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定鼎天下的国师与子房兄的超级人设

楚汉争霸后,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

之后,汉王朝主要完成了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在军事上是消灭异姓诸侯王,以巩固政权,这件事由刘邦唱主角。另一个是在治国上推行黄老之术,以休养生息,这件事由萧何、曹参来演义。

这两方面工作很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只是具体的政治实践而已。

最重要的应该是顶层设计的工作。这才是定鼎天下的大事。

面对楚汉争霸后的庞大帝国,应该怎样实施统治?

这一顶层设计的问题,才是至关紧要的。

秦始皇及其秦帝国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落得亡族灭国。

而张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则是至关重要的。

终章:定鼎天下的国师与子房兄的超级人设

驳斥王道

张良曾经学礼于淮阳,对秦国秦法抱有天然的仇恨,且执念恢复故国。所以,张良所秉持的思想是儒家的王道之制。

但是游侠的阅历、战争的经历,使张良看到了儒家王道仅是理想的丰满,而无益于乱世,也无益于治国。

所以,当刘邦采纳郦食其建议、准备扶植和分封六国后世时,张良极力驳斥,留下了一段足以流传千古的议论:

(张良)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刘邦)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张良驳斥了八不可,简而言之,即:制敌不能,一不可;未擒首领,二不可;天下未定,三不可;敌资未得,四不可;战乱未止,五不可;天下未平,六不可;有功未奖,七不可;敌强我弱,八不可。

实际可以归纳为三条理由,即:未得完胜不可沽名;天下未定不可修文;大争之世不可分力。

就楚汉争霸而言,张良的这段议论是战略决策。它成功阻止了分封六国后世的提议,使得刘邦能够集中力量打败项羽。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之末。”

就顶层设计而言,张良的这段议论便是“青之末”。而其所兴起之“风”便是否决了分封制为代表的王道政治。

摆在汉代统治者面前的就两种顶层设计模式:一个是周代的王道分封;另一个是秦代的集权郡县。

历史从来不是发明家的乐土。它最擅长的就是“仍旧惯”、“何必改作”。顶层设计不是演绎物理公式,也不是演算某个数学结果,而是提供一种解释框架。这个解释框架是否可行,既要看其治理果效,即能否富国强兵,但更要看精英阶层和普罗大众能否理解、认可以及接受。

汉王朝的决策者即便能够发明出民主共和制,也不能推行。因为精英阶层取得不了共识,普罗大众也理解不了。所以,“仍旧贯”、“何必改作”的选项就是王道分封和集权郡县这两种。不是这样治理天下更好,而是这样治理天下,我们才能理解。

既然拒绝了周代的王道分封,那就只能参照秦代的集权郡县。所以说,张良借箸之论便决定了汉帝国的顶层设计。

糅合分封

秦王嬴政派送将军王翦出征击楚,王翦嬴政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

终章:定鼎天下的国师与子房兄的超级人设

秦始皇

彻底实施中央集权和郡县治理的秦帝国,就是这样做的:即便有灭国之功,也不能封侯。

所以,教条的照抄秦政,对于汉帝国而言,是不现实的。首先立国之前,便已分封了赵、楚、淮南等七大异姓诸侯国。其次便是开国的功臣将军们不答应。简言之,就是掌权的精英阶层不允许。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张良对刘邦说得很清楚:不给各位将军裂土封侯,那么各位将军就要造反。

所以,刘邦赶紧按照张良提议,“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终章:定鼎天下的国师与子房兄的超级人设

什方侯 雍齿

首先封雍齿为什方侯,封邑2500户。刘邦最憎恶雍齿,因为雍齿曾经背叛过他。刘邦又不能杀掉雍齿,因为雍齿功多。所以,雍齿封侯便能迅速产生稳定人心的作用。连皇帝最恨的“雍齿”尚能论功封侯,那么诸位将军封侯与否,就只是时间的问题。

其次就是催促丞相和御史赶紧定功行封,也就是赶紧把能封的全封了。稳定人心,是为论功行封争取时间。大家先别着急造反,我刘邦会分封你们的,你们看雍齿都封侯了,还着啥急。但也不能老拿雍齿封侯吊胃口,最后还得赶紧拿出实实在在的爵位和封邑。

在对待开国功臣这件事上,汉代做得应该是最好的。因为它部分采纳了周代的王道分封。

这些封邑可能未得实户,也就是封了你做万户侯,食邑某县,但刚经过秦末战争,整个县都不超过一千户,哪有万户的供奉。

周代诸侯,确实是土地广袤,但能拿多少得看你的本事。你得携家带口,拉着整个家族,跑到千里之外的燕地、齐地,然后在那个不毛之地建个城池,之后再对周边的“野人”或蛮夷征粮、征税、征兵。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真刀真枪的干仗。这实际上是周天子把你和你们家派出去冒险殖民了,而且不管成败,每年都得向王室进献贡品。

而后世朝代的所谓公侯,就基本上都是虚封了,没有封地,只是虚衔,甚至子孙后世还不能世袭。

所以说,刘邦对待开国功臣不仅不错,而是极好的。

“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也就是到了汉高祖十二年,封侯的开国功臣就有143人了。而且这些封侯的功臣中,还有很多人都担任过丞相、御使大夫以及太尉这样的三公高官。

政治是一种妥协。而汉帝国确实是把这种妥协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承接秦制与周制,汉帝国发明出了一种叫郡国并行制的东西。

崇慕秦帝国和始皇帝的人,或许会批评郡国并行制后患无穷,最鲜明的例子就是七国之乱。但考虑到当时的环境,这种杂糅分封的郡国并行制,可能是最好的。

历史上的这些制度设计,需要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去考虑,而不能以“后知之明”去苛责古人。

诸吕作乱之能够快速平息,与这种大封郡国诸侯是分不开关系的。为什么大家还能一心向刘而不是向吕,原因就是刘氏皇族对待这些功臣将相真心不错。

定都关中

刘邦是个英雄。无论智商还是情商,都极为突出。

但刘邦的格局和视野是有限的。这是由他的出身背景所决定的。

面对的一个庞大帝国,究竟该怎样治理。对于这种顶层设计的问题,刘邦的脑子是一片空白的。

所以,当郦食其提出王道分封的建议时,刘邦会极力点赞。甚至,他还要向张良炫耀:“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于子房何如?”

张良你看,这个设计多好,比你张良张子房怎么样?然后,刘邦就被张良批得体无完肤,赶紧追回郦食其、终止这项决策。

关于定都这个大问题,刘邦又没了主意。

刚刚同仇敌忾的消灭了秦帝国,所以不好直接效仿秦,于是就效仿周,刘邦准备定都洛阳。

而且刘邦也喜欢洛阳,其一众关东臣僚也愿意定都洛阳,原因是离家近啊。

但齐人娄敬的挽辂议论,让刘邦犹豫了。

终章:定鼎天下的国师与子房兄的超级人设

建信侯 娄敬

娄敬议论的大意是:周以德立国、四方效命,故交通便捷的洛阳适宜作为首都。但汉以武建国、四方觊觎,故交通便捷的洛阳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被山带河、四塞皆固的关中秦地才适合成为汉王朝的大本营。

在群臣对娄敬极力驳斥的情况下,留侯张良力排众议。

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建议的好坏对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出建议的人。虽然娄敬说得对,但人微则言轻。大臣们虽然说得不对,但人多势众。

这个时候,就必须得有张良这个“帝王之师”出面,才可扭转乾坤、力排众议。张良附议娄敬之后,刘邦便不再犹豫了。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刘邦建国后,立即着手推进的不是民治民生,而是外伐匈奴、内伐诸侯王。这种局面下,一个稳固的首都和后方,是极为重要的。这是他对外实施战争的底气。

关中地区,在楚汉争霸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源源不断地为刘邦提供了兵源和物资。

在征伐异姓诸侯王的战争中,也同样重要,从关中发兵,进可攻、退恪守。

在七国之乱时,定都关中的意义就更为重要。关外造反的诸侯王,是难以轻易杀进关中地区的。关中定都足以为中央王朝提供准备时间和战略缓冲,进而才能调集兵力、筹备物资。

驳斥王道而行郡县,糅合分封而并郡国,附议娄敬而定都关中,这三件至关重要的定鼎之事,皆出自留侯张良的谋划决断。所以说,对于汉帝国而言,张良是名副其实的国师。

确实,萧何也很重要的。但萧何筹划的是具体的事情,刘邦打仗,他输送兵丁粮草;刘邦称帝,他担任丞相;刘邦定都关中,他筑城建宫。

终章:定鼎天下的国师与子房兄的超级人设

萧何剧照

而真正要回答怎样统治这个庞大帝国的问题,只有张良来作答。也可能,只有张良才能作答。

因为平民小吏出身的一众沛丰精英,他们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学会作答这样的大问题。但历史又要求必须立即作答,所以张良张子房便当仁不让了。

最后总结:张良的超级人设

用传奇一词,可能渲染的力度已经不够了,所以换一个更大的词——超级人设,更足以表达小编对子房兄的敬仰之情。

终章:定鼎天下的国师与子房兄的超级人设

谋圣张良

真实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其实这不是至关紧要的问题。至关紧要的问题是我们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其实,我们总是在用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认识世界。

对于历史和英雄,也是如此。我们总在用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认识他们、评价他们。

所以,我们特别喜欢给人或事加标签。例如历史的标签有强汉、盛唐、弱宋等;人的标签有君子、小人、英雄、匹夫等。

而无比复杂的历史和人物,是否果真如此呢?可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

那么,从子房兄的这些传奇人设中,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发现什么呢?

贵族的公子、草莽的游侠、乱世的英雄、军中的谋士、战争的大师、定鼎的国师,一般人能占其中一个便足以傲然于世。但是,子房兄却所向披靡,各样人设全都打造一遍、经历一番。而这些还不包括他拥立储君和功成身退的传奇经历。普通人只活了一遭,而张良却活了好几遭,而且每一遭都活得那么精彩。

子房与大势

大势是抗争不了的,即便圣如子房,也只能随波逐流。所以,他只能在秦灭六国、秦末硝烟和楚汉争霸的大势中寻找新的定位。

从贵族公子到草莽游侠,这是张良不得已的选择。“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以,他的人生定位就是复仇,流落草莽、对抗秦政、刺杀秦始皇,为国复仇。

至于是否成功,可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这个曾经的贵族子弟要为自己的人生找寻意义,安置那份失落的精神家园。

终章:定鼎天下的国师与子房兄的超级人设

博浪沙刺秦

从草莽游侠到乱世英雄,这也是大势所趋。秦末硝烟,是偶然抑或必然,都不是张良所能决定的。但这其中有机会,有复仇的机会、也有恢复故国的机会。

终章:定鼎天下的国师与子房兄的超级人设

大泽乡起义

作为乱世的英雄,张良渴望成功。但这个人设,应该是不成功的,或者说仅能算是有所小成。张良也曾经振臂高呼,但应者寥寥。退而求其次,借兵于楚、拥立韩成,但也仅是勉强应付。

韩信的谋士蒯通说:“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张良想做的就是这样的逐鹿高材。

但他没有项羽的霸气,也没有刘邦的魅力,更没有彭越、英布的豪气,所以曾经了了而此时只能草草。

子房与定位

从贵族到游侠、从游侠到英雄,这些都是大势所驱的定位。

而谋士、大师和国师,应该说是张良自己对自己的定位,是主观能动地去打造的新人设。

张良难道不想把自己打造成刘邦或项羽那样的人设吗?

他当然想,但是他做不到。

韩信能够独挡一面。但是,张良做不到。所以,就不要说统辖天下英雄、争霸天下了。刘邦和项羽这种人设,得需要机缘和禀赋。

终章:定鼎天下的国师与子房兄的超级人设

汉初三杰:张良 萧何 韩信

这里所谓的机缘,就是你得能做到老大的位置。萧何、曹参担心起义不成、自己被族诛,所以甘愿把位子让给刘邦。而项梁死后,项羽就成为项氏军团的领军人物。

这里所谓的禀赋,就是你得具备“适者生存”的能力。对内,你得能拢得住自己人;对外,你得能干得过竞争对手。

拢得住自己人,这一点,陈胜就做不到,派出攻城略地的武将,个个都自立山头了。干得过竞争对手,这一点,很多人都做不到。

终章:定鼎天下的国师与子房兄的超级人设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陈涉

就这两点而言,张良都难以胜任。

首先是没有当上老大的机会,即便是当上了,也不是大帮派的掌门人,所以也就成不了气候。

其次,张良可能是因为太过鬼精了,所以很难笼络一批追随者。跟随刘邦南征北战,而张良始却鲜有追随者,这可能是性格使然,可能是谋士身份,也可能是应了那句话: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第三,就是张良干不过竞争对手。乱世之中,需要很多能力,攻必克、战必胜的领兵之能,是最为重要的。项羽、韩信就是这方面的专才。但事实证明,张良不行。他可以制定出精要的画策,但自己却无法把画策落地。

子房与成功

既然做不了逐鹿的英雄,那就做一个辅助英雄的英雄,同样也能建立不世之功。

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后,恢复韩国已然无望。楚汉争霸的大幕已经拉开,七大战国均势而立的状态可能也只是历史了。所以,张良选择了刘邦,也正式成为刘邦的画策之臣。

终章:定鼎天下的国师与子房兄的超级人设

韩王成

刘邦善用人,而张良善识人。

首先是选对了老板。在众多诸侯中,张良选择了刘邦。其次是选对了乱世英雄。刘邦欲捐关东地以灭项羽,张良立即给出彭越、英布、韩信三个人,要捐就捐给这三个英雄。最后能够消灭项羽,这三个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吕公善相人,而张良善察心。

如果问历史上最厉害的相术大师是谁?吕公当之莫属,真得是靠相面相出了一个皇帝女婿,关键是真得自信满满地把闺女嫁给了刘邦。而张良张子房却是一个察心的高手。

峣关之战,以守将为屠人子,便断定可以利诱之。其将反秦,而其兵未必反秦。也就是将心可夺,而军心未动。于是,趁其懈怠,兵夺峣关。

鸿门宴,表面上是刘邦单刀赴会、羊入虎口、虎口脱险,而实际上却是张良的一场心理战。张良就是要利用项羽吃软不吃硬的心理。而索要汉中,也是利用项伯的一向贪心和项羽的一时激扬。等等这些,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人心的揣测。

终章:定鼎天下的国师与子房兄的超级人设

鸿门宴

而对于韩信、彭越以及英布这三大汉初名将,张良懂得他们想要的就是一个诸侯王。而对于雍齿等功臣宿将,张良懂得他们要的就是封侯封邑。懂得别人想要的,也就懂得了别人的弱点,那就给他们想要的,然后再从他们那里拿回更多自己想要的。

对于皇帝刘邦、对于帝王之心,张良也是了如指掌的。他懂得刘邦最畏惧什么,也知道刘邦想要什么,所以及时的功成身退,既不像韩信那样身死国灭,也不像萧何那样囹圄受辱。

韩信善战术,而张良善战略。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是说韩信。而项羽也善战。让韩信与项羽正面刚,孰胜孰负,真得很难说。但是我会押宝项羽胜。

终章:定鼎天下的国师与子房兄的超级人设

项羽

即便把韩信跟刘邦、彭越以及英布这些人绑在一起,都不见得是项羽的对手。沉舟破釜河北之战、三万对五十六万彭城之战,能打赢这些仗的,绝对不是简单人物。

所以,战胜项羽的不是战术,而是战略。正面对阵、迂回偷袭、断其粮道,甚至什么背水一战,等等这一切应敌战术,项羽全部免疫。即便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也不是战败项羽的关键。张良的战略布局,才是制胜的根本。成皋之战到垓下之围的过程,张良的战略布局已经完成,刘邦集团已经形成了对项羽的实力碾压。这次是制胜之本。

始皇帝要改变世界,而张良则顺应世界。

面对庞大帝国,始皇帝要做的是以郡县制统辖国土、以集权制统治帝国、以法家思想教育黔首,以“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方式对天下实施标准化管理。

终章:定鼎天下的国师与子房兄的超级人设

秦始皇

国家的顶层设计是什么?其是否正确、是否有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历史能不能接受。

顶层设计不是严肃而无争议地数学推理,它是一种解释框架。这个解释框架,要告诉熙攘众生国家权力是这样运行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运行。

精英和大众接受了这种解释框架,那么国家大体就能治理有序。但是,如果不接受,即便这个解释框架很正确、很科学、很以人为本,它仍就会遭到巨大挑战。

秦帝国的快速灭亡,就在于其超前的解释框架无法为精英阶层和普罗大众所理解。那么汉帝国呢?

面对同样的问题,张良的选择是顺应这个世界。

当然,顺应世界也要有前瞻性,如果连前瞻性都没有,那也配不上精英的头衔了。这个前瞻性就是驳斥王道分封。王道分封已经不能再适用这个世界。20岁的张良看不出来,32岁的张良还看不出来,但是已过不惑之年的张良看出来了。要建立的这个新的王朝,不能再照搬郁郁乎文哉的周。

终章:定鼎天下的国师与子房兄的超级人设

张良

尽管不能施行王道分封,不能扶植六国后世,也不能众建诸侯国,但分封郡国以及封侯诸将,还是要有的。因为完全效仿秦制,统治阶层的精英不答应。这就是顺应世界。

热爱思考的人,有两件事最为痛苦:一件是自己的思想远远超越了这个时代,真得是后不见来者;另一件事是自己的思想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真得是前不见古人。

秦始皇就是那种超越时代的人,他的种种作为虽然有远见、很伟大,但那个时代不理解,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都不理解,所以他被冠之以暴虐。

因此,最好的状态应该是适当超前、有远见故能占到先机。

张良不仅做到了适当超前,而且还能回首看到身后的懵懵众生。

所以,他既往前走,也往后看。于是,身后的世界也就被张良牵动着行走了。

大势面前,张良就如风飘的絮、雨打的萍。虽然絮萍轻微、无能为力,但他仍在找寻自己的价值归宿和人生寄托。纵是面对剧烈变动的大势,也是如此,在迷茫中借着这种归宿和寄托,点滴前行。

经事之后,张良就如仰头的马、俯首的牛。虽然想要拥有全世界,但他看到了自己的有所不能,舍弃一些东西或退而求其次,给自己一个明智的定位。这件事很难,但总得需要去做,而且越早做越好。

面对成功,张良就如翱翔的鹰、展翅的鹏。虽然世事复杂、人心微妙,但他看人、看心、看大势、看天下,终于成为了一名牵动历史行走的大英雄。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功成身退之后,张良则去寻找一种叫做幸福的东西。

成功是一道复杂的大题。纵使“为伊消得人憔悴”,它也未必就在灯火阑珊处。

因为成功既需要向内求,也需要向求,有很多抗拒不了的因素。

韩信体察不了人心;萧何担纲不了顶层设计;刘邦还被郦食其忽悠;项羽就是参不透为何败在垓下。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但是,追求内心满足的幸福或是可以实现的。即便不能如子房兄一样封侯万户、堪为帝王师,但仍可以学习他看破红尘,“从赤松子游”。

成功到了最后,可能已经不重要了。

成千百人设,到最后也是“从赤松子游”。“于良足矣”,换一个词“于己足矣”也未尝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