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找更貴更好的教育嗎?我指給你看

王老師學的是電視,搞的是文字,做時尚媒體記者和做媽媽都已超過12年,這裡有權威育兒知識的發佈,也有自己當媽經驗的分享。

再貴的教育也比不上父母的示範。家長的表率作用有多強大?心理專家說,看的家庭越多,接觸的案例越多,越發現什麼樣的家長帶出什麼樣的孩子,可惜家長總是想讓孩子改,自己不改。

以“公共場合的熊孩子”這個讓人煩不勝煩的群體舉例。帶孩子外出的父母,如果可以做到“不引人注意、不給人添麻煩”,那真是高級文明,你的行為一定會影響到你的娃,熊孩子?那絕對是別人家的孩子!

還在找更貴更好的教育嗎?我指給你看

我在餐廳裡見過這樣的媽媽。抱著兩歲多的孩子進來,“老闆,來一個寶寶椅!”叮了哐啷坐下了。“老闆有兒童餐具嗎?”叮了哐啷拿過來了。“你這空調關小點兒,我們家孩子不能著涼。”開始點菜了。“豆腐能少鹽嗎?我們家孩子不能吃鹹。”每一句話都是提要求,都是嗓門兒奇大,都關乎“我們家孩子”。全餐廳的人都知道,她有一個孩子,她大駕光臨了。

我理解一個女人獨自帶孩子出門的辛苦不便,我也是過來人。但試著精簡你的要求,放低你的音量,或許你也能省一點力氣。

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犯錯、哭鬧、失控,他需要一個平和又堅持原則的看護者幫他平靜下來,絕不是聲音比他更大、態度比他更激烈的“大小孩”。

我見過一個年輕的媽媽“管教”四五歲的兒子。男孩一直哭,肆無忌憚的花腔,媽媽一邊吼她,一邊拖著他的雙手往前走,男孩踉踉蹌蹌跟著,眼看就要摔了,媽媽頭不回、吼不停,寒冬裡拖出好遠,最後孩子連哭帶咳,站在馬路邊吐了。從我旁觀者的角度,不知道男孩做錯了什麼,道理在哪裡,只看到一個大人以身高、體力的優勢“制服”了他。這位媽媽在公共場合表現失控,得分並不比兒子更高。

我還見過帶著已經十幾歲的大孩子在醫院看病,候診時還在跟孩子玩兒“你打我一下,我再打你一下”的“遊戲”,然後狂笑不止的無聊爸爸。不光孩子需要學習在公共場合安靜有禮,連他也需要回爐。

還在找更貴更好的教育嗎?我指給你看

舉幾個親眼所見的例子,就是想跟大家說,教育有兩個不可或缺的部分:經歷和體驗。我們想培養孩子什麼品格,先用自己的行動讓他體會、感受到這種品格。他有和爸媽一起在公共場合安靜有禮的經歷,體驗到當中的自得其樂、被人尊重,習慣成自然,才會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