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幹放支架前不精準評估,就是“耍流氓”

今天給一個81歲老先生做造影,老先生既往胸悶,反覆發作,無其他主要疾病,生活完全自理。本次發現血管開口(左主幹)至少臨界以上狹窄(圖1),這種情況常規一般直接放支架,也就十分鐘的事情。

冠脈造影,已經不是評價心臟血管狹窄的“金標準”,現代技術的應用可以更為精準的評估病變的性質、嚴重程度。在歐美支架前精準評估已經成為常規。我們上海也陸陸續續引進一些先進技術,比如血管內超聲(IVUS),可以精確評估病變性質、病變是否穩定和狹窄程度。比如,血流儲備分數(FFR),可以精確評估靜態的狹窄是否真正造成血流動態的缺少,比如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可以精確看到血管表面,精確評估病變性質是否穩定、狹窄程度等,前兩個目前已經進入上海醫保,花費導管約1萬,自己承擔約3000元。可參考我前面分享過一篇《血管高度狹窄,但不需要放支架,為什麼呢?》的文章,還入選了象徵優質文章的青雲計劃(圖2),在此不重複敘述。

如果血管相當於一棵樹的話,那麼主幹就是大樹根部。對於主幹病變,我們科主任提出“主幹不做IVUS,就是耍流氓”,這個部位簡單粗暴的放支架對病人而言是不負責任的。這個部位雖然支架釋放操作是比較簡單的,但是風險高,出了併發症連搶救機會都沒有,十幾年前還屬於“支架禁區”。因此,病人要有充分的獲益。告知老太太,我們醫生傾向於進一步精準評估,因此患者將額外增加一部分費用,但是可以非常精準的評估。老太太也是精神矍鑠、條理清晰的知識分子,同意進一步精準評估,因此我們又在病變處做了血管內超聲(IVUS,圖3),發現病變處面積只有8—8.5平方毫米,屬於臨界病變(低於8,是需要支架植入的,),但是狹窄程度達到了62%(超過支架標準50%以上,來自歐洲美國和中國標準),且病變富含脂質,屬於“不穩定斑塊”(斑塊存在繼續長大及容易破裂風險),後兩條都是需要放支架的標準。因此我們非常有底氣告知病人和家屬“需要放支架”,因為“獲益很大”。#心臟英雄

主幹放支架前不精準評估,就是“耍流氓”
主幹放支架前不精準評估,就是“耍流氓”
主幹放支架前不精準評估,就是“耍流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