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迭代 | 遇到挫折怎麼辦?這裡有不憂慮的智慧!

認知迭代 | 遇到挫折怎麼辦?這裡有不憂慮的智慧!

導讀:您會經常擔憂嗎?經常擔憂的人疾病率也會相應增加;企業創始人的成功秘笈是什麼?是因為他從來不會擔憂嗎?出現問題了,你會自怨自艾,停滯不前嗎?是什麼導致有的人堅定自信,有的人杞人憂天呢,讓我們帶著問題,一起來一探究竟!


憂慮的後果是什麼?


經常擔憂的人可能會很喜歡下面的這組統計數據:持續擔憂即使是非常輕微,不足以構成焦慮障礙的擔憂,會使因心臟病導致死亡的概率增加29%,死於癌症的概率增加41%。這些數據來自於一項針對8000人的研究,該研究還表明,事實上,人如果經常擔憂,死於任何疾病的概率都會增加,因為日常壓力越大,風險也就越大。

這不禁讓我想到,如果我的好友喬裡恩在二三十歲的時候不選擇墮落的生活方式,那他可能會獲得永生,因為他從來都不會擔憂。當我還在為本書能否最終成憂心忡忡的時候,他已經成立了一家公司,推出了兩個大熱品牌,賺了好幾百萬英鎊。


他將公司命名為“樂趣”,理由非常充分他從不半途而廢,也從不在乎他人的想法。可以說,甚至那些他本來應該擔心的事情,他也毫不在乎:他成立公司時,他的伴侶正懷著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他放棄了自己擅長的高薪、穩定的工作,押上了所有的財產成立新公司。

如果創業失敗,他曾經樂呵呵地告訴我大多數企業會失敗。他們就會身無分文,帶著一個新出生的寶寶露宿街頭。創業的前幾個月可謂命懸一線”,但他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會失敗。“剛開始時,我一天就損失了三萬英鎊,”他告訴我,“這反而讓我下定決心,必須要把失去的錢再賺回來。”

類似的成功創業者故事你可能已經聽了無數遍:他們不會因為可能出問題或已經出問題的事情停滯不前,而是會選擇堅定不移,繼續前行。這樣的生活方式真的令人羨慕。

需要指出的是,焦慮對任何形式的思考都不利,它不僅束縛我們的注意力,還會削弱我們的衝動控制,耗費本可以更好地用在其他方面的大腦處理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焦慮會造成海馬體收縮,而海馬體是大腦中負責記憶的重要區域。雖然最近有證據表明,焦慮也會帶來一些好處,比如 讓人在面對危機時能更加感性和迅速地做出反應,但總的來說,如果你想充分利用自己的大腦,焦慮並不是一個理想的狀態。

認知迭代 | 遇到挫折怎麼辦?這裡有不憂慮的智慧!


認知偏差:是什麼決定了有的人從不擔憂?


福克斯在她的《大腦的陰天與晴天》一書中提出,這一切都歸結於大腦中最古老、最強大的兩個迴路之間的平衡,一個負責尋找危險,另一個則用於發現潛在的回報。以及它們與大腦中相對較新的思考區域的連接程度。大腦朝這二者中某一方的傾斜被稱為認知偏差”,換句話說,認知偏差指的是我們在無意識下所做出的假設。


福克斯認為,正是這些認知偏差的方向和強度造就了我們每一個人或像喬裡恩一樣堅定自信,勇於承擔風險,或像我一樣容易杞人憂天。

負面的認知偏差對你來說可能並不是很好。但在進化過程中,它的存在無疑有著充分的理由:

當我們受到長有尖牙的大型獵食者和持有棍棒的人類威脅時,這種認知偏差便會發揮作用,在我們需要快速行動時,它會極大地縮短大腦的處理時間。


不過缺點在於,它存在於無意識中,這就意味著我們會有這樣的錯覺: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知,不管是認為周圍很安全,還是處處充滿危機。都是對客觀現實完全而準確的反映。但事實遠非如此。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改變自己對未來人生的觀點,比如,你所不喜歡自己滿頭白髮、形容枯犒、早早踏入墳墓的想法,這是非常困難的。

從樂觀的一面來看,神經的可塑性規律並不會因為是否有意識處理這種小事而受到影響,福克斯和其他人也在努力尋找方法,試圖將傷腦筋的認知偏差朝著積極的方向引導。這聽起來絕對值得一試,尤其是因為有研究表明,要想重新訓練認知偏差,讓其朝著樂觀的人生方向發展,只需要每天玩幾分鐘電腦遊戲即可。

這一研究領域充滿爭議,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它行之有效,但它能與我產生共鳴,部分原因是因為它認為焦慮並不是你的本質,而是一種大腦系統故障。我很認同這種理念,因為老實說,那個容易擔心的我並不是真正的我。


研究表明,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大腦不僅能更生動地儲存記憶,對壓力非常敏感,從情緒挫折中恢復所需要的時間也相對更長。

作為成年人,我們可以重新訓練認知偏差,朝著樂觀的人生方向發展的;認識我們的大腦,是認知偏差造就了我們是堅定自信還是杞人憂天;從擔憂中走出來吧,試著玩一些電腦遊戲,放鬆心情,放下焦慮,讓目標不再遙不可及。

認知迭代 | 遇到挫折怎麼辦?這裡有不憂慮的智慧!

本文素材選編自《時間的悖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