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春秋”不在

写了春秋的秦楚齐三国之后,本还想在写写春秋其他诸侯国,可仔细想了想,也没啥可写的了,燕国虽也是七雄之一,但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相对的史料故事也不多。而吴越两国虽有故事,但奈何存在时间不长,而且地处东南,算不上正统诸侯国。思来想去好像能写就只有晋国了,提到晋国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因何而来,战国和春秋又有何不同,所以干脆写写怎么从春秋到了战国,以及其中一些有意思的地方。

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春秋”不在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开始进入春秋时期,虽然有句话叫春秋无义战,在这个时期的孔老夫子也叹息道礼崩而乐坏,但实际上呢春秋时期虽比不上西周那般平静,却也远没有战国时期的那种混乱,而春秋之所以成为战国又和晋国的分裂有着莫大的关系。

到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强大而统一的晋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个相对较小的国家,很多史书上也以此为界划分了春秋和战国,而战国这个名称的由来和春秋类似,也来源于书-汉刘向所著《战国策》一书,地方还是这么些个地方,但情况却大不相同,那春秋和战国的区别又在哪呢?

第一,天子威严不在,混乱加剧。春秋时期,虽然周天子已经不能掌控全局,但好歹还是有一点存在感的,比方说春秋首霸齐桓公,牛的一踏糊涂,但他打的也只是“襄王攘夷”的旗号,到后来还开开心心接受了周王的封赏。再比如楚国的楚庄王,都是问鼎中原的人物了,到了天子门下也只是耍个威风也就走了,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所以春秋时期,虽说天子不能掌控全局,但好歹大家也都还承认他为天下共主。到了战国时期,情况就变了,首先三家分晋,到后来三家诸侯逼着周天子承认他们的合法性,天子也不得不照办,要知道晋国是真正的皇亲国戚,晋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成王的弟弟,晋国的国君和周天子一样也是姬姓,面对韩赵魏三家的紧逼,我想周天子也很无奈,他是多么想保全晋国,晋国可以算的上周朝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但事实却很残酷,周天子没能保住晋国,晋国走向了灭亡。战国之后,周天子的存在感也越来越低,地盘也越来越小,诸侯纷争越来越多,天下就更乱了。

第二、战争升级,你死我活。春秋和战国时期虽然都打战,但性质却完全不同。首先,春秋时期的战争很多都讲究师出有名,不是乱打战的,要有个理由,而到战国就不一样了,打你无需理由,就是想揍你了。其次,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春秋时期我们看打战双方人数基本都是几万人,像晋楚争霸的两百年里,双方虽摩擦不断,但战争规模却都不大;到了战国时期情况就变了,像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共集结了上百万人,人数相对少的伊阙之战人数也有二三十万,战争的规模无形中扩大了好几倍,打的是你死我活。最后,战争目的不同,兼并战争;春秋打战很多时候目的并不是要消灭对方,而是要对方服个软认个错,这和打擂台有点像,展示肌肉就可以了。而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打战目的就不一样了,就为了消灭你,无论是赵灭中山国也好,还是秦灭六国也罢,战争开始从拉锯战变为兼并战,战争也变得越来越残酷,是以消灭对方为目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春秋”不在


第三、政治环境变化。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所以战争是为了政治而服务的,所以春秋和战国更大的变化是政治环境的变化。首先来说就是各国都寻求变法图强,比如早期的魏文候任用李悝、翟璜为相,大肆改革,结果魏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国(后面会细说) ,再比如后世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以及大名鼎鼎的商鞅变法,可以这么说战国基本各个国家都在变法,这种事情在春秋时期是少之又少。再者说用人上,人才对于国家来说是重要的资源,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中很多重要的官职都是有门阀贵族担任,平民百姓很难有机会入相位将。但战国时期就不一样了,很多平民百姓得到了重用,比如白起、商鞅、苏秦、张仪等等,各个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最后国家的政治关系也有不同,外交是政治中很关键的一部分,大家所能耳熟能详的”远交近攻,合纵连横 “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而春秋时期大家好像都挺简单的,国君喜好很重要 ,因此两者的外交格局也大有不同。

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春秋”不在


其实春秋和战国还有很多不同之处,这里就不一一说了。但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猜想,如果三家没有分晋,那最后统一的还是秦国么?(当然这是种关公战秦琼式的问题,猜想一下图个乐)。三家不分晋,挡在秦国面前的就不只是一个韩魏两个相对小的国家了,秦国出函谷关的难度就大大增强了,那秦国和楚国的关系就又不一样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那秦能统一六国么?历史又该何去何从,我想这也是历史魅力所在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春秋”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