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縣女駐村書記發生的那些事兒!

駐村第一書記的視角

□平原晚報

4月7日,記者收到一本散發著紙墨香氣的“駐村那些事”。它是由56歲的原輝縣市南村鎮劉家池村駐村第一書記李英明親筆創作的駐村經驗集錦。在過去的半年時間裡,李英明通過駐村第一書記的視角,將4年的駐村經驗進行彙總,通過工作白描的方式,記錄下了精準扶貧中的經驗和總結。

輝縣女駐村書記發生的那些事兒!

4月的山坳裡百花爭豔,三面環山的劉家池村處處生機盎然。山坳的地勢鑄就了這裡村民倔強、樸實的性格。“大家很想念李書記,希望她有空了常回來看看。”村口曬暖的老人說。離開劉家池村已有半年,對李英明而言,有一種“近鄉而情怯”的複雜滋味。

天命之年挑起駐村第一書記大梁

劉家池村位於輝縣市西北深山區,位置偏僻,交通閉塞,信息不靈,曾屬省級貧困村,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32戶53人。因自然條件的限制、村民之間的內耗,村子顯得毫無生機,一片蕭條。

2015年年初,輝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原輝縣市工商局)工會主席李英明經組織選派,擔任劉家池村第一書記。這一年,她已是知天命的年紀了。組織的委派和領導的鼓勵,讓李英明有些為難,但她還是接過了這副擔子。

揹著行囊的李英明剛一入駐劉家池村,便從收拾棲身處、解決如廁難題開始。在駐村期間,正直、善良、熱心的群眾讓她感到敷衍了事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也是對全村群眾的不負責,更對不起組織的那份信任。她暗下決心:要用自己不變的初心,去改變劉家池村貧窮的面貌。

輝縣女駐村書記發生的那些事兒!

大事必作於細,枝葉總關乎情。由亂漸穩,幹群關係日趨融洽;由穩到治,發展腳步更加堅實;由治而興,脫貧路子更加寬廣。眨眼4年過去了,村委大院煥然一新,文化廣場建了起來,戶戶走上了硬化的道路,臨街的石頭牆壁全部粉刷塗白,標準化衛生室建設完成,400米飲水井完工。

如今,踏進劉家池村,你會覺得眼前一亮,這裡就像一處世外桃園。槐花飄香的時節,遍佈全村周圍的槐樹,讓村莊生機盎然。“駐村4年,讓我學到了很多。我常常自嘲,自己又上了一個農村大學的本科。”李英明笑道。由於在駐村幫扶工作中表現突出,2018年,李英明被評為河南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

去年9月,55歲的李英明到了退休的年紀。扶貧路上,她奮力站好了退休前的最後一班崗。“李書記在任期間,改善了村裡的基礎設施,修繕了村裡的道路,有了她前期的付出,我現在工作起來比較輕鬆。”3月29日,年輕的新駐村第一書記許文忠說。

退休不退熱出書總結扶貧好經驗

如何找到派駐單位與所駐村的最佳結合點,如何以點帶面盤活資源,如何調動凝聚最廣泛的力量,如何以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2019年,退休後的李英明在整理自己駐村4年的工作日誌、會議紀要等時,萌生出將扶貧日記出成冊子,總結出自己的駐村經驗,希望這些能夠給年輕的駐村工作人員帶來一些啟示。

“人活著,該做點有意義的事,我一直這樣認為。”李英明說,在輝縣市文聯曹志民老師的鼓勵下,她便以“流水賬”的方式記錄下自己的4年駐村故事,並集結成冊。

“和群眾打成一片,取得他們的信任。一味的親近不行,一味的遷就不行,一味的拒絕也不行,具體到每一個人,需要了解、分析、研究,採取不同的方法。”李英明說。


經過數月的努力,李英明完成了《駐村那些事》。村民夜訪、開會風波、黨建引領、陣地建設……全冊用20個章節的鮮活故事,生動描繪了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隊員的生活寫照,用小故事作為我市脫貧攻堅大決戰和精準扶貧的縮影,豐富大家的閱讀體驗。

在“父母來訪”章節中,李英明提到86歲的父親前去劉家池村走訪。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冬日,擁有60多年黨齡的父親李雙參觀了村裡的文化廣場、新修道路、文化書屋、新打的飲水井。一路上,村民熱情的招呼讓這名耄耋老人感受到了女兒的威望。

“既然接受了組織的安排,就要撲下身子認真去做,要了解民情,傾聽群眾意見,做到心中有數。”父親的叮嚀,讓李英明知道,家風要繼承,扶貧工作要延續。

市駐村辦副主任杜全良說,李英明在駐村工作中敬業、走心,在退休後又善於總結,通過文字透徹地表達了駐村的工作方法。“她是我市近2000名駐村工作人員的縮影,用日誌集結的方式表達了一名駐村扶貧人員的初心和情感流露。”

李英明說,離開劉家池村半年有餘,她常常掛念著村裡的群眾,心中也有些未了的遺憾。

助力鄉村振興心中還有小遺憾

一個動人的傳說、一坡奪目的紅花紅、一村飄揚的槐花香。為了助力劉家池村脫貧致富,李英明在任時,曾想過為村裡量身打造一個文化扶貧項目。

“劉家池村雖以劉姓得名,但自古至今卻沒有姓劉的,實屬罕見。不僅外人好奇,自己村裡人也納悶。”去年,村民張莊林曾找到李英明,表達自己想要整理一下劉家池村村名由來的想法,不能讓文化在這一代失傳。其中,該村村名的由來便與王莽攆劉秀的故事有關。

據傳,西漢末年,劉秀在躲避王莽追殺時勢單力薄,便走為上策一路奔逃。當行至輝縣市(原郡共縣)時,到達一小山村。這時,人困馬累,水源缺乏,劉秀長嘆一聲:“這裡要有一個池塘該多好啊!”

話音剛落,眼前就冒出一汪清澈見底的水來。劉秀高聲喊道:“這就叫‘劉家池’。”就在此時,獲悉追敵臨近,劉秀拔腿穿入山林,向西疾奔而去。“劉家池村”由此得名,村內卻沒有姓劉之人。


“之前一直想將劉家池進行一番修繕,希望通過文化吸引遊客,來帶動村民致富。”李英明說,如今這件事讓她一直感到頗為遺憾。

鄉村振興必須依靠人才,以留守老人為主的劉家池村需要吸引年輕人留下。李英明說,自己駐村期間,曾有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在村口的坡地上試種過紅花葯材,並喜獲豐收。但因為一些原因,擴大種植規模的計劃最終未能成功。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退休在家的李英明說,實現鄉村振興既需要駐村好乾部,也需要致富帶頭人。她盼著駐村工作人員通過自己出的《駐村那些事》收穫啟迪,也盼著有更多人才能在農村紮根,讓家鄉真正地富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