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麻隧之戰前準備,探析晉景公復興晉國霸業之偉大曆程及戰略構思

前言:

公元前627年秦晉爆發崤之戰,此後秦國背晉盟楚,晉國陷入秦楚兩國夾擊之中,公元前597年,晉楚爆發邲之戰,邲之戰楚國一洗此前城濮一戰之恥辱大敗晉國,此戰過後晉國不僅喪失中原霸主之位,還要面對秦楚長期的聯合壓制,晉國形勢岌岌可危。

公元前578年,秦晉兩國爆發麻隧之戰,此戰晉國大勝,失去二十年之久的霸業開始復興,而秦國則數世不振,東出之希望徹底破滅,只能長期蟄伏西陲,直到一百多年後“三家分晉”,秦國東出才始有轉機,因此,若以後世之角度前看,麻隧之戰對秦國發展的走勢影響可謂異常深遠。

然正如開篇所說,在麻隧之戰之前,晉國實已被秦楚聯合壓制長達二十年,再加上齊國在此之前也一直與楚國交好,還有晉國東北之赤狄時常侵略騷擾晉國邊境。因此,若以“四面楚歌”來形容當時晉國所處環境之艱難危險實不為過。但與項羽不同的是,晉國君臣面對如此危局並無產生膽怯悲觀之心理,相反,他們君臣一心,形勢越是危急他們越能展現出強大的應變能力,發揮自己的遠見卓識,同仇敵愾遂使晉國霸業再次復興,在這場偉大而又艱難的復興之路上,晉景公作為晉國復興霸業的主要決策者與領路人,其功績之大不言而喻。

從麻隧之戰前準備,探析晉景公復興晉國霸業之偉大曆程及戰略構思

春秋初期形勢圖


關於晉景公復興霸業的偉大戰略思想,筆者根據晉景公其及繼承者對於麻隧之戰前所作出的一些列準備總結了三點,分別是滅赤狄,聯齊交吳,離間秦楚

以上三點即為晉景公復興晉國霸業的三大戰略思想,此三大戰略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又處處體現出了晉國君臣謀略之出眾,戰略眼光之長遠,細細品來,筆者實為感佩不已,下面筆者將對這三點分而述之。

滅赤狄

公元前629年,赤狄侵入原衛國黃河北岸之地,衛成公被迫遷都,此後赤狄長期盤踞於此。而與赤狄相鄰的諸侯國亦不堪其擾,其中尤以晉國與齊國中原兩大國最為甚,及至晉景公即位後,面對秦楚及赤狄的壓制與騷擾,晉景公決心重振晉國霸業,而“解決赤狄之威脅”成為晉景公復興霸業的第一步。

公元前594年,晉景公名荀林父興兵伐赤狄,最終滅赤狄於曲梁(今河北邯鄲附近),盡收原赤狄霸佔之土地,晉國國土由此擴張到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之華北平原。

在結合後面晉景公聯齊之策略的層層遞進後,筆者似能體會到晉景公為何以“滅赤狄”為復興霸業的第一步,理由如下:

  • 1,赤狄不屬於中原文化圈,他們以入侵者的姿態長期佔據黃河地區,這自然受到了當時中原各諸侯國的憤恨,如果說當時中原各國互相攻伐無有停止的話,那抵抗戎狄則是唯一一件能引起他們共鳴的事情了,所以即便當時晉國遭受著再多的壓制,晉國出兵赤狄一定不會引起各諸侯國的強烈反應。
  • 2,以“滅赤狄”之名擴大國土,將勢力發展到華北平原,與齊國西部邊界接鄰,達到“隨時可以出兵齊國”的戰略態勢,為後面的聯齊做準備,華北平原地勢平坦,晉國佔據於此若執意出兵齊國,齊國的西部國土將無險可守。
從麻隧之戰前準備,探析晉景公復興晉國霸業之偉大曆程及戰略構思

春秋後期形勢圖

由此可見,“滅赤狄”實為晉景公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最為正確的第一步,赤狄被滅後晉景公隨即開展霸業復興的第二步—聯齊交吳。

聯齊交吳

早在晉楚邲之戰後,楚莊王便挾霸主之威,國力之盛遣使與齊國交好,此處亦可看出楚國從楚成王到楚莊王外交策略上的轉變,楚國已並非之前一味的征伐,而是懂得了“伐”與“交”的合理運用,聯秦與交齊均是楚國外交思想上的重大突破。

雖然此時齊楚交好,但在晉景公的策略實施下,兩國的關係看似穩固實則一擊必破,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

  • 1,楚國雖然在外交上已作出改變,但在中原各國的心中,“楚國蠻夷”的形象依舊根深蒂固,這從晉齊修好後所發生的一件事就能看出來。當時晉齊修好,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晉國故意怠慢齊國宿敵—魯國,甚至不惜逼迫魯國割讓土地給齊國,這自然引起魯國的不滿,於是魯成公大怒之下欲叛晉親楚,但最終為魯國大臣所阻,而他們阻止魯成公親楚的理由便是:“不可,楚雖大,非吾族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 2,楚國與齊國相距較遠,而晉國因為滅赤狄其勢力範圍已經與齊國接壤,所以如果晉國準備得當迅速出兵齊國,則楚國援軍無法第一時間趕到。
  • 3,楚國從未將齊國看做真正的盟友,面對晉秦,晉齊的爭霸,楚國更多的是報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心態,這從日後晉齊兩國鞍之戰楚國援軍的表現也能窺知一二。
從麻隧之戰前準備,探析晉景公復興晉國霸業之偉大曆程及戰略構思

楚莊王雕像

所以,基於以上三點,晉景公便可從容展開聯齊交吳的策略。

先來看“交吳”。

吳國位於楚國東部,起先晉國對吳國一無所知,直到楚國叛臣巫臣向晉景公獻聯吳之策,於是次年,晉景公便令巫臣出使吳國,並教吳國以車戰步戰之法,助吳興起以牽制楚國,從那時起吳國便與晉國長期交好,因此“交吳”之策實為晉國順利實施之良策,並不費力。

然而令晉景公沒有想到的是“聯齊”出現了問題。

再來看“聯齊”

晉國出使齊國修好的使臣郤克因天生跛足而被齊頃公的母親所嘲笑,郤克大怒之下返回晉國,力主對齊開戰,可是晉景公深知“聯齊”的重要性,他不會因為齊人嘲笑晉國使臣就隨意開戰,但郤克被齊人嘲笑卻讓晉景公明白一個道理,若想讓齊國真心與晉國交好,就必須以“恩威並施”的方式讓他們心悅誠服,如何對當時自大的齊人“恩威並施”以達到兩國修好的目的,是擺在晉景公面前最重要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晉景公似乎早已心有成竹了。

“齊人嘲笑郤克”以及“自晉文公死後晉國號召諸侯的二十多次會盟齊國均未參加”這兩個事實,讓晉景公了解了當時齊人對晉國的不屑以及自大的心理,而晉景公正是利用了齊國的這個心理來漸次展開晉國對齊國“恩威並施”的計劃,不得不說,晉景公的權謀和對敵人的心理分析能力之高世所罕見。

從麻隧之戰前準備,探析晉景公復興晉國霸業之偉大曆程及戰略構思

晉國征戰圖


一,“聯齊”之“施威”

晉景公攜衛國陳兵齊國邊境但不進攻只是示威,而後迫使齊頃公與之盟於繒,此次會盟是自晉文公死後,兩國國君第一次同時出現的會盟。齊國自齊桓公死後霸業便已衰落,晉國取代齊國成為中原霸主已是不爭的事實,但齊國卻不願承認,所以自此以後齊國便不再參加晉國主持的會盟,而此次會盟實為晉國所逼,晉國滅赤狄擴國土和楚國相隔太遠鞭長莫及的影響亦開始顯現。

齊國雖一時為晉國所逼而與之結盟,但心中非常不服氣,以致於不久後,齊國便再次交好楚國並興兵伐衛。

到了這裡,筆者對於當時晉景公為何要拉著衛國一同陳兵齊國邊境便有了一個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晉景公當初就是故意帶著衛國激怒齊國,利用齊國對晉國的不滿並將這種不滿轉移到衛國身上,而後引發齊國伐衛。而齊國伐衛也給晉國正式出兵的藉口,於是晉景公便以“齊國背繒之盟,擅自伐衛”為藉口出兵伐齊,晉齊鞍之戰爆發。

鞍之戰是晉景公對齊“恩威並施”中“施威”的一環,鞍之戰晉國雖然獲勝,但也是險勝,從這裡也能看出齊國雖霸業不再但國力依舊不可小視。然晉國畢竟是聯合衛魯集三國之兵力與其作戰,且開戰之時,晉魯聯軍的一支便自丘輿繞今天的沂蒙山區企圖與大部隊合擊進而圍攻齊國都城臨淄,這就迫使齊國戰敗後不得不向晉國乞和。而晉魯聯軍的這一次繞沂蒙山區分兵實開我國戰爭史上迂迴與分兵合擊作戰之先河,乃一壯舉,由此可見晉景公之戰略決策非常高明!

當晉國大敗齊國時,楚國由於地處偏遠援軍沒有及時趕到,然而當楚軍到達後,晉景公下令晉軍避之不戰,楚軍見此情況也隨即返回,由此可見楚國並無真心援助齊國之心,而這也是晉景公敢於發動伐齊之戰的一大推動力。

鞍之戰後,鑑於晉國對齊國的包圍態勢以及楚國若即若離的態度,齊國決定正式與晉國修好,為了鞏固與齊國的修好,晉景公便開始自己“施恩”的表演。

從麻隧之戰前準備,探析晉景公復興晉國霸業之偉大曆程及戰略構思

晉齊鞍之戰


二,“聯齊”之“施恩”

歷代以來,“施恩”無非錢財美女及土地,對於富庶的齊國而言,“錢財美女”他們並不缺,若要想達到“施恩”的根本目的,就必須給予齊國最想要的東西—土地,因此這才有了後面晉景公逼迫魯國割地以交好齊國這件事,雖然此行為引起魯國的不滿,但魯國最終還是接受了晉景公的這一無禮要求。

對於晉景公的這種安排,雖然有違道義,但當時的形勢已經不是僅憑“道義”就可以化解的了的,晉景公既然決心復興晉國霸業,就必須做出取捨,齊國強大必須結交,魯國弱小則可棄之,這是亂世的生存之道,晉景公以如此強制支配之政策控制中原眾諸侯亦開春秋戰國時代“柔服伐貳,德之次也”的先河,此後“德”與“道義”在亂世爭霸中蕩然無存。

晉景公對齊國的“恩威並施”達到了他所想要的效果,此後齊國牢牢的站在晉國身邊,為晉國馬首是瞻。

晉齊聯盟結成之後,雖然晉景公去世,但他卻為後繼之君留下了復興霸業的最後一步策略—離間秦楚。

離間秦楚

晉齊聯盟雖成,但依舊難以與秦楚聯盟抗衡,而想要復興晉國霸業,就必須攻破秦楚聯盟,為此晉國主動與楚國交好,當時吳國興起而牽制楚國,使得楚國無心北顧,晉國藉此機會主動示好必然會得到楚國的響應,“交吳”之利開始顯現。

從麻隧之戰前準備,探析晉景公復興晉國霸業之偉大曆程及戰略構思

晉景公圖


在筆者看來,晉國主動與楚國謀和有兩大利好之處:

  • 其一,迫使楚國短時間內不能興兵北進,為晉國伐秦贏得先機。
  • 其二,故意激怒秦國,使得秦國率先起兵,而後尋求機會與秦國主力交戰,力圖一戰而定乾坤。

事實上,自晉楚謀和後,楚國與秦國的表現完全在按照晉國所設想的那般進行。

首先,秦國確實不滿晉楚謀和,在約楚國共同伐晉被拒絕的情況下,再約白狄進攻晉國,是以晉國有了伐秦之口實,晉國先敗狄人,而後全力準備與秦作戰,即後來的麻隧之戰。

其次,縱觀麻隧之戰整個過程,楚國確實沒有出兵援助秦國,究其原因除了晉楚之前謀和之外,更多的是晉國外交策略上的成功。

麻隧之戰前,晉國派使者呂相出使秦國,正式宣佈與秦國絕交,即“呂相絕秦”。

為此,呂相準備了一份討伐宣言,此宣言文字之多實為春秋歷史上最長的一篇外交文告,而在此宣言中,呂相以敘述史實的方式痛斥秦國數十年來對晉國的各種不義之舉。

對於呂相的痛斥內容,雖有些誇張,但基本都是事實,畢竟秦晉自崤之戰後數十年交戰不斷,秦國對晉國犯下的不義之舉必然不少,然而筆者在瞭解了晉國曆代戰爭之後發現,晉國以這種長篇累牘,繁文縟節的方式向他國宣戰實乃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而晉國這麼做顯然另有目的,若結合晉國主動修好楚國其實不難發現,晉國如此大費周章的迎接這場戰爭,其目的就在於—誆騙麻痺楚國,避免楚國出兵。

從麻隧之戰前準備,探析晉景公復興晉國霸業之偉大曆程及戰略構思

呂相絕秦圖


晉國發出如此長的討伐宣言,就是為了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來痛斥秦國的不義之舉,以此來向楚國傳達自己伐秦的無奈,博取他們的同情。

當楚國被自己誆騙之後,晉國隨即派使者奔赴各國,最終聯合齊,魯,宋,衛等八國諸侯,共同伐秦,最終敗秦師於麻隧,晉國由此掃除秦國之患,兩年後晉國大敗楚國從容奪回失去二十年的霸主之位。

所以,最後我們來看,當晉國處於秦楚齊狄四面包圍的不利局面中時,以晉景公為首的晉國決策者們能坦然的面對這種危局並從中找到破解之法,環環相扣,徐徐圖之,其謀略至高深,戰略之遠見實為古今罕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