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輸不起的孩子,難談有什麼大格局

現在的孩子有個通病,一遇到挫折就逃避或自暴自棄,任由你好說歹說,也沒辦法讓孩子重整旗鼓。怎麼辦呢?

最近,有個媽媽向我訴說了一件讓她感到手足無措的事情:暑假夏令營還沒結束,孩子就哭喪著個臉回家了,問他發生什麼事,他也不說。

後來,媽媽與夏令營的老師取得聯繫,瞭解到,原來在一次比賽中,孩子帶領的那個隊伍輸了,於是有的隊員就把罪名怪在隊長身上,這個小隊長一氣之下,把隊旗扔在地上踩了幾腳,嚷嚷要退隊,任憑老師怎麼勸說都沒用。

後來這個媽媽一逮到機會,就反覆地跟孩子講道理:“你是男子漢大丈夫,怎麼可以隨便退隊呀?你不應該一遇到挫折就逃避!你逃得了今天,還逃得了明天嗎?”

這個媽媽擔憂地問我:孩子遇到這麼點小事都“輸不起”,將來出到社會可怎麼辦?

其實,這個孩子的“輸不起”,意味著他的“抗挫折能力”不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逆商”不高。

逆商,是美國職業培訓師保羅·斯托茨提出的一個概念。如果一個人跌倒後能很快爬起來,調整自身,繼續前進,那麼這個人的逆商就高。反之,如果跌倒後,他就賴在那兒不起了,或者起來後也不敢繼續前進了,因為害怕再跌倒,那麼這個人的逆商就很低。

大量資料顯示,逆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個體的學業的成就、人生幸福。

那爸爸媽媽需要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逆商的培養呢?

首先,孩子因為比賽輸了,心情已經很不好了,那麼家長這個時候就別再往他傷口上撒鹽了。

剛才案例中的這個媽媽,希望孩子能夠重新振作起來,於是一股腦兒地給孩子打氣、講道理。而事實上,孩子因為輸掉比賽心情還沉浸在鬱悶和傷心中,根本聽不進去媽媽的話。

所以此時,家長應該先安撫好孩子的情緒。

其次,替換成正確的“輸贏觀”:“輸”≠不好≠爸爸媽媽不愛你。

孩子為什麼這麼害怕“輸”呢?究其根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有著錯誤的“輸贏觀”,而這個錯誤的輸贏觀,很有可能是爸爸媽媽傳遞給他的。

有的爸爸媽媽從孩子一出生,就不斷地告訴孩子:“你要爭第一!”“你一定要贏!”而如果孩子在比賽中輸掉名次,或考的不好,很多家長就會懲罰孩子。這就在孩子心裡打下一個深深的烙印:“輸”是不好的,一定要贏,因為如果輸了,爸爸媽媽就不愛我了。

所以,當下一次你的孩子又輸掉了某場比賽或某次考試,等他心情緩和後,您要為孩子替換成正確的“輸贏觀”,要堅定地告訴他,“雖然你這次輸了,但可以反思一下從中得到什麼經驗,爸爸媽媽會一直愛你、支持你。”

最後,創造機會讓孩子體驗“適度挫折”。

一個輸不起的孩子,難談有什麼大格局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經說過:“適度挫折”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那什麼是“適度挫折”呢?

它是指,這個挫折對孩子來說,是跳一跳可以跨越的,既不是太難,也不會太容易。通過不斷地讓孩子體驗漸進難度的“適度挫折”,來逐漸提高孩子的抗挫力。

讓他覺得,這個世界雖然有一些挑戰,但還是蠻有趣的。他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跟這個世界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如何提高孩子的逆商呢?

首先,孩子因為比賽輸了,心情已經很不好了,那麼家長這個時候就別再往他傷口上撒鹽了,需要先安撫他的情緒。

其次,替換成正確的“輸贏觀”:“輸”≠不好≠爸爸媽媽不愛你。

最後,創造機會讓孩子體驗“適度挫折”。

如果您能做到以上三點,孩子的逆商就會逐步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