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米友仁《靜聽松風》珍品大作

米友仁(1074-1153),一名尹仁,字符暉,小名寅哥、鰲兒,晚號懶拙老人,祖籍山西太原,遷襄陽(今屬湖北),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系米芾長子,世稱“小米”。書法繪畫皆承家學,故世稱“大小米”。早年以書畫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應選入掌書學,南渡後備受高宗優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高宗趙構曾命他鑑定法書。工書法,自有一種風格。他和其父米芾,均為收藏家、鑑賞家。其山水畫脫盡古人窠臼,發展了米芾技法,自成一家法。所作用水墨橫點,連點成片,雖草草而成卻不失天真,每畫自題曰“墨戲”。其運用“落茄皴”(即“米點皴”)加渲染之表現方法抒寫山川自然之情,世稱“米家山水”,對後來“文人畫”影響相當大。

作品欣賞


宋 米友仁《靜聽松風》珍品大作


南宋 米友仁 《靜聽松風》

紙本 墨筆

長:126cm,寬63.5cm

宋人米友仁筆下《靜聽松風圖》的意景。一位衣襟敞開、姿態隨意的高士坐臥於虯曲的古松之間。他看見那山澗旁古松如蛟龍盤桓,坐立的人都默然無語,聽任松濤在耳畔迴旋。遠處高崖的松樹。它們枝幹粗壯,身姿高古。這是宋人對自然的傾慕,他們願意在自然的聲息中僅僅只做一個不起眼的傾聽者。正如藝術史家高居翰所說的“藝術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觸到了自然,以驚歎而敬畏的心情來回應自然。”在《靜聽松風圖》中,他們都被一種自然的秩序所統領,透過他們專注的神情,彷彿我們也能聽見松聲陣陣,間雜著不遠處山澗中的溪流水聲。這是自然的感召力,也是畫家的功力,在細密的線條和遒勁的筆力中,在佔據畫面巨大篇幅的樹形中,我們體會到松樹下的靜謐,也跟隨著風和光影的流動。某一瞬時的停格帶著川流不息的風聲,它綿延不絕,經千年而不衰,這便是藝術的魅力,也便是藝術家帶著讚歎和敬畏之心的回應。

宋 米友仁《靜聽松風》珍品大作


馬和之識 靜聽松風圖·局部二

根據畫面的溫潤靜謐、沖和典雅之氣。松清、風高、山遠,都令其陶醉,拂塵墜地都不能知,想是在思接千載吧!上有“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的文傳傳承,下有“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的千古感慨。


宋 米友仁《靜聽松風》珍品大作


松年 識 靜聽松風圖·局部三

在畫中尋找古代文人的生活,我們會發現一群趨於平淡的人:他們可能名系公卿或抗辭直疏,不過他們更為關注的還是自性的存在,於是他們在閒適中放逐自己,從一種單純而又天真的生活方式中領悟自性,常常在遊山玩水中了卻塵勞,所作所為皆顯示著風雅作畫被文人們視為詩文之外的餘事,如果說元代以後的文人作畫已將“意氣”的抒發作為繪畫的主旨而較少考慮“形似”的話,那麼宋代的畫院畫家則注重將嚴謹的寫實技巧同富有詩情的文人趣味相結合。在許多宋人的作品中,無論是立軸、手卷, 還是扇面,描繪了當時文人們的生活狀態,或閒居野處,或溪山隱樂,皆表現出文人生命自性的存在。這些畫作與他們筆下的詩詞、尺牘、序跋、日記、散記等一樣,是心思筆隨的生活和心靈的記錄,通過它們則可以想見當時文人們完整的圖像。宋人院畫其實也是文人畫的別體,無論從其“畫學”的選 舉和習藝的內容來看,還是從其作品中流露出的詩意而論,文化與文學修養佔有相當的分量。許多宋人院畫作品中含有文人 的趣味與性質,尤其在南宋,畫院的創作更為自由,風格也呈 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在畫作的左下方有御印---古希天子,已此證明是清代乾隆皇帝珍愛有加的珍品,這正是古代國畫的文化意義與內涵價值所在。《靜聽松風圖》無論作為山水畫,還是人物畫,都稱得上是宋代的精品力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