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陳涉和孔子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世家》部分?

在史記當中,本紀和年表起到的作用是為歷史大事提供時間維度的地位,而世家和列傳,分如同歷史的車輪上的條幅,為歷史事件軸補充了空間維度上的細節和人物故事。列傳主要是為貴族和有影響力的人物,外來民族和不同社會成員準備的,而世家 是為外戚和歷史上有影響力的諸侯準備的,但是世家你卻出現了孔子和陳涉兩個出身平民的歷史人物。

司馬遷的用意在於明確一點:將人物列入本紀,世家或者列傳,不是看他們的血統與身份,而是他們的實際影響力。

1.兩個人都是先秦的貴族後裔

孔子是古代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的後人,傳到他的祖先,春秋時代的孔嘉父因為政變而被迫流亡到了魯國,但是一個人的思想傾向和具體的經濟地位不一定是完全掛鉤的,所以到了孔子的時代,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已經是一個空有武力而在經濟上不甚富裕的中下級貴族,已經不是諸侯的級別了。雖然孔子一生希望獲得諸侯的任用,但卻因為各種原因屢屢失意。孔子一生做過的最高官職是魯國的中都尉和大司寇,除此之外在列國的漫遊,都是以客卿的身份獲得俸祿或者財物,但是很難獲得真正的認可或者任用。而他的少年時代,是少貧且賤,故多能鄙事。

而陳涉雖然姓陳,名勝,字涉。雖然他的經濟地位已經淪為了僱農,躬耕於隴畝之上。雖然按照秦律,陳勝已經是一個屯長,這是通過戰功成為了小貴族和小軍官,但是很難再有大作為。而他的祖先是春秋時代已經滅亡的陳國的公爵後裔,所以他按照春秋時代以國名為姓氏的傳統,自己的姓氏暗示了他的沒落貴族身份。公元前479-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亡,他的祖先一支流亡到了齊國,成為了田齊的祖先(先秦時代陳和田相通),而其他的後裔則向其他地區流散,這就有了為人傭耕的陳勝。在少年經歷上,孔子和陳勝是有類似之處的。

也就是按照血統而言,不考慮他們實際的經濟和政治身份,他們其實都是分封制度下的貴族後裔。如果他們不是因為政治動亂,也許不會失去貴族的身份和封地,以及祖傳的爵位。


2.陳涉和孔子都實現了跨階級的改變

為什麼陳涉和孔子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世家》部分?

陳勝


雖然孔子和陳勝,都屬於丟失現實社會地位不太高的貴族後裔,但是在實現身份跨越上,二人都憑藉自己的才華和野心實現了或者部分實現這一點。

(1)孔子的跨階級改變與個人才華

孔子是從魯國一個平民的私塾塾師一躍而起,成為了魯國的中都宰乃至大司寇。他憑藉的其實是個人在不斷學習中積累出來的名望和淵博的學識。這在宗法制十分森嚴的魯國,是非常難得而罕見的情況。比如在中都宰的任職上就將內政治理得井井有條,在齊魯夾谷之盟的場合下,孔子能夠以不卑不亢的態度拒絕齊人狡黠的武力訛詐,努力維護魯國的尊嚴。雖然孔子主張“君子不器”,但是孔子的意思是真正的君子應當多才多藝,不侷限於一種職能。最後,孔子在楚國和齊國險些獲得任用,特別是在楚國,楚昭王險些賜予他一片700裡封地,這是最接近孔子治國理民的理想的時刻了。

為什麼陳涉和孔子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世家》部分?

君子六藝


在軍事方面,他的父親叔梁紇就是魯國著名的武士,曾經在戰鬥中用雙手擎起城門。孔子也很自信的比較“吾何執?執射乎?執御乎?吾執御矣”,表示孔子對於六藝中的軍事才能射御之術是十分精通的;除此之外,在兵法上,孔子也有讀到的造詣。雖然歷史並沒有給孔子充分的發揮軍事才能的機會,但是從孔子毀三都,指揮孟孫氏和叔孫氏擊敗公山不狃的叛軍,維護毀三都的成果看,他是有一定的軍事指揮能力的;除此之外,在孔子的學生中,有勇武剛毅的子路,還有熟知兵法的冉求。冉求參與了大貴族季孫氏指揮的曲阜之戰,並在戰鬥中打敗齊軍。後來他謙虛的表示,自己的兵法來自能文能武的孔子傳授。所以後來在衛國,衛靈公曾經請教過孔子軍事,希望他能為衛國練兵。這不是隨口說說,而是有現實依據的。

為什麼陳涉和孔子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世家》部分?

孔子著述


在文化方面,孔子能熟練的識別出古代文物和典章制度。比如吳國攻打越國,把越國的國都會稽摧毀了,得到一節骨頭,有一輛車長。吳國派使者來問孔子:“什麼骨頭最大?”孔子說:“大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遲到,大禹就把他殺死並陳屍示眾,他的骨頭一節就有一車長,這就是最大的骨頭了。”吳國的使者又問:“那神又是誰呢?”孔子說:“山川的神靈能興雲致雨足可造福天下,負責監守山川按時祭祀的就是神。守土地和穀物的就是公侯,他們都隸屬於王者”。吳使又問:“防風氏是監守什麼的?”孔子說:“汪罔氏的君長監守封山和禺山一帶的祭祀,是釐姓。在虞、夏、商三叫汪罔,在周叫長翟,現在叫做大人。”吳使問:“人的身高有多少?”孔子回答說:“僬僥氏身高三尺,是最矮的了;高的不過三丈,數得上是最高的了。”吳國使者聽了之後說:“真乃聖人也”(引用來源:古詩文網:孔子世家翻譯)正是豐富的知識儲備,還有虛心求學,請教老子的態度,都為孔子贏得了足夠的名望和才能,這也是他能成為上古知識的整理者和典章制度的梳理者。

為什麼陳涉和孔子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世家》部分?

孔子見老子

(2).陳涉孔子的跨階級改變與個人才華

而陳勝雖然在後來的起義過程中,野心膨脹到了和他的實力不相稱的地步,他以一個非楚國王族的身份,在楚國王族分支猶存的楚地稱王,在楚地的眾多地頭蛇中間都不是最強的一支力量;後來他又無視派人分封六國後裔的合法建議,最後導致張楚派生出來的將領們紛紛在燕趙魏自立為王,脫離了張楚王國的節制,最後一句“楚首事,當令於天下”。

為什麼陳涉和孔子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世家》部分?

亡秦必楚


但是後人不得不承認的是,陳勝在起義初期具有的強大鼓動能力和組織能力。起義初期通過巫術鼓動人心,是因為楚地巫術在秦制帝國的壓迫下是受排斥的文化,盲目進行楚地巫術文化崇拜意味著懲罰兩套鎧甲(等於為官府無償勞動2年有餘,詳情參見拙作: )此外,陳勝舉出楚將項燕和秦太子扶蘇兩面大旗,前者可以調動楚人的反秦情緒,後者是通過扶蘇的正統性瓦解分化秦人王室,向秦人暗示咸陽宮廷裡的胡亥僅僅是一個冒牌的僭越者。這樣的思路不是一個普通楚人農夫所能擁有的眼界。

為什麼陳涉和孔子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世家》部分?

陳勝王


他的起義地點大澤鄉正好位於項燕將軍戰死的蘄縣附近,這裡正是楚國軍隊最後一戰殉國的地方,是楚人祭奠先烈之處,在這裡起義,有利於調動民間的反秦情緒;而陳涉在起義時宣稱的“因遲到而全員被斬”的情況其實並不存在。這是熟悉秦法的陳勝對於部下的心理動員和適當施加的恐嚇。而陳勝的戰略部署---在向魏齊燕趙四面掠地的同時,派兵直搗秦人的腹地關中。戰略本身是沒有錯的,問題出在張楚政權倉促組建的軍隊難以直接動搖秦帝國的根基和底子。

為什麼陳涉和孔子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世家》部分?

起義格局圖


憑藉這樣的功績,在起義初步成功之後,陳地的地方豪傑才能建議“將軍身披堅執銳,復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根據後人的總結,在設計史記的內容時,司馬遷是以及其務實的原則來編排本紀,世家,列傳的:“天下號令在某人 , 則某人為木紀,此史公史例也。故《高祖本紀》之前有《項羽本紀》。” 因為陳涉所分封的諸侯將相,包括劉邦和項羽等人爭相滅亡了秦朝,所以陳勝一度是天下政權的實際號令者。馬王堆出土的《五星佔》是承認張楚年號的,秦楚之際月表也是承認張楚政權的合法性的,漢高祖派人為楚隱王陳勝守墓祭祀,也是對於陳勝地位的實質性認可。所以陳勝得以和吳太伯世家、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 、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陳杞世家、衛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晉世家、楚世家等先秦諸侯貴族並立於世家體系之中。

3.二人預示著歷史進入新的時代

雖然二人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血統諸侯,但是二人在當時的影響力和實際作用,以及他們給後世的遺產,其實不遜於那些真正的諸侯。

(1)陳涉的標誌和遺產

陳涉的反秦起義,雖然從他個人的認識來看,停留在“舉大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以及以楚人的身份號令天下的地步。但是反秦起義和秦帝國建立本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為什麼陳涉和孔子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世家》部分?

古代政治的重要傳統


陳涉起義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是辯證統一的。其必然性在於秦人急功近利,濫用民力的體制。在政治上的超負荷榨取民力,維持高強度的軍國體制對外征戰,修建帝國工程,在文化上打散各地族群,進行一元化同化政策,歧視被征服國臣民和文化,還有及其惡劣的焚燬民間詩書,壟斷先秦珍貴典籍。《睡虎地秦簡》粉飾的秦人法律有人性化,量刑明確細緻僅僅是理論層面的建設,卻無法阻止地方上“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的暴行。所以陳涉起義,一方面是對秦人暴政的武力反播。而陳勝的起義,也自然開啟了暴秦毀滅的過程。

為什麼陳涉和孔子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世家》部分?

漢書-地理志對應的文化分區,對應先秦的諸侯國地理圖


拋開改朝換代,從另一方面看,從張楚派生出的諸侯列國代表的各地文化,其實也是對秦人帶有歧視性的強制文化同化政策的反作用。如果說車同軌書同文算是推進了文化交流的話,與之同步存在的是秦始皇經過楚地,侮辱湘君和湘夫人崇拜,封南京地區的金陵為秣陵,斷絕楚國王氣;還有將百越之人移民於江淮,將燕趙之人戍守嶺南,讓楚地之人北戍長城,帶來的是家破人亡和文化歧視。經過了這一波反抗之後,到了班固寫《漢書》的時代,基於先秦諸侯國分野的各地的文化差異依稀可見。漢代統治者來自於楚地,在整合楚地軍事力量,齊楚文化和宗教以及秦制時,在漢初因勢利導的採用無為而治,在皇室略微推重楚文化的同時,包容各地的民風差異。這算是陳勝吳廣起義的另一積極作用:那就是文化之發展演進,有其自身的規律,不會以政治強權的意志為轉移的。文化融合不應以過分強制,而且抬高某一地區,歧視其他文化區的方式來執行。

為什麼陳涉和孔子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世家》部分?

仁政


最重要的是,陳勝以自己的反抗,激勵有志之人的同時,還向統治者證明了“仁政愛民”的重要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意可以成就帝國,也可以毀滅王朝。這在周人變革了商人天命,天帝的概念之後,進一步強化了“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理念,有德者應當愛民,才能避免失去上天的青睞,這就是陳勝起義所帶來的積極意義。第一次對抗封建專制的反抗戰爭,其實多多少少限制和震懾了後世暴君,也為具有反叛精神的反抗者樹立了不朽的榜樣。

為什麼陳涉和孔子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世家》部分?

漢初的宮廷文化有荊楚色彩


(2).孔子的個人遺產和影響力

而孔子通過少年的勤學苦練,用實際才華而不是祖先血緣進入政壇,本身就是與宗法制用人原則相違背的。他不僅自己如此,他還打破教育的階層限制,將王官之學的知識傳播到民間,在私塾收徒的問題上有教無類,同時招收貴族和平民的學生,因材施教。他的教導之下,有以正直和武勇聞名的子路,有以能言善辯聞名的宰予,有善於貿易和外交的子貢,有安貧樂道的顏回,還有善於用兵的冉求。孔門弟子的集中亮相,是在公元前484年的齊魯之戰和齊吳之戰。樊遲,冉求參戰,子貢參與外交活動,縱橫捭闔,非常有戰國縱橫家的風範。

為什麼陳涉和孔子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世家》部分?

孔門子弟


孔子君子不器的理想,其實是培養全方位的人才,具有各種方面的天賦和技能,而且能在未來更加激進的爭霸戰中服務於列國政治。孔門弟子中的一部分人,比如子夏參與了魏國的李悝變法。就是這一證明。

孔門弟子的才華最終受到了魯國三桓的認可,這些人成為了魯國三桓的家臣。而這些家臣不是舊式的宗法制家臣,而是新式的俸祿式家臣,他們的領地被折算成為了粟米俸祿,一方面杜絕了家臣叛亂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們構成了新的僱傭關係-------這種領取定時俸祿,以才華獲得任命的人才,構成了戰國時代選官制度的先聲。孔子的教育其實帶動了選官制度的變化,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為什麼陳涉和孔子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世家》部分?

孔子授課圖


孔子辦學的另一傳統遺風,除了打破知識壟斷之外,還有促進向學之風的作用。雖然“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 本意是為官的空閒時間有餘力應當學習,士人學習還有餘力應當為官參與社會實踐,但是後人斷章取義地理解了“學而優則仕”,其實從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尊師好學,重視教育,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傳統。這都是孔子開闢新時代的具體體現。

為什麼陳涉和孔子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世家》部分?

學而優則仕屬於片面解讀


綜上所述,無論是民心民意,還是教育領域,選官領域,二人都開闢了新的時代。

4.二人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勾連和聯繫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於是孔甲為陳涉博士,卒與涉俱死。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

司馬遷採用了紀傳體編年史的方式,將同一人物的若干事蹟分散在不同的章節之中,所以這種方式其實起到了通過多個側面展示同一人物的客觀效果。在陳涉和孔子之間,司馬遷也用了類似的技巧,讓他們產生聯繫:儒林列傳記載:孔甲之所以帶著禮器和典籍其投奔陳勝,最後和陳勝一起戰死,是因為秦人的文化壓迫政策過於嚴苛,所以孔甲帶著孔氏的禮器前去投奔陳勝楚國,就是為了報復暴秦的文化壓制和獨裁政策。這樣的人才能得到陳勝的任用,說明陳勝意在復興的不是以專制取代專制,而是以周禮柱狀的君君臣臣服父子子的秩序,對抗專制,這種體系對於王公侯伯子男的城市規模,禮儀制度都有明確的約束,在約束臣子的同時約束君主,從而達到互相約束和牽制的目的。這種精神是有理性原則和合理化精神的,和秦政的專制暴虐是有不同的。

為什麼陳涉和孔子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世家》部分?

周禮其實是具被節制性精神的


總而言之,司馬遷將兩個平民出身的重要人物寫入留給封建諸侯的世家,其實體現了他的靈活變通,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