地把韓信給騙了!韓信高高興興地當上了齊王,項羽已經看出能夠左右天下之勢的第三個人出現了,派武涉去爭取韓信。韓信天真地拒絕了項羽,他的理由是: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此。夫人深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被遺棄在《史記》世家之外的韓信,原本有機會“三分天下”

劉邦於韓信,有知遇之恩。他還記恨著,當年在項王麾下當執戟郎中的委屈。韓信認為劉邦待自己甚厚,壓根兒沒有把武涉的話“今日項王亡,則次取足下”的話放在心上。項羽不死心,又派出蒯通去爭取韓信,蒯通比武涉說話有藝術,他以相面為引子,告訴韓信他現在地位微妙,富貴和危難在他一念之間。

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

“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

蒯通已經給韓信指了一條明路:當時劉邦和項羽相持不下,如果韓信不願意歸服項羽,他大可以據齊地、倚燕趙形勢,佔據劉項兩人防守空虛之地,至少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運氣再好一點若能打著用百姓請命的口號,收服諸侯再滅劉項,天下就是他韓信的了。

被遺棄在《史記》世家之外的韓信,原本有機會“三分天下”

可惜呀,會打仗的人,都不怎麼懂政治。

韓信軍事才華出眾,但是他的戰略格局不怎麼樣。他的眼界決定了,他只能給劉邦為將。他滿足於劉邦不情不願封的那個齊王,因為劉邦的知遇之恩不忍心背叛他。這是天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劉邦滅了項羽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馳入韓信軍中,收了他的兵權。又把他從齊王改封楚王,後來又尋了個有人告他謀反的由頭,貶為淮陰侯。

本來有能力三分天下的韓信,連一地之王的尊榮都保不住。他被貶為淮陰侯之後,被軟禁在長安,成日裡和絳侯周勃、舞陽侯樊噲為伍。樊噲是個老實人,依舊以王禮待韓信,其實漢初功臣心中都明白,有蓋世奇功的韓信,不該落得如此下場。

韓信天真,他沒有稱雄一方裂土封疆的野心。再後來,他被呂后騙人未央宮中,棒殺。《史記》還是以謀反的罪名,解釋對韓信謀殺的動機。如果韓信果真謀反的心,當初項羽還在的時候,何不三分天下,跟劉、項並駕齊驅呢?

被遺棄在《史記》世家之外的韓信,原本有機會“三分天下”

韓信死得很慘,臨終前說:“吾悔不用蒯通知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司馬遷詳細記錄下這句話,其實他看得很清楚,韓信的結局是自己選的。他有三分天下的能力,卻沒有三分天下的野心!如果他多幾分項羽的霸氣、劉邦的狠決,就不會一步步淪落到由王降到侯,再被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謀殺。

可惜了韓信不世出的軍事才華,其實很多軍事天才,往往都是政治白痴。像李世民那樣又能打仗,又能在朝堂上翻雲覆雨的全能型選手,不多!韓信的追求是一地為王,而不是坐擁天下,格局的侷限,造成了他的悲劇人生。

司馬遷感嘆同情之餘,將他寫入列傳。原本韓信在《史記》裡的位置,應該在蕭何和張良之上,寫入世家綽綽有餘。可是,韓信自己放棄了改變天下命運的機會,也放棄了自己的命運。司馬遷恐怕對他政治上的短見,一點也不欣賞,才有如此的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