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體缺損的病因、影響及修復治療原則

病因及其影響

1.牙體缺損的病因:齲病、牙外傷 、磨損 、楔狀缺損 、酸蝕症 、發育畸形。

2.牙體缺損的影響:牙本質敏感 、牙髓症狀 、牙周症狀 、咬合症狀 、其他不良影響 。

(一)正確地恢復形態與功能

1.軸面形態:有一定的凸度,鄰面接觸點接近切緣和頰面。

2.鄰接關係:鄰接點—鄰接面,防止嵌塞,維持牙弓,分散咀嚼力。

3.外展隙和鄰間隙。

4.咬合關係:尖窩相對,溝嵴相合。穩定而協調的咬合關係;非正中關係亦協調;咬合力的方向應接近牙的長軸方向,與牙周支持能力相協調;咬合功能恢復的程度應與牙周條件相適應。

5.美學要求。

(二)牙體預備過程中注意保護軟硬組織健康

1.去除病變組織。

2.防止損傷鄰牙。

3.保護軟組織。

4.保護牙髓:防止溫度過高;避免化學性損害;防止細菌感染。

5.牙體預備過程中注意保護軟硬組織健康。

6.適當磨除牙體組織。

7.牙體預備儘量一次完成。

8.暫時冠保護。

(三)修復體齦邊緣設計

1.齦上肩臺。

2.齦下肩臺。

3.平齦肩臺。

生物學寬度:一般要求齦邊緣距齦溝底至少0.5mm。

(四)抗修復體應合乎力形與固位形要求

1.抗力形。

2.固位形。

固位原理:約束力,摩擦力,粘結力(各軸面越平行越好 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