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背千古罵名的一代忠臣“潘仁美”

身背千古罵名的一代忠臣“潘仁美”

受歷史小說《楊家將演義》的影響,千百年來,在人們的心目中,潘仁美是個用心險惡、陷害忠良、罪大惡極的奸臣。

潘仁美的形象映射的是北宋名將潘美,與歷史中的潘美本人形象大相徑庭,把潘美當做奸臣,是極為不公正的。

從潘美的經歷來說,平心而論,他一生的戰功要比楊家將的主人公楊業大得多,他是大宋朝的一個大忠臣。

潘美(925—991),河北大名人,風流倜儻,是當時出了名的美男子,年輕之時,當過典謁(掌管賓客請見的傳達和接待事務)。潘美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曾對朋友王密說:“漢代(指五代時期的後漢)將終,兇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時立功名、取富貴,碌碌與萬物共盡,可羞也。”

950年,周太祖郭威建立後周。郭威沒有兒子,收柴皇后的侄子柴榮為子。柴榮任開封府尹之時,潘美和趙匡胤同在他的手下做事,二人關係非常好。954年,周世宗柴榮即位後,補任潘美為供奉官(皇帝身邊的武官侍從)。高平之戰,潘美因為戰功遷為西上閣門副使。後出任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監軍,改任引進使,管理西部戰事,深得周世宗器重。

959年,周世宗病逝後,軍權落在大將趙匡胤手裡。960年,發生“陳橋兵變”,趙匡胤當了皇帝,對潘美委以重任。

大宋建立之後,天下並不太平。陝州主帥袁彥擁兵自重,信任奸佞小人,濫殺無辜,民憤很大,趙匡胤擔心他叛亂,就派遣潘美去擔任監軍,伺機殺掉他。潘美單騎到達陝州,向袁彥等人曉以大義,陳述利害,勸他恪守臣職。袁彥被潘美的誠意打動,就跟著潘美到了京城,以示效忠。趙匡胤非常高興地說:“潘美不殺袁彥,就讓他來覲見,正合我的心意啊。”

960年九月,郭威的外甥李重進高舉“驅逐趙賊,回覆周室”的旗號在揚州叛亂,宋太祖趙匡胤命大將石守信為招討使、潘美為行營都監,率部親征。叛亂平定後,潘美被任命為揚州巡檢,以行使鎮撫之事,後又因功任秦州團練使。沒過多久,湖南將領汪端反叛被平定後,人心不穩,趙匡胤又任命潘美為潭州防禦使。

南漢高祖劉魫荒淫殘暴,他幾次進犯桂陽、江華,都被潘美打敗。武陵山一帶的溪峒蠻獠等民族自唐代以來,就經常鬧事,潘美帶兵幾次征剿,穩定了這一地區的局勢。

964年,潘美奉命與丁德裕率軍攻克郴州。

970年,宋太祖又命潘美征討南漢,劉魫的軍隊被潘美打的大敗,潘美先後富州、賀州。十月,攻下昭州、桂州、連州,西江各州相繼投降,潘美移任南面都部署,進駐韶州。

971年五月,潘美指揮部隊斬殺南漢軍人數萬,劉魫無奈投降。五月,宋太祖任命潘美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972年,潘美兼任嶺南道轉運使。土豪周思瓊糾聚民眾依仗海域叛亂,潘美率兵征討,平定了叛亂。自此,嶺南局勢穩定下來。

974年,大宋興兵南唐。十月,任命潘美為升州道行營都監,與大將曹彬一同到達秦淮。宋軍連連獲勝,很快就兵臨金陵城下。李煜倉促抵抗數次之後,被迫降宋。金陵平定後,潘美因功被封為宣徽北院使。

同年秋天,宋太祖派潘美輔佐党進攻打北漢都城太原。北漢在遼國的援助下,這次大宋的北伐沒有成功。不久,宋太祖病死,宋太宗趙匡義繼位。

976年,宋太宗任命潘美為南院使。

978年,加封潘美為開府儀同三司。

979年,宋太宗決心完成統一北方的事業,任命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判太原行府事,親自率領四路大軍圍攻北漢都城太原。宋太宗首先截斷遼兵對北漢的援助,然後包圍太原城。太原城裡無糧草,外無救兵,北漢國主劉繼元只得投降。劉繼元手下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的老將楊業,也歸附了宋朝。

北漢滅亡之後,由於遼國時常侵犯大宋邊境,宋太宗就想乘勝攻打遼國,統一北方。宋太宗派楊業為代州刺史,扼守雁門關。

接下來,大宋征伐范陽,潘美被任命為知幽州行府事。宋軍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高粱河(今北京城西)一戰,遼軍在耶律休哥的救援下,宋軍大敗,宋太宗倉皇逃回東京。宋太宗讓潘美兼任三交都部署,屯兵北部邊境,以防禦遼國的進攻。後來潘美在固軍大敗遼軍,此後一段時期內,遼國一直不敢輕舉妄動,北方邊境暫時穩定下來。

981年,遼國一萬多騎兵挑起戰事,潘美秘密行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攻擊,大破遼軍。宋太宗十分高興,封潘美為代國公。

983年,改任忠武軍節度使,受封韓國公。

982年,遼主耶律賢去世,遼聖宗耶律隆緒年幼,蕭太后執政。宋太宗決定趁遼國朝政不穩,出兵收復燕雲十六州。986年,太宗命潘美、曹彬、崔彥進分別率大軍北伐,並且派楊業做潘美的副將。

以下就是《楊家將演義》裡潘美陷害楊業的真實歷史。

潘美、楊業這一路人馬出兵雁門關,接連取得了幾場勝利,很快就收復了寰州、朔州、雲州、應州四個州。但是,曹彬率領的主力由於孤軍深入,被遼軍殺得大敗,宋太宗急忙命令各路大軍撤退。潘美、楊業接到命令之後,掩護四個州的百姓內撤。這時,遼兵攻勢十分兇猛,已佔領了寰州。楊業建議派兵佯攻,先吸引住遼軍主力,然後派精兵埋伏在撤退的路上,掩護軍民撤退。

監軍王詵反對楊業的意見,他諷刺楊業說帶了幾萬精兵卻對遼軍如此畏懼怯懦,建議只管沿著雁門大路,大張旗鼓地行軍。他的建議得到了大將劉文裕等的贊成。

楊業對他們分析說現在敵強我弱,如果這樣一定會失敗。

王詵就嘲笑楊業,說你楊將軍不是號稱楊無敵嗎,怎麼在敵人面前畏縮不前了,是不是另有打算呢。

這一句話把楊業激怒了,他悲愴地對他們說我楊業並不是怕死,只是時機對我們不利,我怕士兵白白喪命。你們一定要打,我可以打頭陣。

潘美其實挺愛惜楊業的,他本來也贊同楊業的建議而不同意王詵的主意,但有有監軍王詵和他的幾個隨從從中作梗,最後只得違心同意了。楊業無奈,只好帶領手下人馬出發了。

臨走時,潘美抓住楊業的馬韁繩,對他一再地叮囑說:“將軍此去一定要多多保重,能打則打,不能打就迅速回兵,切記不可戀戰。”

楊業哭了,對潘美說:“這個仗肯定要敗,我是個降將,本該死,但是皇上相信我,讓我帶兵抗遼,我本來想看準時機痛擊敵人,報答國家。但是現在大家責怪我懼怕敵人,我只有率先捨命殺敵了。”

潘美問道:“將軍有什麼要交代的嗎?”

楊業就指著前面的陳家峪(今山西朔縣南)說:“我殺上去之後,希望你們在這個谷口兩側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等我兵敗退到這裡,你們帶兵接應,兩面夾擊,也許會有轉敗為勝的機會,否則,我們真的可能都會被敵所殺。”

楊業沒走多遠,就遭到遼軍的伏擊。困鬥之中終於抵擋不住了,他只好一邊打一邊把遼軍引向陳家峪。

但是楊業退到谷口的時候,他絕望了,那裡一個宋軍的影子也沒有。

原來,楊業走後,潘美按楊業的建議,把人馬埋伏到陳家峪準備接應,但等了一天,也沒有楊業的消息。王詵認為一定是遼兵被打敗退了,他怕楊業搶了頭功,就催促潘美把伏兵撤離了陳家峪。

楊業與追上來的遼兵展開生死搏鬥,最後寡不敵眾,兵敗被俘,在遼營絕食三天而死。

潘美見大勢已去,只得立即帶兵後退。

消息傳到東京,朝野震怒,宋太宗先是把王詵革職查辦,然後又把潘美連降三級,讓潘美擔任了檢校太保。

987年,潘美任檢校太師,任真定知府。不久,改任都部署、幷州通判。

991年,太宗加封潘美為同平章事。數月後潘美去世,終年67歲。後追贈中書令,賜諡號武惠。

999年,潘美配置於宋太宗廟附祀。

潘美死後朝廷給他的待遇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當政者給他的肯定。

不過,楊業的死終究與潘美有很大的關係,儘管從主觀上講他並沒有要陷害楊業的意思,更沒有要故意置楊業於死地的意圖,但是,作為一軍之主帥,潘美在這一場失敗的戰役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其一,沒有運籌帷幄的能力,看不清眼前的形勢,盲目聽從於親近的大將,關鍵時刻決策失誤,導致楊業悲愴出擊; 其二,當形勢危急的時候,瞻前顧後,沒有戰略戰術,缺乏作為主帥的魄力。當王詵心存私念讓他從陳家峪撤軍時,潘美沒有堅持,只是一昧聽命於王詵,致使楊業兵退陳家峪時沒有得到援助。所以說,楊業的死,雖說主要責任在王詵,但是作為主將的潘美難糾其責。

可以說,陳家峪一役讓一生英明的潘美,老來“晚節不保”,“一失足成千古恨”。

楊家將的故事在以後的日子裡流傳很廣,民眾可憐楊業的忠心,憎恨置楊業於死地的那些同僚們,慢慢地就把他們演繹成了奸佞小人。《楊家將演義》成書於明代中葉,書中塑造的潘仁美故意陷害楊業,一定要置楊業於死地,是一個讓人痛恨的奸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出了民眾的愛憎,當一個英雄站立起來的時候,和他對立的一定是一個罪大惡極的奸佞小人,不幸,潘美承擔了這一形象。

因此只能說,演義中的潘仁美只是一個藝術形象,他跟歷史上的潘美根本不是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