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女驻村书记发生的那些事儿!

驻村第一书记的视角

□平原晚报

4月7日,记者收到一本散发着纸墨香气的“驻村那些事”。它是由56岁的原辉县市南村镇刘家池村驻村第一书记李英明亲笔创作的驻村经验集锦。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李英明通过驻村第一书记的视角,将4年的驻村经验进行汇总,通过工作白描的方式,记录下了精准扶贫中的经验和总结。

辉县女驻村书记发生的那些事儿!

4月的山坳里百花争艳,三面环山的刘家池村处处生机盎然。山坳的地势铸就了这里村民倔强、朴实的性格。“大家很想念李书记,希望她有空了常回来看看。”村口晒暖的老人说。离开刘家池村已有半年,对李英明而言,有一种“近乡而情怯”的复杂滋味。

天命之年挑起驻村第一书记大梁

刘家池村位于辉县市西北深山区,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曾属省级贫困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53人。因自然条件的限制、村民之间的内耗,村子显得毫无生机,一片萧条。

2015年年初,辉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原辉县市工商局)工会主席李英明经组织选派,担任刘家池村第一书记。这一年,她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了。组织的委派和领导的鼓励,让李英明有些为难,但她还是接过了这副担子。

背着行囊的李英明刚一入驻刘家池村,便从收拾栖身处、解决如厕难题开始。在驻村期间,正直、善良、热心的群众让她感到敷衍了事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全村群众的不负责,更对不起组织的那份信任。她暗下决心:要用自己不变的初心,去改变刘家池村贫穷的面貌。

辉县女驻村书记发生的那些事儿!

大事必作于细,枝叶总关乎情。由乱渐稳,干群关系日趋融洽;由稳到治,发展脚步更加坚实;由治而兴,脱贫路子更加宽广。眨眼4年过去了,村委大院焕然一新,文化广场建了起来,户户走上了硬化的道路,临街的石头墙壁全部粉刷涂白,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完成,400米饮水井完工。

如今,踏进刘家池村,你会觉得眼前一亮,这里就像一处世外桃园。槐花飘香的时节,遍布全村周围的槐树,让村庄生机盎然。“驻村4年,让我学到了很多。我常常自嘲,自己又上了一个农村大学的本科。”李英明笑道。由于在驻村帮扶工作中表现突出,2018年,李英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去年9月,55岁的李英明到了退休的年纪。扶贫路上,她奋力站好了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李书记在任期间,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修缮了村里的道路,有了她前期的付出,我现在工作起来比较轻松。”3月29日,年轻的新驻村第一书记许文忠说。

退休不退热出书总结扶贫好经验

如何找到派驻单位与所驻村的最佳结合点,如何以点带面盘活资源,如何调动凝聚最广泛的力量,如何以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2019年,退休后的李英明在整理自己驻村4年的工作日志、会议纪要等时,萌生出将扶贫日记出成册子,总结出自己的驻村经验,希望这些能够给年轻的驻村工作人员带来一些启示。

“人活着,该做点有意义的事,我一直这样认为。”李英明说,在辉县市文联曹志民老师的鼓励下,她便以“流水账”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4年驻村故事,并集结成册。

“和群众打成一片,取得他们的信任。一味的亲近不行,一味的迁就不行,一味的拒绝也不行,具体到每一个人,需要了解、分析、研究,采取不同的方法。”李英明说。


经过数月的努力,李英明完成了《驻村那些事》。村民夜访、开会风波、党建引领、阵地建设……全册用20个章节的鲜活故事,生动描绘了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的生活写照,用小故事作为我市脱贫攻坚大决战和精准扶贫的缩影,丰富大家的阅读体验。

在“父母来访”章节中,李英明提到86岁的父亲前去刘家池村走访。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拥有60多年党龄的父亲李双参观了村里的文化广场、新修道路、文化书屋、新打的饮水井。一路上,村民热情的招呼让这名耄耋老人感受到了女儿的威望。

“既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就要扑下身子认真去做,要了解民情,倾听群众意见,做到心中有数。”父亲的叮咛,让李英明知道,家风要继承,扶贫工作要延续。

市驻村办副主任杜全良说,李英明在驻村工作中敬业、走心,在退休后又善于总结,通过文字透彻地表达了驻村的工作方法。“她是我市近2000名驻村工作人员的缩影,用日志集结的方式表达了一名驻村扶贫人员的初心和情感流露。”

李英明说,离开刘家池村半年有余,她常常挂念着村里的群众,心中也有些未了的遗憾。

助力乡村振兴心中还有小遗憾

一个动人的传说、一坡夺目的红花红、一村飘扬的槐花香。为了助力刘家池村脱贫致富,李英明在任时,曾想过为村里量身打造一个文化扶贫项目。

“刘家池村虽以刘姓得名,但自古至今却没有姓刘的,实属罕见。不仅外人好奇,自己村里人也纳闷。”去年,村民张庄林曾找到李英明,表达自己想要整理一下刘家池村村名由来的想法,不能让文化在这一代失传。其中,该村村名的由来便与王莽撵刘秀的故事有关。

据传,西汉末年,刘秀在躲避王莽追杀时势单力薄,便走为上策一路奔逃。当行至辉县市(原郡共县)时,到达一小山村。这时,人困马累,水源缺乏,刘秀长叹一声:“这里要有一个池塘该多好啊!”

话音刚落,眼前就冒出一汪清澈见底的水来。刘秀高声喊道:“这就叫‘刘家池’。”就在此时,获悉追敌临近,刘秀拔腿穿入山林,向西疾奔而去。“刘家池村”由此得名,村内却没有姓刘之人。


“之前一直想将刘家池进行一番修缮,希望通过文化吸引游客,来带动村民致富。”李英明说,如今这件事让她一直感到颇为遗憾。

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才,以留守老人为主的刘家池村需要吸引年轻人留下。李英明说,自己驻村期间,曾有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在村口的坡地上试种过红花药材,并喜获丰收。但因为一些原因,扩大种植规模的计划最终未能成功。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退休在家的李英明说,实现乡村振兴既需要驻村好干部,也需要致富带头人。她盼着驻村工作人员通过自己出的《驻村那些事》收获启迪,也盼着有更多人才能在农村扎根,让家乡真正地富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