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一縣,人文薈萃,木塔世界奇塔,國家園林縣城,北方瓷都

在山西省北部,有一個縣非常的神奇,這裡歷史上名人輩出,人文薈萃,俊採星馳;這裡佛教建築文化源遠流長,木塔精湛,堪稱奇蹟;這裡經濟不寬沒有煤礦可挖,但打造了國家級園林縣城,開創了北方瓷都之先河。

山西朔州一縣,人文薈萃,木塔世界奇塔,國家園林縣城,北方瓷都

這個縣就是隸屬於山西朔州的應縣,它山川形勝,地處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南端,東望恆山之險,南扼雁門之要,北連大同煤海,西依朔州電都,宛若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全縣國土面積1708平方公里,轄3鎮9鄉、298個行政村、33萬人。

山西朔州一縣,人文薈萃,木塔世界奇塔,國家園林縣城,北方瓷都

一,一個"龍鳳之鄉、宰相故里“的名人縣

應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應縣境域,戰國時期屬趙國地,秦屬雁門郡轄境,西漢始設縣,直至五代後梁時,晉王李克用於金城縣置應州。此後,歷五代、遼、宋、金、元,金城縣均為應州治。明洪武八年(1375年),金城縣省入應州,隸屬於大同府,清因之。民國元年(1912年),應州改為應縣。

建國初,應縣屬察哈爾省,1952年改屬山西省,先後隸屬於雁北專區、雁北地區,1993年劃歸地級朔州市管轄至今。

應縣歷史上名人輩出,有“龍鳳之鄉、宰相故里”的美譽。特別是五代十國時期,出過後唐莊宗李存勖等六位帝王,出過遼朝著名女政治家蕭太后、宋仁宗的第一任皇后郭皇后等四位皇后,亦出過不少重臣和文人學士。

應縣歷史上的名人有:李克用(唐末節度使、軍閥)、李存勖(唐末五代軍事家,後唐開國皇帝)、李嗣源(後唐第二位皇帝)、李從厚(後唐第三位皇帝)、安重誨(後唐大臣)、蕭綽(遼朝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高汝礪(金朝進士,官至宰相),鮑承先(清初年著名大臣、謀士)等。

山西朔州一縣,人文薈萃,木塔世界奇塔,國家園林縣城,北方瓷都

(蕭太后照片)

二,一個以最高釋迦木塔聞名的旅遊縣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舉世無雙的“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是我國建築史上的座標,也是世界木結構建築的典範,堪稱“天下第一奇塔”,2016年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高木塔,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佛宮寺釋迦塔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和法國埃菲爾鐵塔並稱為世界三大奇塔,塔內秘藏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在木塔內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莊嚴。作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應縣木塔更令人瞠目結舌,不愧為"天下第一奇塔",其整座塔都是純木結構,無釘無鉚,整座塔靠著斗拱連接各層的柱、梁、枋,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鑑於應縣木塔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應縣木塔早已成為人們非常崇敬嚮往的旅遊聖地,來這裡的人特別多,該景區被山西省文明委評為全省文明景區,被譽為"山西省文化旅遊大縣“之稱號。

山西朔州一縣,人文薈萃,木塔世界奇塔,國家園林縣城,北方瓷都

三,一個國家園林縣城的綠色縣

總結應縣創建國家園林縣城的光輝歷程,主要體現在一個"綠”字上,即綠色生態立縣,開創了應縣建設美麗縣城新局面。

應縣縣委、政府一班人認為:應縣要想長足發展,就必須重視綠色生態。也就是要做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縣委、政府一再強調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應縣縣城常住人口10.098萬,建成區總面積12平方公里。對此,應縣委、政府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的共生思路,大抓園林綠化,大力提高縣城綠化水平。創建園林縣城以來,結束了縣城樹木數量少、質量差的歷史,形成了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林、水、城、人和諧交融的宜居環境,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建成區綠化面積達到422.4萬平方米,綠地率達到35.2%,綠化覆蓋率達到39.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2平方米,綠地指標達到國家園林縣城標準。其他們主要做法是:

一是提升道路綠化檔次。建成區共有主次幹道路22條,總里程55.6公里,完成綠化長度53.6公里,道路綠化普及率達到96.4%,道路綠地達標長度48.2公里,道路綠地達標率達到86.8%。迎賓北路、清寧街等8條道路被命名為省級園林道路。

二是加快公園遊園建設。按照親水、便民、增綠、添景的原則,相繼建成了清寧公園、迎賓公園等14個公園、遊園,公園綠地總面積達到112.6萬平方米,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5.6%,在應縣,縣城最大公園是迎賓公園,面積達到400多畝。功能最全是清寧公園,如今已成為市民享受綠色和文化的最佳地方。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全民健身體育公園”。

三是完善居住區綠地建設。居住區綠地以環境優美、舒適便利、設施齊全為建設標準,全縣27個居住小區和66個單位庭院,綠地總面積達到108.6萬平方米,綠化率為97.2%。西苑、惠澤園小區等14個居住區,縣財政局、四中等36個單位被省住建廳命名為省級園林居住區和園林式單位。

四是擴大防護林建設面積。2017年春季,在應縣城區長征路和青寧街外圍栽植楊、柳樹6000珠,擴大防護林面積20萬平方米,縣城防護綠地實施率達到100%。延綿一百華里的龍首山蒼松翠柏、鬱鬱蔥蔥,成為京津風沙源一道天然屏障。植綠興水,開發與保護並行,“兩河四岸”的水體岸線自然化綠達到83%,河道綠化普及率達到86%。

綜合上述應縣的創建,歸根到底就是兩點:一是環境就是民生,二是青山就是美麗。綠色發展大大推進了應縣建設美麗園林縣城的創建,同時也為創建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可以這樣說,應縣沒有強有力的綠色產業支撐,就沒有應縣國家級園林縣城的創建,鑑於應縣在抓綠色生態環境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從而也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2017年10月27日,國家住建部命名應縣為國家園林縣城。

山西朔州一縣,人文薈萃,木塔世界奇塔,國家園林縣城,北方瓷都

四,一個打造"北方瓷都“的創新縣

近年來,應縣圍繞打造中國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這個戰略目標,樂“瓷”不疲上規模,“瓷”之以恆抓升級,奏響了一曲陶瓷業高質量發展的宏大進行曲,使精美的“石頭”在全國乃至世界的舞臺上演了一出業興民富縣強的大劇。

據《應縣縣誌》記載,應縣陶瓷源於遼宋,成於明清,興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盛於當代。特別是2012年以來,應縣縣委、縣政府更是把陶瓷業作為主導產業,集全縣之智,聚全縣之力,以打造全國一流日用陶瓷生產基地為目標,不斷推進傳統陶瓷企業的升級改造,加大新產品的開發,品牌創建和人才培養力度,陶瓷產業整體轉型提速。

經過幾年的滾動發展,應縣陶瓷企業現已發展到20家。其中日用瓷生產企業17家、建築陶瓷生產企業2家、工藝美術瓷生產企業1家,有15家企業為規上企業,佔全縣規上企業的36.6%。20家企業共有30條生產線。日用瓷27條,年生產能力10億件,年產值20億元;建陶2條,年生產能力5600萬平方米,產值19.6億元;工藝瓷1條,年生產能力4000萬件。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達30億元,從業人員2萬人,年銷售近40多億元,實現利稅近2億元,應縣已成為全國規模較大的重要陶瓷產區之一。

與此相映生輝,應縣陶瓷企業生產工藝設備基本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陶瓷產業全部實現機械化,燃料全部使用天然氣。產品種類齊全,主要生產經銷日用瓷、建築瓷、工藝美術瓷三大類50個系列,包括劍骨瓷、鎂質瓷、高白瓷、強化瓷、名人字畫、山水古玩等新型高檔套餐。特別是日用瓷、工藝美術瓷溫潤如玉、晶瑩剔透,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馨,代表著產業發展的高端、前沿。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部分出口歐美、中東亞、東南亞等國家,年出口總量2億件。在市場的開拓中,應縣陶瓷基本做到了因“市”而興,順“市”而為,實行差異化競爭,形成了線上、線下、商超三管齊下,國際國內雙規並重的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完成了由粗放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涅槃蛻變,應縣陶瓷業在國內已由一個“追趕者”一躍而成為“領跑者”。

尤為可喜的是,陶瓷業“井噴式”的發展,讓整個行業發展後勁有力,按“十三五”規劃目標,全縣日用瓷生產線要發展到50條,年產量達20億件。僅今年就有總投資9.84億元的14個陶瓷項目開工建設。

從目前應縣陶瓷發展勢頭來看,一匹國內陶瓷領域殺出的陶瓷"黑馬"己經嶄露頭角,不久的將來應縣將是一個宏偉的"北方瓷都"形象將呈現給世人。

山西朔州一縣,人文薈萃,木塔世界奇塔,國家園林縣城,北方瓷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