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流行起來,淺談中國相聲的發展!

讓傳統流行起來,淺談中國相聲的發展!

相聲(Crosstalk),是一種民間說唱曲藝。相聲一詞,古作象生,原指模擬別人的言行,後發展為象聲。象聲又稱隔壁象聲。相聲起源於華北地區的民間說唱曲藝,在明朝即已盛行。經清朝時期的發展直至民國初年,相聲逐漸從一個人模擬口技發展成為單口笑話,名稱也就隨之轉變為相聲。一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後來逐步發展為多種類型: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為一體。相聲在兩岸三地有不同的發展模式。晚清年間,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各地也有“方言相聲”。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南京夫子廟。

讓傳統流行起來,淺談中國相聲的發展!

相聲鼻祖為張三祿,著名相聲表演大師有馬三立、侯寶林、常寶堃、蘇文茂、劉寶瑞等多人,著名流派有“馬(三立)派”、“侯(寶林)派”、“常(寶堃)派”、“蘇(文茂)派”、“馬(季)派”等。後聽郭德綱先生說過,相聲不像京劇一樣分派,應該是分式,所以按照郭德綱先生的理解,應該為馬式,侯式,常式,蘇式,馬式相聲等。

解放後,適應客觀情勢和藝術發展的需要,以歌頌為主的相聲不斷湧現,到五十年代末期,掀起了第一個高潮。1958年8月,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制定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各地相聲演員紛紛上山、下鄉、下廠,編演了一批以歌頌為主的相聲。當年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曲藝會演集中展示了這方面的成就。

而後,隨著侯寶林、馬三立為首的一代相聲大師相繼隕落,相聲事業陷入低谷。2005年起,憑藉在網絡視頻網站等新興媒體的傳播,相聲演員郭德綱及其德雲社異軍突起,使公眾重新關注相聲這一藝術門類,實現了相聲的二次復興。2008年6月7日,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正式對外公佈。相聲正式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讓傳統流行起來,淺談中國相聲的發展!

讓傳統流行起來,淺談中國相聲的發展!

(圖片均來自網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