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孙权而选择刘备


因为《三网演义)的空前影响,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成为智的化身,笑称诸葛半仙。《说唐》《薛仁贵征东》中的半仙徐茂公、《明英烈》中的半仙刘伯温,都是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为原型塑造的。

通常认为罗贯中是神话诸葛亮的第一人,其实早在西晋,神活诸葛充的运动就达到了高潮。从陈寿开始,张辅、李兴、尚驰、习凿齿、袁宏等人捕天盖地地吹捧诸葛亮。到了唐朝,李白、杜甫、刘禹锡、裴度、吕温、温庭筠、李商隐继续给诸葛亮摇旗呐喊,诸葛亮想不出名都难。

在这几拨耍笔杆子的杰作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杜甫的那首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孙权而选择刘备

在这首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得最为动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跃然纸上。诸葛亮为了报刘备三顾之恩,拼了一辈子的老命,为刘备父子做牛做马,最终累死在战场上,悲剧性的结局更让诸葛亮贏得了千秋万代的感慨和同情。

诸葛亮二十七岁时被刘备伙同关羽和张飞强行劫出茅庐,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直到五十四岁病逝于五丈原。在这漫长二十七年的江湖闯荡生涯中,诸葛亮虽然没有给历史交出一份多么漂亮的答卷,但至少他尽力了。成功,其实也就是一个自我证明的过程,有勇气去证明自己,就是一种成功。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祖籍是琅哪阳都(今山东临游折南附近)诸葛亮生活在士族和庶族开始分野的东汉末年,但诸葛亮显然不是庶族出身,而是出身清流名门。

诸葛亮即将岀山的时候,天下形势已经日渐明朗,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西有刘璋,本地还有刘表,再加上离诸葛亮不远处的刘备,诸葛亮可以选择的也就这几家而已。现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四处投简历找工作,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互相选择的过程。当然因为就业压力太大,现在人才市场基本是供大于求的局面,所以用人者的选才面比较大,往往占据着主动地位。诸葛亮差不多也面临着这样的就业形势,他应该选择哪一路诸侯做东家呢?有比较才有选择,诸就亮应该早就开始对这几家诸侯进行暗中考察,并一对比这几家公司和领导者的优劣,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就业评估。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孙权而选择刘备

诸葛亮在进行模拟选择的时候,事先给自己做了一个定位,就是他去了新东家,必须是这间公司的NO1。诸葛亮自视甚高,平时自比管仲、乐毅,跑龙套的角色诸葛亮不会接单。有了这个定位,问题就来了。先说投奔曹操,曹操本人智力殊绝,再加上身边已经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刘晔、贾诩这些一线智囊。如果诸葛亮去了,曹操肯定会欢迎,曹操喜欢搜集人才是出了名的。但曹操不可能让诸葛亮这个年轻人做NO1,不然置荀彧这些人于何地?

另外,曹操的为人诸葛亮应该是有一定了解的。阿瞒兄野心勃勃,早就对汉朝天下垂涎三尺,这和诸葛亮这类正统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有冲突。即使曹操让诸葛亮做首席智囊,二人在政治思想上发生矛盾,荀彧的下场就是诸葛亮的下场。

再看孙权,要说诸葛亮跟孙权是比较方便的,因为诸葛亮的同胞大哥诸葛瑾就在孙权手下任长史,很得孙权信任。诸葛瑾当然希望弟弟能来江东和他一起做事,互相也有个照应,估计诸葛瑾没少在孙权面前给弟弟吹喇叭。

诸葛瑾应该是给诸葛亮写过信的,请弟弟到江东发展。即使确有其事,诸葛亮也不太可能选择孙权。理由是和对曹操的考虑几出一辙,孙权旗下的头牌是周瑜,周瑜是孙权嫂子的妹夫,关系极铁,诸葛亮不可能撼动周瑜的地位。请葛亮去了,最多也是就和张昭同等地位,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去。

要说诸葛亮最方便投靠的,肯定是荆州牧刘表。刘表是叔父诸葛玄的旧交,

诸葛亮这些年在隆中种地读书,没少得到刘表的照应。如果刘表天天派人来捣乱,诸葛亮早就被折腾跑了,诸葛亮就在刘表身边,对刘表的为人能力再清楚不过了,刘表“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最要紧的是,荆州有两股势力在明争暗斗,一边是刘表的合法继承人长子刘琦,一边是刘表最喜欢的次子刘琮。

刘琮的娘舅家蔡氏在荆州势力很大,刘琦已经被挤到了墙脚边,一旦刘表挂了,荆州内部肯定发生夺嫡的重大事件。荆州要乱了,曹操和孙权肯定会下黑手捞外快的,荆州必然成为乱战中心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更不敢把自己的身家

性命轻易押在刘表的盘口上。刘表不合适,刘璋呢?要说刘璋为人宽厚,如果刘璋能让诸葛亮当上首席大军师,诸葛亮未必没有大的发展空间。但问题是,刘璋会重用诸葛亮吗?基本没

可能。因为诸葛亮是外来户,要想挤进土著势力占据主流的益州政坛,难度非常大。要是只做二线角色,那去了又有什么意思?再者,诸葛亮的法术思想和刘璋的中庸无为思想完全不搭调,诸葛亮要限制打击豪强利益,刘璋根本不可能点这个头。盘来盘去,四大诸侯都不太适合诸葛亮的职场发展规划,只剩下一个没地盘、没钱粮、没枪杆子的刘备了。选择刘备?诸葛亮肯定曾经考虑过,但可行性又有多少呢?

刘备是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被曹操暴打后,走投无路,这才找同宗刘表要饭吃的,寄居在新野。诸葛亮在荆州也住了好多年,加之他的暂住地离新野也不算很远,诸葛亮的许多朋友都应该是和刘备有过来往的,刘备早年的“英雄事迹”,诸葛亮或多或少也了解一二。要说刘备这大半辈子活得真是不容易,为了讨生活四处流浪,别人高兴了赏他碗饭吃,比如袁绍;不高兴了抡起大棒子照头就打,比如曹操。现在逃到荆州避难,说好听些是刘表的兄弟加客人,实际上在刘表的心里,刘备和要饭的叫花子没什么区别。

刘备早期逐鹿中原的失败,最大的原因他身边没有一流的智囊。刘备本人智力不太发达,再没有高级谋士的帮衬,失败在所难免。吕布再不济,身边还有个一流谋士陈宫。

刘备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储备体系

这一点前面也讲到了。之前是家庭作坊式的零敲碎打,自己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能,明显不是刘备的能力所能胜任的。现在的刘备急需聘请一位职业经理人,给自己提供最大限度的智力支持。

至于这位职业经理人具体应该聘用谁,刘备本来打算由徐庶来扛大旗的。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孙权而选择刘备

《三国志》无徐庶传,徐庶的智力等级无法具体界定,徐庶后来仕魏,任过御史中丞这样的高级职务。再从诸葛亮日后对徐庶的推崇来看,徐庶虽然没有罗贯中吹得那么神通广大,但应该是个一流人才。不过徐庶并没有接受刘备的邀请,而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我的朋友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江湖人称卧龙,足堪与将军共图大业,将军要不要见见诸葛亮?”不知道徐庶拒绝刘备,是确实自认才智不如诸葛亮,还是瞧不上刘备。

刘备在寄居荆州期间,和当地名士司马德操(水镜先生)有些交情,司马德操经常在刘备面前提及诸葛亮,另外捎带着推销凤雏庞统,刘备应该是知道诸葛亮的。

只是刘备并不认识诸葛亮。天知道他是不是个书呆子,东汉未年士林中出得最多的就是这种书呆子,未必能成大事。刘备觉得自己虽然做人挺失败,但好歹也算是江湖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就大大咧地告诉徐庶,请徐先生把这个什么卧龙带过来,我要面试。

徐庶笑着告诉刘备,诸葛亮这等级别的人物,可不是刘将军随便能叫唤来的,您要亲自去请。刘备也确实能放下架子,去就去吧,人才难得嘛。接下来就发生了三顾茅庐的事情了。最终在第三次见到了卧龙。

在刚见面的时候稍有些羞涩拘谨,但他们的结合是前生修来的缘分。短暂的沉默后,刘备开始对诸葛亮掏心窝子,并恳请诸葛亮出山,做他的职业经理人。

刘备发誓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证明他对诸葛亮的感情,诸葛亮终于做出影响

历史的决定:接受刘备的邀请,一起在腥风血雨中打拼。随后诸葛亮拿出了应该是准备已久的事业发展规划书,即垂名青史的《隆中对)给在黑暗中悲壮徘徊的刘备点亮了明灯。诸葛亮对天下大事了若指掌,他知道现在再打曹操或孙权的主意非常的不现实。

唯一的出路就是先夺荆州,再以荆州为跳板,进入益州。横跨荆、益,巩固孙刘联盟,两路狂攻曹操。攻克中原后,大汉雄师渡江南下,擒下碧眼小儿,统一中原。

诸葛亮的事业规划很完美,只是他没有想到,以后的路会那么的艰难。也许是诸葛亮太高估自己的事业规划,或者是高估了刘备,创业计划最终宣告失败。

但诸葛亮至少敢于去挑战失败,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努力,其实这就是成功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