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魏的终章--繁华尽落

曾几何时大魏是多么风光,西丧秦,南辱楚,东败齐,然繁华落尽,往日的荣光早已褪去,公元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以水淹之计攻破大梁,魏王假降,至此存在了179年的魏国一去不返,留下的只有那大梁城被大水泡过的残垣,华美的故事终将落下帷幕,强盛一时的魏国也逐渐走向消亡,本章我们就来聊一聊魏国的衰落,以及它背后的原因。

强魏的终章--繁华尽落


前文说过魏国的崛起始于魏文侯,当时的魏国率先变法,开战国变法之先河,通过变法魏国很快走向强国之路,与此同时魏文侯唯才是举,任贤举能,任用了一批有才能的人物像吴起、西门豹等等,北灭中山、西战秦、南攻楚,东伐齐,绝对是当时的大哥大,这算得是上一场精彩绝伦的开场秀,众星云集,华美盛大;如果故事能够延续下去,那么魏国将永远是那最亮的星,可惜事与愿违,后来一次次失败的演出,让魏国繁华散去,土地沦丧、人才奔走,最终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魏国这部大戏为何难逃曲终人散的结局,个人有如下看法:

第一,主演不给力,故事难继续。魏国作为一个诸侯国,男一号自然是国君,魏文侯作为第一任主演,能力出众,将这个故事演的很好。到了第二任国君魏武侯,不是说魏武侯没有能力,而是他不够出众。魏武侯其实也是有才能的一个人,但生活在其父亲的强大光环之下,所以他一直想证明自己,而证明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我要将魏国带向更大的辉煌,称霸诸侯,于是武侯带着魏军南征北战,差不多把当时的诸侯国打了个遍,表面上魏国变大不少,甚至连后来的魏国国都大梁都是那个时候夺下来的,然而武侯太注重个人表演,忘了绿叶配鲜花的道理,他和其他诸侯的关系变得很差,故事不仅要有男一号,也要有男二号、男三号的陪衬才精彩嘛,好在武侯还算有点能力,虽说是独角戏,但也能唱下去。等到第三任君主魏惠王当主演的时候,这个故事就更难继续了,魏惠王本想继续将祖辈的事业发扬光大,怎奈时不他待,攻打赵国,被人来了个围魏救赵,在桂陵被打的大败;好在魏国家大业大,这个故事还能演下去,结果十二年后,马陵之战中,魏军被齐军打的大败,十万精锐尽失,名将庞涓战死,魏国的军事实力彻底衰落,以至于到后来的“徐州相王”(魏惠王和齐威王相互承认对方为王),至此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一去不复返,曾经战国时代的男一号逐渐沦为配角。魏惠王之后的君王也没有多大起色,在战国这部大戏中只能演演配角,魏国的故事开始难以为继,到了公元前225年落下帷幕。

强魏的终章--繁华尽落


第二,舞台太突出,分化太明显。这话怎么说呢,魏国的领土约包括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在当时来说就是真正的中原地区,人口众多,文化也很繁荣,可以说是真正的舞台中心了,要是表演的好那妥妥的是一部大剧,精彩绝伦,早期的魏国就表演的很好,样样都出彩。但这舞台中央也给魏国带来许多麻烦,魏国西和强秦接壤,南与楚相交,东临齐,北靠赵,战国时期的强国把他牢牢的围在中央,可以说是一个四战之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入深渊,所以演的好那是大剧,演的不好就成了悲剧两极分化太明显了,地理位置对于魏国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怎么用这把剑很重要。

强魏的终章--繁华尽落


第三,内忧加外患,剧本太老套。魏国一直以来都是人才辈出的国家,战国时期的名人有很多都在魏国扮演过角色,比如吴起、商鞅、张仪这些能人开始都在魏国效力,但不知为何魏国的剧本像有毒一样,这些人都受到排挤,最后远走他国,成就了别人的一番霸业。这些人被排挤也还说起过去,毕竟不是魏国本地人所以不被信任,结果好不容易魏国的贵族里出了个牛人-信陵君,两次击败不可一世的秦军,就是这样一个人也难逃魏国老套的剧本,被猜疑被排挤,最后郁郁而终。内部困惑还不算完,外交也是一塌糊涂,魏国最应该联结的盟友应该是三晋中的另外两家,然后攻伐秦楚,结果除了魏文侯比较好的贯彻了这一方针,后续之君就胡乱来了,最终导致内忧外患不断,魏国的故事也一步步走向完结。

魏国早已化作历史中的一抹尘埃,精彩的故事也已经落下帷幕,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些遐想,魏国的有了终章,而新的故事又将开始。

强魏的终章--繁华尽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