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被饿死,新君幼年继位,赵国为啥依然是“东方最强国”?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因“沙丘宫变”而死,赵惠文王即位初期,由公子成、李兑掌理赵国大权。

公子成不久之后去世,由李兑独揽大权。李兑执政期间,承赵武灵王时期的强盛余威,保持了赵国强国的地位。

赵惠文王亲政后,任用乐毅为相,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赵奢、乐乘为将。在这些著名将相的合作之下,赵惠文王时期的赵国,以强国的姿态,展开了与列国的交往与战争。

李兑专权,促成了五国联兵“合纵伐秦”

李兑史称“奉阳君”,活跃时期在赵武灵王末年与赵惠文王初年。他饿死赵国主父的行为被时人唾骂,但他在此后顺利掌权,成为“沙丘宫变”的重大获利者。

一代雄主被饿死,新君幼年继位,赵国为啥依然是“东方最强国”?

赵武灵王剧照

李兑执政,对赵国外交、军事方面的影响很大。赵惠文王六年,齐湣王准备伐宋,遭到秦国反对,齐国转而拉拢赵国,并答应将宋国的阴地赠送给李兑,希望李兑能够支持齐国的行动。

李兑贪图此一好处,支持齐国出兵攻宋。齐国迅速地取得了一些胜利,然而局势诡谲多变,魏国企图联合秦国攻齐,甚至也派人联络赵国一同伐齐。

李兑为了自身利益,大力反对赵国攻齐,并对齐湣王透露:攻齐之事,是由燕国使者苏秦联络而成的。

为了感谢李兑的情报,齐国派使者到赵,许诺再将蒙地送给他。

赵惠文王七年,苏秦再度受燕昭王委派出访齐国,秘密地从事间谍的工作。燕国希望他能够阻止齐国进攻燕国,最好还能挑拨赵齐关系,让燕国有机会与赵国联手伐齐。

苏秦顺利取得齐湣王的信任,与亲秦派大臣定下了反赵盟约。

赵惠文王十年,苏秦以齐国使者的身份入赵,取消齐国将蒙地送给李兑的承诺,以离间齐、赵关系,结果被李兑拘留。苏秦写信向燕昭王求救,才获得释放。

次年,赵魏联兵攻宋,秦国乘机出兵伐赵。秦相魏冉亲自赴齐,约定秦为西帝、齐为东帝,联合韩、魏、燕三国,一同攻打赵国。

赵国局势危殆,但幸好此时燕国国策仍以“防齐”为优先。燕国担心赵国被瓜分,反而增加齐国的力量对燕不利,故派遣苏秦到齐国,游说齐湣王“伐赵不如伐宋之利”,劝齐王放弃称帝,以此联络各国反对独自称帝的秦国,齐国再乘机伐宋。

苏秦的反秦行动,获得了李兑的支持。齐、赵两国会于阿,约好联兵攻秦,迫其去除帝号。

一代雄主被饿死,新君幼年继位,赵国为啥依然是“东方最强国”?

燕昭王剧照

燕昭王为了疲敝齐国,再次派遣苏秦游说魏、齐、赵等国,约定由李兑出面组织联军伐秦,促成了楚国以外的东方五国联兵伐秦,算是一次“合纵伐秦”的例子。

五国正式出兵。迫于联军的压力,秦昭王废除己身帝号,将部分领土归还给魏国与赵国。

秦国暂时屈服,五国联军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他们的内部开始产生分歧,对于是否持续攻秦,五国之间互相观望,不愿带头继续迈进。

此时,齐国突然自行出兵攻击宋国,引发其他国家不满,五国联军随之瓦解。可见,此“合纵攻秦”,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齐国攻宋的行为,直接影响到赵国的利益,齐、赵两国因而交恶。主张对齐亲善的李兑,也因内外交困而遭受打击、忧郁而终。

赵惠文王执政后,赵国一跃成为“东方最强国”

赵惠文王在即位的第十四年开始亲政,他的外交方向,从之前的“联齐”转为“伐齐”。有此转变的原因,是因为齐国攻灭宋国,对赵国构成了威胁,对韩国、魏国亦然。

秦国自然也感受到了一些压力,因此发起合纵破齐。多国联军伐齐的行动,遂开始秘密地计划与部署了。

一代雄主被饿死,新君幼年继位,赵国为啥依然是“东方最强国”?

赵惠文王剧照

秦国为了实现目标,以“瓜分齐地”为饵,推举赵国主其事,并由赵国拉拢燕国合作。

赵惠文王亲政后的首个外交行动,便是与秦昭王在中阳相会,讨论联合攻齐事宜。次年,燕昭王也与赵惠文王会面,提到联合之事。

秦、赵、燕三国联盟,自此成形;加上秦国对韩国、魏国外交成功,秦、赵、燕、韩、魏五国正式组成伐齐联军。

燕国以乐毅为上将军,赵国又将相国印绶授予他——“燕赵共相,二国共一”。秦国也赞成此举。乐毅遂率领五国联军伐齐,获得大胜。

五国联军节节获胜时,暗中策划攻齐之事的苏秦,仍留在齐国;联军攻齐的行动,使苏秦之阴谋败露。

苏秦为了己身的安全,写了一封信给赵惠文王,希望让赵王认清:赵国最大的威胁,是秦国而非齐国,赵军应该停止攻齐。

赵国受了此信的影响,宣布暂停攻齐。但是,苏秦最后仍因暗中策划攻齐的阴谋曝光,被齐国处死。

一代雄主被饿死,新君幼年继位,赵国为啥依然是“东方最强国”?

苏秦剧照

“五国攻齐”是战国史上的大事之一,也对赵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战让赵国获得济西之地,削弱了齐国对自己的威胁。赵国一跃成为“东方最强国”。

然而,齐国衰弱,也有对赵国不利之处:东方少了一个可与秦国抗衡的大国。此后,秦国对六国的进攻,变得更加无所顾忌。

秦赵“渑池之会”后的和平关系,难以维持长久

赵国地位增强后,发生了著名的“完璧归赵”事件;之后,秦昭王又邀请赵惠文王在渑池会面。

当时赵王一度担心前往渑池会有危险,但蔺相如与廉颇皆认为,若不接受邀请则有辱国威,因此说服赵王前往。

蔺相如在渑池会场上,与秦人机智交锋,守护了赵国的名望;廉颇则率军在国内戒备,并与赵王约定,若他未能在正常时间内归来,即由太子继位,断绝秦国的野心。

在赵国内外充分的准备下,秦国无法在渑池会谈期间占得便宜;也正因如此,秦国深刻地感觉到:赵国是不可欺压、轻视的。

试想,在此过程中,若赵国军事衰弱,谈判人员又表现不佳,有可能会导致秦国得寸进尺,甚至发动军事攻击。然而,秦国却不敢如此。

可见,赵国的军事实力与外交手段得宜,是让秦国不愿草率对赵国用兵的重要原因之一。

渑池会面结束后,秦、赵两国保持了“言和”的状态,但此状态,仍未能长久维持。

一代雄主被饿死,新君幼年继位,赵国为啥依然是“东方最强国”?

白起剧照

在秦、赵“言和”时期,赵国对其他国家进行了扩张,秦国也不加干涉。但是赵惠文王二十六年,赵、魏两国联合对韩进攻,秦国却因利益考量,决定不再回避。

秦国与赵国发生了直接冲突:秦国白起在华阳大败赵、魏联军。秦国趁势围攻魏都大梁,赵与燕出兵救魏,魏献南阳与秦求和。

这些战例,足以充分证明:赵、秦两国之间的和平关系,是难以长久维持的。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两国仍难以避免一战。

“阏与之战”,使秦国东进的计划受挫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赵国派遣公子入秦为质,提出用焦、黎、牛狐交换被秦国攻占的蔺、离石、祁。

秦国依约交换了上述三地,然而,赵国却拒绝履行原先的承诺;秦国大怒,遂进攻赵国的险要之地——阏与。

对于是否要派军救援阏与,赵国分为两派。

廉颇与乐乘等人认为,该地道远险狭,施以救援颇有难度;而赵奢却认为,正是因为该地道远险狭,就好比“两只老鼠在穴中相斗”,勇猛者将能获胜,所以赵军仍有胜算。最终,赵惠文王采纳了赵奢的主张,命其率军援救阏与。

赵奢率军离开邯郸后,出人意料地下令原地驻扎,等了近一个月,让秦军以为赵军不敢前往阏与救援;赵奢甚至在秦国派遣间谍侦查时,假装自己对阏与的战争威胁一概不知,让秦军对援兵放松了戒备。

赵奢见秦军已有松懈,便下令急行军,两天一夜后就抵达阏与前线。这速度,比获知赵军最新动向后、才急速向阏与前进的秦军还要快。

一代雄主被饿死,新君幼年继位,赵国为啥依然是“东方最强国”?

赵奢剧照

赵奢一边严阵以待,一边分军占领北山;秦军为了争夺这个有利的制高点,向北山猛攻,但都被赵军击退;赵奢再进一步对秦军进攻,大破秦军于山下,解除了阏与的危机。

“阏与之战”后,秦军再度发兵攻打几地,却被廉颇击败。

赵奢、廉颇连续击败秦军,让秦国进攻东方的计划连续遭受挫折。“强秦不敢窥兵井陉”和“常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皆充分说明了当时赵国的强盛。

结语

奉阳君李兑专权时期,由于齐国对李兑示好,赵国与齐国关系良好;但在李兑死后,赵国由于不满齐国灭宋,遂与多国共组联军伐齐,让齐国国力大衰,赵国取而代之成为东方最强国,也成为秦国最具威胁性的对手。

从此以后,秦、赵两国的外交与军事斗争也增加许多。然而,当时赵国军力强盛,让秦国不能轻易东进。

因此可以说,从赵武灵王改革,到赵惠文王末年,是赵国历史上最强大、兴盛的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