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拙见

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从全球范围来看,它关注创新与创造、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是基于我国素质教育基础上的强化与转型。

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应对未来复杂的、不确定性情境,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要更好地优化学校核心素养的培育,重要的途径在于推动现代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全面化建设,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快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加快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课程育人的关键内涵。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核心精神在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与“立德树人”这四个字联系在一起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刻回答了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目标,通过课程改革,真正实现由学科知识导向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转变,关注人的发展、能力培养、关注生命教育。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个人认为应该包含两方面的素养,即学科素养与能力素养。学科素养基于素质教育改革中的先进成果,继续保持和发扬,而能力素养,则需要多方调研、考查、数据分析、总结提炼针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指标,经科学规划,反复实验。在学科教学中通过教学策略的改变,推动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涉及多方协同合作、共同参与,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进行系统化的设计与推进,在目前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下,可以从三方面逐步推动开展。

一、在课程育人方面,必须明确核心素养指标和学科素养内涵的统一,教育一线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实施,教师的本职就是贯彻和实施,因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设计应该与学科教学相联系,具体到每一课都有具体的核心素养指标,这就要求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者,在前期就能够有针对性的确定课程目标、遴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教师才能据此进行课程设计、实施、教学进程检测。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要注重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整体的衔接和贯通,各学段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体系、实施方式、课程文化、评价的要即有一致性,又有阶段性差异,体现层次性。

二、核心素养发展需要相关主体协同合作。它不是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教学任务。而是在一个大的社会循环体中相互关联、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用人企业等都是核心素养教育的主体。关注学生的社会活动参与,关注在社会活动中的获得体验与能力提升。因此多方相关主体的协作程度,关系到核心素养落实的效果和落地的具体进度。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进一步在学生参与活动的多个层面,坚持协同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尤其是教育观念、教学与学习理念上的统一尤为重要。

三、强化价值观教育,家国情怀的培养。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旨归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在中小学,要加大对核心素养的理念与价值的宣传,更好地促进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学习理念的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关乎深化课程改革践行与逻辑。教学从“学科知识导向”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教师加深对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将核心素养置于关键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