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時代,我該怎麼辦?


你好


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是


《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它的作者是美國作家克萊·舍基


作者還有另外一本書叫《認知盈餘》。


兩本書都受到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的傾情推薦。


前言


自從互聯網出來後,你是不是發現我們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了。比如經常看到食品安全、交通事故、暴力事件等等這些問題。難道說我們這個世界比以往都往更差了嗎?


答案當然不是。80後和90後的感覺可能沒那麼強烈,但更早的一代人可能就會有世界變差的感覺。比如我爸就有這種感覺,他說以前從來都沒有聽說過地溝油是什麼,看了網上的信息後感覺到處都有地溝油。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答案是互聯網的作用。互聯網消除了兩大障礙,第一個障礙是信息的侷限性。第二個障礙是公眾反應的壁壘。


就拿地溝油來說,以前沒有地溝油嗎?也有,但這樣的信息只會在油品加工裡的小圈人知道。但互聯網出來後,有人把它寫成文章,於是你知道了地溝油,而且能影響家人的健康,你就會在文章下面留言並轉發給你關心的人。


之後是一傳十,十傳百成為大眾所知。這樣,信息的侷限性就解除了。而你在文章底部的留言就是你對這個事件的反應。也就是說,

互聯網是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成本和公眾反應的成本。


以前需要花錢買報紙獲取信息,現在只需要打開手機就可以。以前需要寫信給對方面才能表達你的態度,現在打開手機就可以。以前你寫信給對方,對方還不一定看,現在不需要對方看,只需要讓大眾看到就可以了。


更多關心地溝油的人就會形成一個群體,這些群體的反應就是集體的行動。互聯網消除了集體行動的障礙。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無組織的的組織力量。無組織的組織,為了方便,我們就當它是互聯網時代的新組織,無數的新組織形成了今天 的人人時代。


本期的解讀將回答三個問題,第一,新組織是怎樣形成的?有怎樣的規律可尋。第二個問題是,新組織對傳統組織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第三,在這個人人時代,我該怎麼辦?


人人時代,我該怎麼辦?


第一部分:新組織是怎樣形成的?


那怎樣算這個時代的新組織呢?簡單來說,所有一起參與編輯維基百科的人,所有關心某一事件的人,還有你的微信群這些都算這個時代的新組織。當然新組織也是相對於傳統組織而言的。


這些組織雖然看似千差萬別,但它們有著三個共同形成因素。分別是承諾、工具和協議


就拿微信群來舉例子。假如你是做微商的,你想創建一個群來銷售你的衣服。首先你要考慮的是承諾,也就是價值。你能給用戶帶來什麼樣的價值,比如你有價格優勢,設計潮流前沿,審美獨到。這些你都可以寫在你的群公告裡。這就是你的承諾。


之後是工具,這個我們都知道,就是手機裡的微信APP。任何一個工具先要為個人創造價值,之後工具本身就會顯示他們的社會價值。微信如此,你的微信群同樣如此。


最後是協議,也就是規則。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微信群每天都是亂糟糟的,就一定要有規則。比如不能發佈與本群無關的內容,不能發佈廣告,或者發廣告前要先發個紅包等等。


當你一直獎勵好行為,而抑制壞行為,你的群基本上是積極向上的。成員之間的互動越多,他們就越需要達成一致行動,而規則就越複雜。


同樣,編輯維基百科的用戶群體也有自己的承諾、工具和協議。工具和協議我們都好理解,那承諾又是什麼?或者說維基百科給用戶帶來了什麼樣的價值?


很多人可能認為,編輯維基百科的詞條就是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又沒有收益。但他們的收益往往是金錢無法衡量的。這就是來自內心的自豪感與成就感。


在世上留下印記,這是人類普遍的慾望。在能力範圍之內,做出有意義的貢獻,是維基百科的內在驅動力。


總結一下第一部分的內容,新組織的形成靠的是承諾、工具和協議。承諾對應的是能為用戶提供什麼樣的價值;工具解決的是怎麼做的問題;而協議就是組織的規則。手機的APP之戰,就是圍繞這三個要素進行的,比如美團與餓了麼,誰給用戶提供更多的價值,誰的工具更好用,誰的規則更簡單易行。這些的目的只有一個,聚集更多的用戶。


人人時代,我該怎麼辦?


第二部分:新組織對傳統組織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按照《牛津英語大詞典》的定義:“新聞記者”就是為報紙雜誌寫稿,或者給廣播、電視提供新聞的人。


假如按照這個定義,不為出版商工作的不算新聞記者,而沒有出版能力的也算不上出版商。也就是說,在互聯網之前,有印刷機你才有新聞自由。


而現在微信、微博、頭條,讓我們即是讀者,也是內容的生產者。生產、複製、發佈都大大的簡單化,這導致新聞控制不再完全掌握在專業人士的手中。


互聯網所引入的未來是出版大規模的業餘化,新聞從一種機構的特權,轉變成一個信息傳播系統的一部分,各種非正式組織和個人都存在於這個生態系統中。


新的組織模式,打破了原來傳統組織的競爭方式,與機構競爭的不僅僅是機構,還有個人。


任何成本都會造成一個行業的壁壘,大多數傳統組織的高成本,則製造了高壁壘。而以往的競爭優勢,在這個人人時代可能成為一種負擔。


另外,人人時代也改變了原有的出版方式。過去因為資源稀缺,成本高,在內容出版以前,專業的過濾將好的內容篩選出來,以保證效益的最大化。


而人人時代的今天,允許任何人,生成任何內容並公佈給所有人,這種殘忍的增長邏輯,讓每天的內容都有令人驚愕的數量增加。專業人員無論如何也過濾不完。


無止境的內容增長,意味著先出版後過濾成為唯一可行的系統。而互聯網讓篩選也變得更簡單。文章的閱讀量、轉發量、評論量成為評價內容質量的另一維度。


這些可以不需專業的人就可以篩選出來,而且內容的評價也不再單獨依靠編輯的個人主觀。


人人時代改變傳統的出版方式,由原來的先過濾後出版,變成了先出版後過濾,而且讓評價體系更加數字化。讓決策變得有據可依。


如果一個體系裡,任何人都能自由地開始一件事。做得好不好也沒有關係,那麼短短的幾個字,就會有拋磚引玉的效果,最終產生一篇高質量的文。


維基百科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一篇文章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產品,因為它永遠沒有完成的時候,我們可以基於現有文本信息進行不斷的更新。


假如你想做一個操作系統,你會怎麼做?成立一個公司,之後找專業的人,付工資,然後開始開發。在傳統組織裡,你只能這樣做。


而芬蘭的一個叫納斯·託瓦茲的年輕程序員只是發佈了一條短程的信息,宣佈做一個免費的操作系統,然後全世界的程序開始不斷更新這個操作系統。這就是現在的Linux。佔據全世界40%的服務器。


開源系統因為沒有員工,不進行投資,也沒有決策,所以開源幾乎沒有成本投入。等於失敗的成本幾乎也是零。納斯·託瓦茲相當於搭了一個平臺,而用戶在這個平臺裡自由地生長。


原有的組織可以不再專注於產品本身,而是搭建一個好的平臺,不用替用戶做具體的事,而是提供一個讓他們自由的平臺。


今天的淘寶、美團、滴滴都是平臺。而怎樣做好一個平臺,這又回到第一部分的承諾、工具與協議中去了。


總結一下第二部分的內容,人人時代首先影響的是新聞行業,讓一部人的專屬特權變成了,人人都是自媒體。而原來的競爭優勢變成了劣勢。其次,改變了原有的出版方式,由原來的先過濾後出版,變成了先出版後過濾。而且讓整個內容的評價可以變更數字化。第三因為我們現在的分享和協調的成本幾乎為零,傳統的產品思維,變成了平臺思維。


人人時代,我該怎麼辦?


第三部分:人人時代,我該怎麼辦?


當一個時代發生變革時,職業人士通常關心的是怎樣保住自己的飯碗,而不是關於社會的進步。但是這個社會唯一不變是變本身。


而每一次的變革一定都是圍繞著成本降低而展開的,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你首先應該檢查自己所做的事有沒有降低這個社會的成本。如果是,那麼恭喜你,你的事業大有可為,如果不是那就該考慮轉變。


當一個行為不論是花費增加,還是麻煩增多,人們都會減少做這件事的慾望。所以,第二個建議是考慮怎樣減少麻煩,幫助身邊人的減少麻煩,你將和這個世界建立更多的連接。


互聯網因為連接更多的人而變得強大。即便在一個被媒體充斥的時代,人們也渴望與真正的人接觸。


第三,平臺思維。在每個人都能嘗試任何事的互聯網世界裡,即便有風險的東西,最終也會有人去嘗試。如果有足夠大的用戶群體在嘗試一件事,就會有很多的機會和意外的發現。


總結一下,這個世界每一次的商業進步都是圍繞著成本而展開的,有些是節約時間成本,有些是節約溝通成本,不管是哪種成本,都能讓你大有可為。其次,我們要和這個世界建立更多的連接,為什麼沿海地區的經濟比內地更發達,因為海運可以連接世界很多的地方,連接的點也是財富聚集的點。而平臺思維可以讓你藉助別人的力量而獲得自己的成功。


最後,希望這個互聯網時代也是你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