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忠臣潘仁美為何被刻畫成通敵賣國、殘害忠良的奸臣?

在民間流傳的小說中,潘仁美是大家都廣為熟知一個大奸臣,可以說是十惡不赦。相信很多人對潘仁美的印象是公報私仇,致使楊繼業撞死在李陵碑前,還暗中殺害楊七郎和楊三郎。導致潘姓族人遭人追殺,還被楊家列為“永遠仇人”,世代不通婚。

千古奇冤——忠臣潘仁美為何被刻畫成通敵賣國、殘害忠良的奸臣?

但是我們知道,潘仁美是小說、評書、戲曲中的人物,諸如《楊家將》《潘楊訟》《佘賽花》等等作品中都有出現,而實際的歷史上,他的原型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文學形象潘仁美的歷史原型——潘美。

千古奇冤——忠臣潘仁美為何被刻畫成通敵賣國、殘害忠良的奸臣?

歷史上真正的潘美,和潘仁美相比,少了一個仁字,行事作風卻多了很多仁義。在《宋史》等正史中,對潘美的評價還很高。

千古奇冤——忠臣潘仁美為何被刻畫成通敵賣國、殘害忠良的奸臣?

潘美,字仲詢,河北大名人,出生於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卒於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是潘姓始祖季孫公的第69世孫。潘美是將門之後,在後周朝廷任官客省使。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潘美隨他南征北戰,屢立大功,累官至同平章事,死後被追封為鄭王,配享太宗廟庭。

陷害忠良的真相

讓潘仁美被後世口誅筆伐的,主要是他陷害了楊家將的老令公楊業。

千古奇冤——忠臣潘仁美為何被刻畫成通敵賣國、殘害忠良的奸臣?

楊業

小說中描寫的活靈活現,說是因為潘仁美和楊業不和,嫉妒楊業,公報私仇,最後導致楊業撞死在李陵碑前。還暗中殺害了楊七郎和楊三郎。

千古奇冤——忠臣潘仁美為何被刻畫成通敵賣國、殘害忠良的奸臣?

但根據《宋史》記載,事情的真相其實是這樣的。導致楊業之死的罪魁禍首,其實是監軍王侁(shēn)。

千古奇冤——忠臣潘仁美為何被刻畫成通敵賣國、殘害忠良的奸臣?

公元982年,遼主耶律賢死後,即位的遼聖宗耶律隆緒才12歲,由他的母親蕭太后執政。有人向宋太宗建議,認為遼國幼主即位,朝政不穩,可趁機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太宗接受建議後,於雍熙三年(986年)命潘美、曹彬、田重進分別率大軍北伐,並派楊業做潘美的副將。
當時潘美率領的西路軍只有幾萬人,而且還要護送百姓們撤離,而當時遼軍主力卻有十幾萬人。楊業提出為避其鋒芒,採用調虎離山的方案。可是,監軍王侁反對楊業的意見,而且,王侁對楊業嘲諷到:“楊將軍不是號稱楊無敵嗎,怎麼在敵人面前卻畏縮不前了,是不是另有打算呀?”
我們都知道楊業是北漢降將。而且北漢滅亡前與遼國關係好。這句話幾乎是在汙衊楊業的忠心。楊業不得已含淚出戰以示清白,潘美當時還是比較愛惜楊業,認為他是難得將才。但是王侁從中作梗,潘美只好默許。
出兵前,楊業與王侁、潘美約定,請他們在陳家谷口安置伏兵接應。王詵等在陳家谷口設置了伏兵,但是一直到中午沒見到楊業,以為楊業打了勝仗乘勝追擊去了,王侁害怕楊業搶了頭功,於是帶著兵撤了。而這個時候的楊業,正與遼軍作戰,死傷大半,本以為能夠有人接應,結果到了陳家谷口發現,一個人都沒有,楊業雖然勇猛,但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楊業被俘後嘆息:“朝廷待我甚厚,本當討敵安邊,以報國家,不料被奸臣所逼,致使王師敗績,我還有什麼臉面活著。”在遼營絕食三天而死。


按照宋史的說法,潘美當時與楊業的立場相近,只是沒有力爭,王侁離開防地時,潘美曾予以制止。似乎潘美在其中責任不大,從戰後的處分來看也是如此。潘美僅受降職處分,而兩個監軍皆被撤職發配。
作為一個文學形象,潘美其實是被後人的小說給害了。
為什麼王侁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潘美卻阻攔不了?因為王詵是監軍。監軍是皇帝用來挾制和監督在外將領的官職,有權利處死有不軌舉動的將軍。監軍王侁的挾制作用,不僅僅是對楊業,同時也是對潘美,所以潘美對王侁的要求,無能為力。
而後世關於潘美的傳說中,最早是出於一本無名氏撰寫的《楊家將演義》中,潘美變成了潘仁美,被刻畫成了一個通敵賣國,殘害忠良,十惡不赦的大奸臣。在此之後,潘美的形象越來越被醜化,最後在小說中,讓潘美死在了開封府尹寇準的刀下,這也是不符合歷史的。中國歷史就是有這樣有趣的發展現象。很多改編的戲曲、小說流傳甚廣。會在流傳一段時間後,改變後世對於歷史的認知。明明虛構的事情和人物,卻被誤解為真實的。《楊家將》就是真實的例子。

千古奇冤——忠臣潘仁美為何被刻畫成通敵賣國、殘害忠良的奸臣?

因此,我們在對後世小說津津樂道的同時,也要注意其中作者對於某個歷史人物的刻意曲解,才能還原歷史中人物的真實面目。

如果大家喜歡本文,還可以分享、收藏、點贊、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