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人民政协0001号建议案诞生记

1945年12月30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上海爱麦虞限路中国科学社正式宣告成立。

从此,中国民主促进会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并发挥重要作用。

为庆祝民进成立75周年,“上海民进”微信公众号继续推出“记忆”栏目,让我们一起学习民进的辉煌会史,继承和弘扬民进优良传统,积极履职,为促进民进事业发展而共同奋斗!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人民政协0001号建议案是如何产生的。

2019年11月7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闭幕会上宣布了《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关于表彰全国政协成立70年来有影响力重要提案的决定》。这次评选表彰是全国政协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受到表彰的100件提案是从全国政协成立70年来收到的14万余件提案评选出来的。

其中,《请政府明定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以代替10月10日的旧国庆日的建议案》位列名单第一号(案号0001号),亦即人民政协历史上的第一件建议案,提案者为民进主要创始人和首任中央主席,著名教育家、新中国首位教育部部长马叙伦。

下面,让我们跟随马叙伦的孙女、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马今的讲述,一起回顾该建议案的提出和那段激情燃烧的壮阔岁月。

记忆︱人民政协0001号建议案诞生记

《沈阳晚报》专版报道

筹备新政协

民主人士从香港启程“北上”

对于祖父当年的建议案此次获评表彰一事,马今说她得知消息后感到非常自豪,但同时也觉得这件事有其必然性——该案的提出非一朝之功,也不是一己之力,而是凝结了祖父和当年众多志士仁人的赤诚初心。

从“北上”说起吧。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口号一经发布,迅速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普遍而热烈的响应。马今说:“听到这个消息,祖父撰文欢呼‘太阳就要出来了’。”

为筹备新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大批民主人士陆续启程奔赴解放区,这一过程被称为“民主人士和社会贤达秘密北上”(简称“北上”)。这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新中国的成立而言,均系意义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

据《潘汉年传》等资料记载,这场“北上”从1948年秋开始,历时一年,由中共中央直接部署、周恩来亲自指挥,中共中央华南局和香港工委具体负责,共组织护送20多批、350多位民主人士秘密赶赴解放区,其中,以转经香港接送至东北解放区为“北上”重点。到达东北后,他们在沈阳、丹东、大连、抚顺、吉林、长春、哈尔滨等地开展活动,实地了解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区建设情况。

于沈会合

分批抵达,入住沈阳铁路宾馆

第一批“北上”的沈钧儒、章伯钧、谭平山、蔡廷锴等人,于1948年9月12日晚登上“波尔塔瓦号”轮船,13日启航离港,9月27日抵达朝鲜罗津港登陆,乘火车于9月29日抵达哈尔滨。12月19日赴沈,入住沈阳铁路宾馆(原大和旅馆,现辽宁宾馆)。

马叙伦是第二批“北上”的,与他同行的还有郭沫若、许广平母子、陈其尤、翦伯赞、冯裕芳、侯外庐、许宝驹、沈志远、曹孟君、丘哲、宦乡、连贯等人。他们1948年11月23日深夜乘坐华中轮离港,12月4日在大连与安东(今丹东)之间的大王家岛登陆,从安东乘火车于12月6日抵沈,入住沈阳铁路宾馆。时年19岁的周海婴出发前买了一架“禄来”相机和20卷胶卷,这也使得他之后得以为大家拍摄许多照片,70年后,这些照片都成为了记录“北上”的珍贵史料。

记忆︱人民政协0001号建议案诞生记

在华中轮上的部分民主人士留影,左一为马叙伦

记忆︱人民政协0001号建议案诞生记

第二批“北上”民主人士在大王家岛登陆,左二为马叙伦

第三批“北上”的李济深、茅盾夫妇、朱蕴山、章乃器、彭泽民、邓初民、施复亮、梅龚彬、洪深、孙起孟、吴茂荪、李民欣等,于1948年12月26日乘“阿尔丹号”离港,1949年1月7日抵达大连登陆,1月10日入住沈阳铁路宾馆。

截至1949年1月,这三批由香港出发的民主人士在沈顺利会合。一时,沈阳铁路宾馆成了“北上”民主人士的聚集地。

今时再述这段“北上”经历只是寻常的几行字,可当年的凶险与艰辛确难以想象。离开香港百般不易,一是其他政治势力的监控、威胁或“争取”,二是对自身而言要有“很多放弃”,小为家业房产,大至生离死别。李济深的妻子身患重病,不能随行,他同时又是各方政治势力高度关注的焦点,两个儿子当时也被国民党软禁,但即便如此,李济深最终还是选择了国家大义。

马今说,祖父此前曾指示二伯父马克强利用在国民政府财政部供职的便利,截下一批未运到台湾的钱币上交;后又指示将分散在美国、缅甸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其他子女召回。因此,后来马今的父亲马龙章和小姑马珮也都参加了“北上”。可以说,每位“北上”人士的身后都是一段悲壮英勇的故事,这些故事远去在岁月里,却深沉铸入新中国的光辉历史。

在沈期间

看到“充满希望的新社会”

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表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1月14日,又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实现国内和平的八项条件。1949年1月22日,在沈阳的34位与在李家庄的21位共55位民主人士联合发表了《我们对时局的意见》的声明,主要内容是拥护毛泽东提出的实现和平的八项条件,表示将革命进行到底。随即,《东北日报》等报刊刊发声明。

1949年1月26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以及东北各界人民代表,在沈举行盛大的欢迎会,热烈欢迎为参加新政协会议而先后到达东北解放区的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无党派的民主人士。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致欢迎词。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等20人在会上发表演说,郭沫若和马叙伦还有感赋诗。

记忆︱人民政协0001号建议案诞生记

民主人士到沈后下榻在沈阳铁路宾馆

民主人士在沈期间,在沈阳铁路宾馆开展了丰富的文体活动,举行了迎接1949年春节联欢会,观看宾馆前广场上市民的文艺表演等。东北局还在宾馆组织报告、通报及座谈会,让民主人士清楚了解解放战场的形势,切身感到参加新政协的光荣感和迫切性。

记忆︱人民政协0001号建议案诞生记

1949年初,马叙伦在沈阳铁路宾馆时周海婴为他拍摄的照片

其间,民主人士还参观走访了其他场所,应邀参加社会活动。马叙伦、郭沫若、侯外庐等人还常光顾沈阳的文物店。许广平及周海婴在东北书店(马路湾新华书店现址)等处看到许多鲁迅先生的著作,他们受邀去鲁艺参加活动,并将东北书局支付的稿费折换成的五根金条全部捐赠给鲁艺。

这些民主人士虽然在沈停留时间不长,但通过参观解放区、深入农村等地的直观感受,让他们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新社会,欣欣向荣的场面使得他们对未来和新中国更怀信心。

新中国成立

“得宿”二字饱含深情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14日,林伯渠受党中央委托,专程到沈阳迎接民主人士进北平。2月23日,李济深、沈钧儒等三十余位民主人士在林伯渠、高崇民、田汉三人陪同下,登上专列“天津解放号”离开沈阳,2月25日抵达北平。

记忆︱人民政协0001号建议案诞生记

周恩来委托林伯渠带给马叙伦、许广平的信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迁到北平,并进行了著名的“西苑机场阅兵”。其间,中共中央领导人与民主人士亲切会面,马叙伦、沈钧儒、李济深、郭沫若、黄炎培等均有参加。此次阅兵是中国共产党人定都北京的奠基礼,是开国典礼的重要序曲。

6月11日,新政协筹备会预备会议召开。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马叙伦担任第六组组长,负责草拟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和纪年方案,此后组织开展广泛的征集、讨论等工作。于1949年9月21日到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作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国旗、国歌、纪年四个重要决议。其中,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的提议也是由马叙伦提出。

记忆︱人民政协0001号建议案诞生记

马叙伦在一届政协国旗、国徽、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会议上讨论

1949年10月1日,马叙伦随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马叙伦感到无限幸福,热泪盈眶。其后,他以“得宿”二字抒怀,以寓其颠沛流离、为正义流血战斗大半生后终得归宿。

建议案提出

马老生病,委托许广平代提

因为有这样的“一路走来”和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才有了充满感情的0001号建议案。

1949年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当时马叙伦生病在家休息,但已经亲笔写好了关于新中国国庆日的建议案,并委托许广平向会议提出。

会上,许广平委员发言:“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

林伯渠委员也发言附议,要求讨论决定。

毛泽东主席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提议,由政府决定。”

当天会议一致决议,通过《请政府明定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旧国庆日》的建议案。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宣告:“自一九五零年起,即以每年的十月一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

记忆︱人民政协0001号建议案诞生记

马叙伦的0001号建议案手迹

记忆︱人民政协0001号建议案诞生记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

值得一提的是,位列此次受表彰100件提案的《请以大会名义急电联合国否认国民党反动政府代表案》是人民政协历史上的第一件提案,由郭沫若、李济深等60人联名提出,马叙伦也名列其中。

家风代代传

承继他的血统是荣誉 承继他的事业是责任

马今说,祖父的这个0001号建议案所代表的是一组群像,是一段岁月,以10月1日替代旧国庆日也不是简单的日期更迭,它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创。其中,民主人士毫不迟疑、毫无保留的“北上”为新中国成立贡献了力量,他们爱国、爱民、追求民主,这是他们共同的初心,马今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我心里,‘北上’的民主人士就是他们那个年代的英雄,是和中共一起开创新时代的先锋,再忆他们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不忘来时路’。”

记忆︱人民政协0001号建议案诞生记

上世纪50年代马家合影,前排中为马叙伦,三排右二为马今父亲马龙章,二排左二为马今小姑马珮

记忆︱人民政协0001号建议案诞生记

马今

马今是马叙伦最小的孙女,1970年马叙伦去世时,马今只有3岁。她对于祖父的了解和敬仰是伴随年龄渐渐增长的,最初是家里的一张张照片、一本本诗集、一行行书法,后来是亲身参与各种与祖父相关的纪念会等活动,比如,1985年4月27日,马今随父母赴京参加“马叙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再比如,今年接受全国政协的邀请,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

了解体会得越多,感悟思考得越多。在对祖父愈发尊敬之外,更倍觉使命与动力,“承继他的血统是荣誉,承继他的事业是责任”,马今说,祖父学识渊博、一生高亮,并对家人严于要求,家风质简,这一切她已烙印心间,时刻谨记且不断励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上,在为人民服务的时时刻刻。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马今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们没有忘记那些远去的时代先锋,当她作为后代的一员,举着先辈的荣誉牌,乘坐礼宾车行过天安门广场时,无数群众向他们挥手欢呼,“那是山呼海啸的激情,那是盛世中华的绽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