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和陆小曼都被徐志摩深爱,可张幼仪为何恨林徽因同情陆小曼?

姬梦尘


我个人觉得之所以会这样,恰恰是因为张幼仪最爱徐志摩。


先说张幼仪跟徐志摩的关系,两人是结发夫妻,都是书香世家,属于门当户对的婚姻。张幼仪本身虽然不能算是大美女,但却是正经的大家闺秀,也传承着在家从父,出嫁出夫的观念。


张幼仪跟徐志摩结婚多年,当徐志摩认识林徽因时,他和张已育有一子,而且不久张幼仪再次怀孕,但彼时的徐志摩已经深深为林徽因着迷,对张幼仪的有孕十分冷淡,并说出了及其冷血没有人性的话,让张去打胎。


放眼现在,随意让一个女人去打胎都是不道德的事。那时候可是民国,而让张幼仪打胎的人却是自己最爱的丈夫,打胎的根本原因是想要离婚去追求另一个女人,这样的情形下,莫说张幼仪,任何一个女人都会无法忍受,也会心生恨意。


可即便如此,家世清白,才华与美貌并存的林徽因,并没有嫁给徐志摩,而是一转身嫁给了梁思成。一直为她奔走着迷的徐志摩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张幼仪看来,自己深爱的丈夫,自己无比珍视的宝贝移情别恋,原本自己选择隐忍,想要成全丈夫的幸福,没想到所谓的情敌林徽因对此却根本不屑,反而转投他人的怀抱。


情敌薄情如此,丈夫却丝毫没有介怀,仍然一直把林徽因奉为女神。


同为女人,同为大家闺秀,待遇上的天差地别,应该是张幼仪心里的死结,是没办法坦然面对,一笑而过的。


再说陆小曼,陆小曼是交际名媛,虽然也有一身才华,但在大众眼中,好玩乐,爱交际似乎才是她的真身份。我私心认为,这样的女人,在张幼仪这样的大家闺秀眼里,是最不屑的。陆小曼和徐志摩的婚姻让人诟病的地方一直很多,换言之,质疑声要比祝福声多。


何况,那时的张幼仪,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生活已经成了另一份天地,在徐、陆面前也不再是个弱者,自然也可以泰然处之。


再加之,林徽因和陆小曼的结局也不同,林徽因虽然早逝,但有生之年一直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而陆小曼晚年则穷苦潦倒,如此对比,也就更能理解张幼仪的心理了,毕竟在人性上,每个人都有不能言说的“阴暗”面,这是本性使然,也不必苛责。


以上个人观点,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七色糖静读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位才女都和徐志摩发生了什么事情,咱们从前往后说。

第一个要说的是张幼仪

这位是徐志摩的发妻,15岁就嫁给他,22岁俩人离婚,乍一看,还一起生活了7年呢,然而事实上,细究他们俩人这七年的生活,简直淡如白水,就是在一起的时间都很短。要说这位张幼仪,也算是一个才女,民国时期女子已经开始争权了,她就是思想进步的女子之一,然后被安排到女子学校学习。开始刚读了三年,她的二哥三个就突然发现,学校里面有个叫徐志摩的家伙,不但很有才,而且家里很有钱!于是他们怂恿父亲强行让妹妹辍学,当年就嫁给了徐志摩。


三年后俩人生下了一个儿子,随即丈夫就去了英国读书,这一走就是两年,而且感情危机随之而来。1920年的时候,二哥去信让徐志摩接老婆去英国,徐无奈,但是接到她的时候,表情充满了不耐烦,为什么会不耐烦呢?就一个原因,此时的人家正在追捧林徽因呢。但,即便是他此刻心里只想着林徽因,却暂时没法对那个16岁的少女下手,因为人家的父亲也在那里。于是徐志摩回家厌恶地看着老婆,但是又忍不住自己的本性,让妻子怀上了第二个儿子。

在后来张幼仪的回忆中,她曾经提到,在丈夫提出离婚的时候,显得非常急躁。因为当时林徽因随父亲在外的考察已经结束,打算要回去了,所以徐想抓住这个机会,赶紧离婚,好去求情。他当时和妻子说的很直白:你一定要签,不然她就回去了!


但是张幼仪一直不肯签字,她认为双方都有父母,必须要征得父母的同意方能离婚。于是这一拖竟然拖到了孩子出世。在儿子出生后的第二个月,徐志摩终于如愿离婚,经过抛弃妻子之后,去追求林徽因了(然而人家钟情梁思成,不久就结婚了)。

所以,我们能够看出,徐志摩是在什么时候离开她的呢?是在她刚刚怀孕两个月,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离婚,又在她生下孩子一个月后,彻底离婚。而在这个过程中,她听到的最多的词,一个是离婚,再一个就是林徽因!所以就算不是林徽因主动夺走丈夫,张幼仪依然恨她。


再看看陆小曼

某种意义上说,陆小曼就是林徽因的替代品。人家陆小曼也是个才女,从小在学校上学,多才多艺。只是后来不满包办婚姻,然后离婚。然后在1926年的时候,嫁给了徐志摩。这俩人的恋情,是从1922年以后开始的,而此时张幼仪已经和丈夫离婚,所以从时间上说并不冲突。而且陆小曼再婚以后,徐志摩对她同样没有多大的热情,不但依然对已婚的林徽因念念不忘,还和其他的一些女子发生了感情纠葛。


这些情况最终就让张幼仪感觉到,这不是自己的敌人,而是一个和自己遭遇相似的苦命人。那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当然就会有一种同情了。


小镇月明


与诗人徐志摩产生感情纠葛的三个女人:林徽因、陆小曼和张幼仪。

若论颜值,林徽因第一,陆小曼第二,张幼仪第三;若论才华,林徽因第一,陆小曼第二,张幼仪第三;若论出身,林徽因第一,陆小曼第二,张幼仪第三。


这三个女子中,徐志摩最爱的是林徽因,这一点,陆小曼也比不上。当年,林徽因是国民女神,集美丽、优雅、才华、智慧与一身,而且她性格开朗,天真烂漫,笑起来像花儿一样,她的诗歌有丁香般的芬芳。

这样的女子,是个男人见了都会爱上她的,徐志摩爱林徽因,梁思成也爱林徽因,金岳霖也爱林徽因。

三个男人,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梁思成仪表堂堂,才华横溢,虽然没有诗人徐志摩的浪漫,但他足够专一,足够深情,而且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与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好友,算是知根知底。


林徽因的父亲病逝之后,梁启超出资送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到美国攻读建筑学,自此,林徽因和梁思成感情迅速升温,可以说,是梁启超是他们之间的牵线月老。

梁启超下手快、准、狠,否则这个儿媳妇真有可能成了徐志摩的媳妇。

因为徐志摩认识林徽因比梁思成要早,徐志摩结识林徽因之时,徐志摩23岁,林徽因16岁,正是花季懵懂少女,徐志摩倾倒于林徽因的美丽,林徽因倾倒于徐志摩的才华,就像是迷妹。

假如林徽因嫁给徐志摩,也是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佳话,可惜的是,徐志摩下手还是晚了一步。


而且,他有一项极大的劣势,他是已婚人士,18岁时,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娶了上海宝山巨富张润之的女儿张幼仪,三年后有了儿子。

可是,徐志摩根本不爱张幼仪。这个妻子和儿子,成为了徐志摩最大的劣势,有哪个女人想嫁给一个二婚男人呢?

徐志摩认为,张幼仪和儿子是他和林徽因之间最大的阻碍,徐志摩急于摆脱张幼仪。

1920年,徐志摩到了美国,张幼仪坐船去寻夫,当时徐志摩表现的极为不耐烦。张幼仪在晚年的自述中写道:

“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不久之后,徐志摩提出离婚,还要当时挺着大肚子的张幼仪打胎,当时张幼仪战战兢兢地问道:“听说打胎会出人命的。”

徐志摩回答:“坐飞机也会出事故,难道从此不坐飞机吗?”想不到一语成谶,日后他真的因为飞机失事而死。

后来,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娶了另一个才女陆小曼。


再到后来,徐志摩因为要去看林徽因的演讲,结果坐上了开往末日的飞机,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3岁。

张幼仪恨不恨林徽因呢?

要说一点不恨是不可能的,徐志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林徽因而离婚,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林徽因的故去,一切恩怨情仇都随风飘散了,何况最终林徽因并没有嫁给徐志摩,算不上第三者插足。

张幼仪同情陆小曼吗?多少会有点,徐志摩死后,陆小曼抽起了鸦片,身体越发虚弱,最后病死了,三个女人之中,张幼仪结局算是最好的。


一半秋色


张幼仪在她的口述自传里这样回忆:两人在欧洲的时候,徐志摩已经狂热地爱上了林徽因,每天早上心急火燎地跑出去理发,其实是去等伦敦的来信,那时候的欧洲通讯发达,竟然可以一日一信。张幼仪痛恨这种局面,却又无计可施。信件往返的过程中,徐志摩对她更不耐烦,从不正眼瞧她。当她怀孕,他不加思索地让她立刻打胎,在张幼仪拒绝后,他更是不辞而别。张幼仪在痛苦的等待中,等来了朋友的传话:徐志摩要离婚,他要清除掉这个追求林徽因的最大绊脚石,他要迫不及待地扔掉传统的蓝布包袱去拥抱新的生活。

"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签下离婚协议时,张幼仪忍住眼里的泪水这样对徐志摩说道。然而什么是好的太太?若以贤妻良母的标准,张幼仪自己就是,然而徐志摩对她嫌弃不已,林徽因追求起来,有诸多障碍,但他却心甘情愿地为之神魂颠倒。

因为觉得林徽因是自己离婚的导火索,张幼仪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张幼仪在评价林徽因时,用了四个词:思想复杂,长相漂亮。而后来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是为了赶赴北平为林徽因的建筑讲座捧场,这更让她颇有怨愤。

有意思的是,徐志摩自从与陆小曼结婚后,反而与张幼仪处得不错,来往密切,他们相处轻松起来,竟然成了好朋友。有一天,胡适请了徐志摩夫妇和张幼仪等人去他家作客,张幼仪见到了陆小曼,她不得不打心眼里承认,陆确实美艳动人,而且讲话的时候有一股迷住所有男人的魔力。张幼仪听他俩相互甜蜜地"摩"、"眉"地叫个不停,看到他对那个女人无限娇宠,想到当年自己受到的冷落和委屈,真是无限感慨。然而这个时候的张幼仪,已经不再是离婚前的那个软弱拘束六神无主的张幼仪了。眼前的这个女人即便有万千宠爱,却不能生孩子,她有儿子阿欢要培养。

她对精心栽培的儿子阿欢非常满意,得意于儿子和父亲、舅舅们一样,成了中西兼备的有用人才。

也正是儿子阿欢,让她再一次宽容,透彻地理解了徐志摩的感情。当二十一岁的阿欢说,娶妻只对漂亮的姑娘感兴趣时,那一刻,张幼仪没法不去想到阿欢的父亲和林徽因。

因为气馁于自己没有象林徽因那样念一流的大学受良好的教育,在漂亮的儿媳进门后,她供媳妇学习英法德等问的文学课程,希望媳妇"不止能够满足阿欢的审美眼光,也可以满足他的知识品味。"这略显刻意的背后,年轻时的伤痕大概还在隐隐作痛吧。

然而1947年,卧病多年的林徽因托人捎话,想与在北京参加婚礼的张幼仪见面时,虽然疑惑不解,但她还是带着儿子孙子去了。

这个时候的张幼仪有没有释然呢?但她至少早已深刻地领悟到:小脚与西服是不搭调的。就算没有林徽因,也会有王徽因陈徽因吧。

"为什么她在他离婚后还任由他晃来是去?那是爱吗?"张幼仪心情复杂地感叹着,觉得林徽因对徐志摩的爱实在有限。但同样对陆小曼也颇有微词:"如果爱志摩,为何会让他婚后的日子那么凌乱不堪?"但在志摩去世后,她每月仍给他的遗孀陆小曼户头续存三百元,直到四五年,与陆同居的翁瑞午来跟她说,他的财力足以供养陆小曼。

最后她总结道:如果照顾志摩和他的家人可以称为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也许吧。但谁又能说清什么是爱呢?对于张幼仪来说,爱可能是一饭一蔬,而徐志摩要的爱,却是一笑一颦,一举之慰贴、一言之投契、一见之心动。张幼仪的爱,扎实恒久,但在浪漫的诗人面前,是多么的笨拙无味啊。




易水春妍


我是张念一,我来回答。

首先说林徽因和张幼仪。

林徽因和徐志摩认识的时候,是在英国。那时候徐志摩已经结婚了,妻子就是张幼仪,严格意义上说,是林徽因插足了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约,这也是后来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的主要原因。

徐志摩和林徽因在英国相遇相爱后,徐志摩就给远在家里的妻子张幼仪写信要离婚。张幼仪因为想要挽救这段婚姻,所以就去了英国找徐志摩。可张幼仪的到来并没有对这段残破的婚姻起什么作用,反而加快了这段婚姻的结束时间。

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张幼仪,一个人到陌生国度,唯一依靠的就是自己的丈夫,可那时候徐志摩正在和林徽因如胶似漆,完全不管张幼仪,就在张幼仪怀孕期间和生产期间,徐志摩也是和林徽因在一起的,这让独自在异国他乡的张幼仪受尽了委屈和冷落。

后来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后,林徽因并没有和徐志摩在一起,再后来徐志摩因为去听林徽因的课而死亡。这么多的事情怎么能让张幼仪不恨林徽因呢。

而陆小曼就不一样了。她和徐志摩相遇相爱的时候,徐志摩已经和张幼仪离婚很多年了,以前的种种的伤害张幼仪已经放下了,她也有了自己的生活,并且她也希望徐志摩能生活的幸福,所以张幼仪没有什么理由恨陆小曼。






十月安生


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出身名门,她的家族有着庞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15岁时嫁给了出身江南富商的才子徐志摩,他俩的婚姻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徐志摩是个诗人,个性新潮浪漫;张幼仪是大家闺秀,思想传统守旧。两人在个性上差距太大,很难擦出爱的火花,从结婚开始,徐志摩就对张幼仪各种嫌弃。可想而知,这样的徐志摩是不会喜欢张幼仪的。

如果徐志摩是思想守旧的文人,那么可能他会默默承受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可他是个个性新潮的诗人,追求更多的是自己灵魂的伴侣。当美丽知性的林徽因出现后,徐志摩对她一见钟情,很快坠入情网。


这时的徐志摩,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而且妻子又怀孕在身。为了达到和林徽因长相厮守的目的,不惜抛妻弃子,次子刚一出生,就迫不及待地逼张幼仪签字离婚。

惨遭丈夫抛弃的张幼仪身在异国,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孩子,坚持求学深造以期自力更生。更遭受了次子早夭的打击,心里的悲痛可想而知。对张幼仪来说,是林徽因的出现导致了她和徐志摩婚姻的破裂,要说她对林徽因没有恨,也是很难做到的。

令徐志摩没想到的是,他迫不及待地离了婚,林徽因却没有嫁给他,反而选择了和梁思成结婚。不得不说,林徽因的选择还是很正确的。徐志摩能当一个好情人,却很难做一个好丈夫。



后来,徐志摩又爱上了有夫之妇陆小曼,陆小曼离婚后两人结婚。当时两人的这段情曾掀起了轩然大波,更被千夫所指。由于对陆小曼的极度不满,徐父甚至断绝了对徐志摩的经济供应。为了支撑陆小曼的庞大开销,徐志摩只能身兼数职,到处讲课。曾经甜蜜的爱情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争吵。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是经过张幼仪的同意的(徐父的条件)。而且陆小曼出现时,徐志摩和张幼仪已经离婚了,所以张幼仪对陆小曼没有任何不满。徐志摩飞机失事后,陆小曼失去了生活来源,贫病交加,是张幼仪每月固定给她寄生活费,直到陆小曼和情人翁端午同居。

徐志摩是家中独子,他死后,他的父母一直由张幼仪赡养,直至去世。为了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她还策划编纂了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张幼仪是个令人敬佩的女人,她不计前嫌,关心照顾前夫的父母以及遗孀。这份胸襟和气度,又有几个女人能够做到?


徐志摩永远不会知道,被他抛弃的前妻为他付出了这么多。而他深爱的两个女人,一个忙于自己的家庭事业,另一个忙着生病,自顾不暇。他爱的人,并非他想象中那么爱他,他不爱的人却是最爱他的人。这世间的爱情,就是这么不可思议,令人无限唏嘘。


红侠谈情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三个女人都爱上了同一个人男人,这事要是放老梁身上,那叫个美啊,不枉此生啊!可看了这三个女人这一生,老梁就得给徐志摩那大脑壳上贴一渣男的标签。这就是渣子中的战斗机啊,算是渣到家了。

咱这么说吧,这徐志摩相对于张幼仪来说,就是天上的月亮,望着是挺美的,但蹲地上瞅,那叫个冷清到家了,您蹲地上想摸一下,就俩字——奢侈。可悲!可叹!可惜!

至于徐志摩对林薇因和陆小曼,那整个就是天上的太阳,往死里烤,您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丁点冷,烤不死你算是徐志摩没有做到位。

而题主的问题,老梁觉得咱就从张幼仪这里下手来解释一下最合适。所以咱就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张幼仪。

张幼仪

这么说吧,张幼仪人长是不漂亮,但人家也不磕碜,您拿出来撑个场面啥的她也不丢分子。

林薇因和陆小曼那叫风流倜傥(这是说男人的,可老梁感觉用她俩身上挺合适)

张幼仪的优点就俩字——贤惠,料理家务,养育孩子,蹲家里边照顾公公婆婆,那叫个得心应手,叫人放心,咱一般人要有这么一位妻子蹲家里头伺候,那您这一辈子也就值了,别人也只有羡慕的份。

哎!这叫啥事呢?咋就摊上徐志摩这么个人呢。

那张幼仪咋就撞到了徐志摩的怀了呢?

这事都怪他哪倒霉四哥,原来人家张幼仪还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学习,也就是十五岁的光景。

而她这四哥肩上担着浙江都督秘书的挑子,有一天没事跑到江苏那嘎达的学校里搞巡视。

您要巡视巡视也就得了,他这眼珠子就看上了徐志摩,打心眼里觉得这就是个人才,就有将张幼仪嫁过去的打算。

这不这就四下打听人家徐志摩的家世,这么一瞅不错——富商,四哥这么一琢磨,这年月嫁过去也不委屈。

这不就在张幼仪和徐志摩俩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这门亲事就算是订下来了。

“乡下土包子!”这几个字是徐志摩瞅了张幼仪的小照片给下的定论,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桩婚姻整个就是一悲剧。

那年月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老子发话你儿子不听,那叫忤逆。

得,徐志摩再有啥想法,他也得接下来,两人成了婚,就有了大小子阿欢。

之后的事

可这儿子也没能拴住徐志摩那颗想要放飞的心,这不转眼拿了一张破船票这就漂洋过海的去了国外,顶着留学的名义,这就离开让他厌恶的张幼仪。

其实留学这事,家里也不同意,眼瞅着俩人分居了,家里的人这一顿劝说,徐志摩这就不耐烦的将张幼仪接了过去。

可张幼仪再次见到徐志摩的时候,她知道徐志摩已经回不来了。作为马后炮的咱们都知道徐志摩这时候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林薇因的身边,一心想要博美人一笑,那有心思瞅自家黄脸婆一眼。

所以,张幼仪恨林薇因是有道理的,毕竟人家还没离呢,您这就插一脚进来,把人家家底搅和成了臭水沟,谁会开心?能开心的都是傻子!

这不张幼仪和徐志摩在敌视中渡过了一段时间,在这个时间点上,他们还有了第二个儿子。

您说这事整的。当张幼仪和徐志摩说自己个有了。

要说这事,放一般家庭里,这就该买上几挂大炮仗放放。您猜这渣男说啥:“打了吧!”

三字钻心窝里的冷,那年月他医疗水平也不咋地,您这说打就打,面临的危险就是两条人命啊,当母亲的都有可能跟着一起走。

这事徐志摩不知道,那叫见鬼了。

“这会死人的!”张幼仪说道。

“做火车还有人死呢,你一辈子都不坐火车了!”无情的话语击中了张幼仪最后的底线。

“对了,咱离婚吧!”大家伙不知道吧,就这节骨眼上这货提离婚,你是心大啊,还是没心呢?

张幼仪做出了一般女人会做的决定:“不!”

“砰!”厚重的关门声响起。

关掉了张幼仪最后的心,保胎,生孩子,没钱等等一系列的难题就摆在了张幼仪的面前,而徐志摩此刻正忙着追月亮姐姐——林薇因。

张幼仪能不恨?当然恨。

生完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见徐志摩,而再次看到这货的时候,一见面他提的还是——离婚。

这就离了,张幼仪的二儿子在三岁的时候,得病死了,

您自己个说张幼仪,能不恨林薇因吗?当然还得恨!

徐志摩咋死的?坐飞机死的!为啥坐飞机呢?就因为去瞅瞅你林薇因的课,就坐那该死的飞机。

张幼仪恨不恨林薇因?废话!当然恨了!

咱回过头来,在看陆小曼。陆小曼这事是在张幼仪离婚之后的事,而且陆小曼的事,老徐家的老头子死活不同意,最后被徐志摩逼的提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让离婚的张幼仪同意才成。

老头子一辈子就认这么一个儿媳妇,啥离婚不离婚的,老头子不认,您这陆小曼在他眼里就是那小的。

这事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了,张幼仪已经看开了,所以恨痛快的同意了。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的出来张幼仪并不痛恨陆小曼,此后还和这夫妻俩一起去朋友家做过客。

按照徐志摩给朋友的信是这么说的:“C是个有志气和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的啥都不怕!”这C就是张幼仪,他都不好意提,你说说这事整的!

是啊,至少在经历过离婚的事情之后,张幼仪成长起来,但她还是放不下自己的男人,一辈子都没有嫁人,就这么一直守着,一直默默的帮助徐志摩。

请容老梁再提一鼻子,这就是一渣子!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林徽因和陆小曼都被徐志摩深爱,可张幼仪为何恨林徽因同情陆小曼?

其实这个问题,换成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遍就是,问前妻(张幼仪):“你会恨小三(林徽因),还是同情现任(陆小曼)?”

仔细分析来说,理由如下:


1.林薇因“插足”徐、张的婚姻:

首先,林徽因在英国和徐志摩“相爱”的时候,准确来说,其实是徐志摩正在“追”林徽因,但是,就算他们在“暧昧”互动的时候,林徽因也是明确知道徐志摩是已婚的,明知道已婚还暧昧不清,真的只是徐志摩一厢情愿?在我看来,还是郎情妾意,只因父亲在侧,所以手脚施展不开而已。


再来,徐志摩在英国时,可是没有离婚的,且张幼仪后来也去英国了,徐志摩一边和林徽因暧昧不清,一边在期间和张幼仪生了第二个孩子,这不就是相当于现代我们说的“吃着锅里的,惦记着碗里的”,一脚踏两船,真的是“渣男”,要说什么没感情之类的狡辩的话,没感情还能“水乳交融”一起生孩子?

且从一些资料看来,徐、张结婚多年,尤其是在英国时,徐志摩一直都是“坦荡”地逼张幼仪离婚,明白地向妻子说明,自己是因为“爱”林徽因才和张幼仪离婚的,那么这么一个“插足”自己婚姻的“小三”林徽因,张幼仪怎么会不恨?


2.离婚后,爱而不得,娶“爱人”陆小曼:

关于这点,张幼仪之所以同情陆小曼,是因为徐志摩和陆小曼在一起结婚的时候,张幼仪和徐志摩已经离婚很久了,那么不管怎么说,前妻对现任也不会有多大的恨吧?


且不说,陆小曼对徐志摩来说与其像是第二个“真爱”,到不如说是林徽因的“替代品”,男人,总是对“得不到”的耿耿于怀,且念念不忘,甚至于找个差不多的也要放在身边。而张幼仪就是知道陆小曼在婚姻中的“处境”,所以才会感同身受,所以很同情她。

总结:

林徽因和陆小曼都被徐志摩深爱,张幼仪恨林徽因是因为她在徐张的婚姻中“插足”,是个“小三”,且徐志摩就是因为林徽因而后来“使劲”逼迫张幼仪同意离婚的;而同情陆小曼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后来大概明白了其实陆小曼就是徐志摩认为的“得不到”的“替代品”,如此处境,怎么会不同情。


(PS:就后续,徐志摩的过世,去“看”林徽因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所以面对陆小曼就更加同情了,以至于后来还时不时地“资助”陆小曼生活费。)


长了鹿角的兔子


林徽因的颜值、才华和家庭出身都优于张幼仪和陆小曼

如果说陆小曼的美是十里洋场的风情,那林徽因的美便是人间四月的清淡。清淡而文艺的气质,温柔亦刚毅的眉宇,真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林徽因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在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林徽因出身名门,父亲林长民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也是北洋高官。叔叔林觉民是著名烈士,那封《与妻书》感动无数国人。祖父也是进士出身。

所以,我们可能因为徐志摩知道张幼仪,因为徐志摩了解了更多关于陆小曼的故事,但决不是因为徐志摩或梁思成而知道林徽因。林徽因就是划过历史天空一颗闪耀的星。

因为林徽因,徐志摩下定决心和张幼仪离婚

徐志摩,在婚姻上,他接受了父亲的安排,早在1915年便遵从父命与张幼仪结婚,对于一段无爱婚姻,徐志摩总是充满遗憾的。

林徽因认识徐志摩那年才16岁,游历欧洲的美丽少女邂逅了正在英国留学的青年才俊。当时的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但是,他成熟、有思想,知识渊博、谈吐不凡,并且还长相英俊,所以,一下子就将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吸引住了。

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这个已婚男人一下也陷入了疯狂与痴迷中,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诗情,从而开始的新诗创作。

为了心爱的女孩,徐志摩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已有两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1922年,张幼仪为徐志摩生下次子彼得后,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签字完成后,徐志摩还大张旗鼓地在报上刊登了《离婚声明》。

徐志摩奔赴祖国后第一时间找到林徽因,说明来意,以及已和妻子离婚的消息,可是当时林徽因已经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有婚约在身。最终,林徽因和徐志摩未在一起。

林徽因是徐志摩深藏心中的女神

虽然徐志摩和林徽因没有在一起,但是徐志摩从没有走出林徽因的影子。

1926年6月初,徐志摩与陆小曼婚礼前4个月,他突然地收到了林徽因的一个消息。在这个消息里,林徽因写到: “我求你,我的朋友,给我一个快电,单说你平安,多少也叫我心宽。”

在这种即将结婚的节骨眼上收到前爱人这样一封信笺,徐志摩瞬间凌乱了。当日,收到信的徐志摩就陷入了极大的内心争斗中。幸好,他及时发现林徽因给所有她的朋友都发出了这封信,希望大家给她报个平安。否则,徐志摩讲不定就取消了婚姻。

1931年11月19日早8:00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 ,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开山(现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境内),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所以,清楚可见林徽因在徐志摩心中地位。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告别了过往生活

徐志摩死后,她像一个忽然梦醒的孩子,意识到自己永远失去了爱人。

素爱盛装华服的陆小曼从此便只穿素服,再也没有去过先前常去混迹的歌舞娱乐场所。每天买来鲜花供奉在徐志摩的遗像前,从未中断。

也许是徐志摩的死造成的打击太大,陆小曼的后半生始终郁郁寡欢。她和翁瑞午同居,她对翁没有爱情,生活上却不得不依靠他,两人一起吸鸦片,经济上也是非常困窘的。

对张幼仪而言,庆幸的是她从离婚的阴影中走出,通过自我提升和努力,在商界打拼出一片天地,属于成功女性。她对林徽因或多或少有点羡慕嫉妒恨,毕竟自己丈夫一生挚爱是林徽因,也是因为林徽因徐志摩最终决定离婚。对陆小曼而言,更多的也许是同情,尤其是对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的生活境况的同情。


包子铺爱吃黄油面包


读这本张幼仪口述、侄孙女张邦梅实录的《小脚与西服》时,我努力保持客观和冷静,但看到徐志摩在小儿子彼得(他与张幼仪的第二个孩子)不到三岁就生病去世后,写了一篇《追悼我的彼得》时,我没法再保持平静,对徐志摩的厌恶上升到了极点。

彼得

一个当原配妻子告诉他自己再次怀孕时,他听了立刻说:“把孩子打掉”的男人。

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

徐志摩冷冰冰地答道:“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说完就没耐心地别过脸去。

一个在异国他乡抛下怀孕的妻子,不辞而别,连离婚都不敢跟张幼仪当面说,还托人带信给她的男人。

一个当妻子刚生下孩子,就逼迫她签下离婚文件,因为“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的男人。

徐志摩真是高兴。他朋友挤在我们身边向我们道贺,都想握徐志摩的手。他欢天喜地,乐不可支。

一个只在孩子出生后去看了一眼,并不关心前妻要怎么养活孩子,要怎么活下去。孩子直到生病去世都没再去看一眼的男人。

一个这样自私、冷漠、懦弱、无情、虚伪的男人,他是如何恬不知耻、装模作样地写下了《追悼我的彼得》?

徐志摩的一生,大概,都只是活给别人看的。

1

张幼仪出生的那个年代1900年,正是新旧社会交替的动荡时代。张家是传统的大户人家,家里的女儿从小就要开始裹脚,否则将来会没有人娶她,便成为全家的耻辱。

三岁的时候,张幼仪的妈妈和阿嬷给她裹脚,张幼仪哭闹了三天,第四天她的二哥站出来了:“把布条拿掉,她这样太痛了。”并表示如果以后没人要她,他会来照顾。

张幼仪就这样没有变成裹小脚的旧式女子,然而,她骨子里的观念却还是传统的旧式思想。再加上她所处的时代和家庭的背景,这些便直接影响了她前半生的悲剧。

张家让儿子们跟着先生学习中国的传统教育,又到新式学堂学习西方学科,成为中西学兼备的人才。而女儿们不需受教育,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到年龄合适许配个好人家。

我只读了点儿儒家经典里给小孩子念的书,比如前面提过的《孝经》,还有关于道德培养的《小学》。

尽管如此,张幼仪是有求知欲的,她是四个姐妹里最在意教育的一个。她非常崇拜有学识的二哥和四哥,所以内心有强烈的欲望想要受教育。

直到张幼仪十二岁的时候,她在上海《申报》上发现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苏州女校刊登的广告,一学期只要五银元学费就可以学习新式西洋学科,毕业时还能领到小学师资证书。

张幼仪说服大姐为自己作伴一起去学习,爸爸也同意让她们去上学,因为学费实在是太便宜了,比待在家里的花费还少。最终,两人都通过了入学考试,顺利进入这所女校学习地理、算学、历史和文学。

然而,没读多久,四哥张嘉璈帮张幼仪相中了一个男人,便是“文章题为《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将梁启超的文笔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徐志摩。

2

张幼仪的四哥当时任浙江都督秘书,在社会上比较有名望,张家本身也是大户人家,而徐家在当地也是有钱的好人家。两家可以说是门当户对,一门亲事很顺利就说成了。

按照中国的传统,两人要到结婚当日才会见面。

徐志摩是杭州府中学堂的中学生,他最初看到张幼仪照片的时候并不喜欢她。

他把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

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敢违抗,与张幼仪成亲。假如当时他玩命反抗,就不会让自己承受包办婚姻的痛苦,更不会让张幼仪遭受更大的痛苦和伤害。

然而,他遵从父命,最终深深伤害了一个无辜的女子。

两人订婚之后,要在一年半后举行婚礼,因为徐家想等徐志摩中学毕业再结婚。没有人关心张幼仪要不要继续上学,甚至说“女孩子家读不读书无所谓,女孩子家活着就是为了结婚”。

张幼仪只得拼尽全力说服父母答应她继续上学一年,可惜学校的老师都知道她即将结婚,所以对她的学业不再上心。

当时的我年轻又胆怯,也许一个新式女子会在这个时候开口,一对新人就此展开洞房花烛夜。可是徐志摩一句话都没对我说,所以我也没回答他。我们之间的沉默就从那一夜开始。

张幼仪把新婚之夜的情形讲述得如此淡然,而我听来却觉得无尽的心酸。婚姻生活还没正式开始,人生的悲剧就已登场。

她一生都将徐志摩对她的漠然无视归结为自己的原因,因为她不像林徽因和陆小曼那样漂亮、新式、又受过很多教育,所以徐志摩才不喜欢她。

3

张幼仪和徐志摩结婚的时候才15岁,旧式的女子一般都待在房间,不轻易外出,而且因为都裹了小脚,也不便走路。而张幼仪有双没有裹过的大脚,所以被镇上的乡亲嘲笑。还被限制成天待在合院,因为要遵守传统,以免别人说闲话。

你能想象你十五岁就结婚,从此不再学东西、不再求新知的情形吗?

与此同时,张幼仪听到了很多关于小脚的故事。那些故事里,小脚是女人最珍贵的财产,是女人嫁妆的一部分。她开始困惑,自己拥有的一双代表新式的大脚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徐志摩婚后没多久,就离家求学,先后去了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并在张幼仪二哥的介绍下认识了梁启超,并成为其弟子。

每次放假回家,徐志摩“除了履行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我不理不睬”。他会对佣人说话,可是从不跟张幼仪说话,哪怕她就坐在他旁边。

张幼仪嫁到徐家后,操持家务、孝敬公婆,对夫家完全地顺从,不敢有半点怨言。

她不知道要怎样应对徐志摩对自己的忽视,所以只能保持沉默。

徐志摩从没正眼瞧过我,他的眼光只是从我身上掠过,好像我不存在似的。

这种忽视实在是太可怕了,我想那时的张幼仪内心一定是悲凉的。

在张幼仪生下儿子徐积锴(小名:阿欢)后,徐志摩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得到父母的许可很快去了国外。

4

儿子出生后,张幼仪才发现他属于徐家,而不属于自己。身为儿子的母亲,却只能偶尔照顾他。因为徐家有奶妈喂养孩子,老奶奶、老爷老太太要监督他的养育过程。

张幼仪依旧不敢反对,因为她受的家庭教育告诉她必须顺从。

二哥建议她到国外与徐志摩团聚,显然他并不清楚妹妹与徐志摩的关系。他觉得张幼仪对夫家已尽到责任,应该去国外跟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甚至可以跟他一起求学。

二哥的话给了张幼仪无限幻想,她满怀憧憬。

可是徐志摩在每次寄的家信中都没有提过要张幼仪过去,她想起早在她怀孕前,徐志摩就跟她说过“要向这些使他无法依循自己真实感受的传统挑战,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我记得我虽然对他这番说辞感到吃惊,可是我既不担心,也不懊恼。

因为她知道女人只有犯了“七出”才会离婚,而自己这些都没做过。而且离婚是丢脸的事,娘家也不会让她回去,最后只能要么当妓女,要么出家或者自杀。

张幼仪不信徐志摩会狠心逼她沦落成那样,她相信他的背景和家庭。

5

在张幼仪二哥跟她的公婆谈过之后,两位老人才决定送她出去与徐志摩团聚,因为怀疑他们的儿子在国外出了什么岔子。

张幼仪坐了三个星期的船,终于在马赛港的码头见到徐志摩。

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因为他是那堆接船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在那儿的表情的人。

可见,徐志摩接到了父母的通知来接张幼仪。可笑的是,已在西方学习新思想、新学科的他,已经越来越新式青年的他,却依旧是那个不敢违抗父母命的男人。

他没有勇气像他说的那样挑战传统,只能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在张幼仪身上!

接到张幼仪之后,徐志摩带着她搭火车去了巴黎,在百货商店为她买了一身洋装,然后带她去照相馆照了几张相,寄给徐家的老爷和老太太。他想用这些照片告诉家人,他和妻子在异国他乡很幸福恩爱。

而张幼仪的内心是悲凉的,在见到他之前的快乐与期待的心情全没了,因为徐志摩一如既往的冷淡和漠视。

我凭什么以为我们会有话可谈,他会尝试让我觉得我是他世界里的一部分呢?

6

在朋友面前的徐志摩生龙活虎,非常的快活。可是看到张幼仪,他马上就是忧郁的神情。两人依旧是没有感情的夫妻。

原本张幼仪还幻想去到西方和徐志摩团聚后,能跟着他一起学习西方学问,但实际却成了他的保姆,做的都是些清扫房子、洗衣做饭的事情。在国内的时候,不管是未嫁前在张家,还是出嫁后在徐家,这些事可都是家里佣人做的啊!

他们在沙士顿租了个有两间卧室的房子,还把一间卧室租给了另一个人。在沙士顿的日子穷困潦倒,而张幼仪再次怀孕。身在异乡,她不知所措,只好问徐志摩的意见。徐志摩让她把孩子打掉。

张幼仪十分震惊,但考虑过后还是准备把孩子打掉。因为她以为这样做徐志摩才不会与她越来越疏远。

然而,徐志摩带回来一个女人,原本张幼仪以为是他的女朋友。但她见到的是一个打扮洋气,却有一双裹过的小脚女人。徐志摩问她对访客有什么看法。张幼仪说出了心里的真实想法:“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和西服不搭调。”

徐志摩突然尖叫说:“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原来,他只是想用这个女人来告诉张幼仪,她和他就像小脚和西服一样不搭调。

没多久,徐志摩便不辞而别,丢下怀孕的张幼仪一个人孤零零地在沙士顿。她想过去死,可是她记起了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她是个传统的女人,所以不愿意对父母不孝。

在张幼仪孤独无助的时候,徐志摩差人给她捎了口信,再次跟她提出离婚。张幼仪到此时才生气了,因为徐志摩连当面跟他谈离婚的勇气和意愿都没有。

张幼仪只好联系二哥,去巴黎投靠他。

7

到巴黎后,二哥把他托付给住在乡下的刘氏夫妇。正是这段时间,张幼仪才静下来回想自己的经历。

当徐志摩形容她是小脚女人时,她还觉得委屈,因为自己明明是双大脚。后来她才明白,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跟裹脚的女人一样旧式和传统。

张幼仪权衡再三,自己这样的处境绝对不能回国,只给公婆写信她需要钱供养自己和孩子,没有提徐志摩跟她说离婚的事。公婆答应每月给她寄两百美元生活费。另一方面,张幼仪决定在国外自力更生,为自己寻得一条生路。

在她怀孕的最后一个多月,七弟来看望她。张幼仪随后决定跟他一起去德国,因为她急切地想跟家人在一起。所以,第二个儿子彼得在柏林出生。

生完孩子,张幼仪请求医生把孩子留在医院,自己出院回家,看到了徐志摩寄来的信,信中正式跟他提出离婚。她想办法找到徐志摩,最后签下了离婚文件。徐志摩去医院看了彼得,孩子生前仅此一次。

8

彼得去世后一周,徐志摩来到柏林。张幼仪三年没有见过他了,她带徐志摩到殡仪馆,看到的只有彼得的骨灰坛子。

随后,徐志摩要求张幼仪跟他一起去意大利,同行的还有两个英国女性朋友。原来,徐志摩跑到欧洲只是为了躲避杀身之险,他与有夫之妇陆小曼相恋了。

等风头过后,徐志摩才回国。陆小曼最后与丈夫离了婚,但是徐家想当面得到张幼仪的同意,才肯答应徐志摩把陆小曼娶进门。

张幼仪终于回家,徐志摩也如愿以偿地娶了陆小曼。

徐家二老把张幼仪当干女儿,有什么事都会找她帮忙或者向她诉苦抱怨儿子的新太太,而张幼仪也不会拒绝。甚至是老太太生病去世,都是找张幼仪去安排丧事,因为陆小曼什么都不懂,也什么都不愿意做。

直到徐志摩搭乘飞机坠毁去世的前一天,张幼仪还跟他在经营的云裳服装行聊过天。她一直也觉得奇怪,离婚后她和徐志摩的来往才更加密切,相处得更融洽。

我还告诉他,我觉得他不应该搭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不管是不是免费。他像平常那样大笑着告诉我,他不会有事的。

有人拿着徐志摩去世消息的电报来找张幼仪,因为陆小曼不肯去认领徐志摩的遗体。

张幼仪当即决定让儿子阿欢和八弟去济南为徐志摩料理后事。在济南举行公祭和丧礼之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徐志摩的遗体经历重重困难,终于从济南运回了上海,准备再送到老家硖石安葬。

可是陆小曼想把他的葬礼改成西式,不想让徐志摩穿着中国传统的寿衣躺在棺材里安葬。张幼仪坚决不同意,因为她不想让徐志摩在惨烈事故中残缺的身体,再经受换衣服、搬来搬去的折腾和折磨。

最终,徐志摩还是在张幼仪的坚持下按中式传统安葬了。

9

虽然张幼仪在西方历练成独立自主的女性,但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她觉得照顾徐家是她的责任,她为徐志摩、徐志摩的父母、儿子,甚至为陆小曼做的所有事都是她应该做的。

所以在老爷去世后,张幼仪接替他每月给陆小曼三百元钱生活费,供她和情夫翁瑞午生活。

身为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和云裳服装行的总经理,张幼仪已然是位很有能力的新女性,却始终坚持对徐家人的一份责任。

在53岁的时候,张幼仪征得二哥和儿子的同意,在香港嫁给了住在楼下的苏医生。两人相濡以沫,经常聊天,有事互相商量。

她还和苏医生一起去康桥和柏林她住过的那些地方。回国后,她联系了徐志摩以前的同事梁实秋,替徐志摩把他全部的著作编成了一套文集,还提供了自己的一些信件。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一些纪念徐志摩的东西。

张幼仪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人们说她一定很爱他。张幼仪不知道如何回答。

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称为“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