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道文化|莆仙戲: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門道提示: 農曆十月十四

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元素,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和門道君一起欣賞莆仙戲的魅力吧。

門道文化|莆仙戲: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莆仙戲

明、清時期,是莆仙戲發展、繁榮的時期。明朝莆田文人姚旅在《露書》卷八《風篇》中記載了莆仙戲使用的特殊樂器笛管:“以葭蘆為之,莆中謂之蘆笛。然亦莆中多此,豈餘所見未廣耶?”演員的冠飾也很有特色:“弁如幘,但當耳有兩手拤耳。

門道文化|莆仙戲: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莆仙戲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黃金龍辦起私人家班:“集戲子一班為生”(清·陳鴻《清初莆變小乘》)。而民間班、社大發展,據清陳鴻《莆靖小紀》載,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二月廿九日迎春,戲子廿八班,共妝春架四十八架,官民共賞新年。

門道文化|莆仙戲: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莆仙戲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莆田北關外頭亭瑞雲祖廟,嵌立一塊“志德碑”,上列戲班共32班,比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增加了12班,達到鼎盛時期。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僅仙遊一縣就有戲班60多班。當時,湖南人陳盛韶任仙遊縣令,他在《問俗錄》中記載:俗喜歌舞,里巷婚喪,靡不演劇,而價亦廉。

門道文化|莆仙戲: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莆仙戲

此外,清代莆仙戲還出現根據時人時事或地方故事編演的時事劇。其中有揭露仙遊縣令宋某胡亂判案,草菅人命,造成冤案的《王監生》;有反映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清廷一品大官被英、法侵略者驅趕上街掃馬糞的《紅頂掃馬糞》,以及《林則徐禁菸》、《嗎啡劫》等。

門道文化|莆仙戲: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莆仙戲

民國初,莆仙戲臉譜逐漸豐富,用色加上了綠、藍、金、銀諸色。臉譜紋樣中有些是用來象徵或暗示人物的身份或命運的,如帝王臉上畫龍的圖案,魔王額上畫火焰等。有些紋樣是表現人物所為之事,如時遷臉上之公雞、漢鍾離臉上之壽桃等。

門道文化|莆仙戲: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莆仙戲

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淨)、末、醜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

門道文化|莆仙戲: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莆仙戲

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影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